「長篇連載|老九散講」4、“空”不是“無”

文/老九


遁入空門,不是遁入無門;色即是空,不是色即是無;四大皆空,也不是四大皆無。反過來也一樣。無為,不是空為;無慾,不是空欲;無名,也不是空名。可見,“空”不是“無”,“無”也不是“空”。

“空”和“無”一個屬於佛家一個屬於道家。它們有些相似的地方,但卻並不完全一樣。“空”的意思是虛幻,“無”的意思是沒有。我們說海市蜃樓是虛幻的,雖然也是說它只是“假有”而並不是真正的“有”,但畢竟不是說它本來就什麼也沒有。

理解了這一層意思,就能理解性空絕不是性無;也就能明白,如果慧能想表達性空的意思,就絕不會說什麼“本來無一物”。要知道,“本無”所代表的“什麼也沒有”等於是說連佛性也沒有,而如果真是這樣,那還怎麼見性成佛呢?

所以,從佛理上說,“佛性常清淨”要比“本來無一物”靠譜得多,除非誰能證明慧能是道家打入佛家的臥底,或者證明他是欺世盜名騙得了六祖的頭銜,否則就沒有理由否認這一點。

「長篇連載|老九散講」4、“空”不是“無”

如果是什麼也沒有,那還談什麼清淨不清淨

到這裡,“明明有偈言無物,卻受他人一缽盂”這個梗已經被徹底破解。招笑的不是六祖,而是妄改《壇經》的後學。我們應該給六祖平反,不再這樣揶揄他。他委實是夠冤枉的。

那麼,《壇經》是怎麼從“佛性常清淨”變成“本來無一物”的呢?說實話,我也不知道。這件事除非大開腦洞、信口開河,否則誰也說不出什麼來。

我們知道的僅僅是,在般若系的性空思想剛傳入中國的時候,確實曾經大規模採用老莊之學去進行比附譯解,使佛學在某種程度上被玄學化了,而“本無宗”正是兩晉時期解釋性空的“六家七宗”中影響最大的一宗。

但這畢竟是佛教傳入中國的早期所產生的歷史誤會,在鳩摩羅什譯出般若、三論系的經論之後,“本無”就逐漸不被人們所傳習持奉了。可是由於它與“性空”如此的相似,以至於常常會被混為一談,所以也就會時不時的沉渣泛起。

“本來無一物”應該就是這種狀況。可惜的是,它是出於宣傳的需要,還是出於學有不精,我們今天已經無法判斷了。這隻能寄希望於將來的考古發現——比如再有個什麼寺的地宮被打開之類的——當然,那也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

「長篇連載|老九散講」4、“空”不是“無”

鳩摩羅什塑像

“空”和“無”容易被混淆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它們的對立面都是“有”。如果到現在你還沒被繞暈,你就應該看得出來,跟“空”對立的“有”和跟“無”對立的“有”,其實也並不是同一個東西。

跟“空”對立的“有”是假有,看上去是有,其實還是空,所以才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說法。跟“無”對立的“有”是實有,看上去是有,其實也真的就是有,所以有“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說法。

後面這句話是《老子》中的話。《老子》的作者是老子,他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來又被道教奉為教主,是一個相當神秘的人物。咱們下一期就說說老子。

—— 未完待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