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九散講」12、諸子百家最初都是幹嘛的?

文/老九


這一期主要按照《漢書·藝文志》簡單介紹一下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這九家的淵源、代表人物和主要特點,但跟以往的風格一樣,有不同意見的地方老九也會表達出來,儘量呈現的全面一些。

下面開始:

班固認為儒家出於司徒之官。司徒是掌管民事和祭祀的官員,所以班固說儒家的學說是用來幫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的。

儒家弟子“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以帝堯、帝舜、文王、武王和孔子為聖人和宗師,自稱“於道最為高”,其實未必。

先秦的大儒自然是孔子、孟子和荀子,但他們三人並不是師父、徒弟和徒孫的關係,跟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關係不一樣。孟子是孔子的孫子孔伋(也就是子思)的學生,相當於是孔子的重孫子輩;荀子的老師是誰則根本說不清,有人說是墨家的宋子,也有人說不是,而宋子本人也有說不是墨家而是道家的,總之亂的很。

「老九散講」12、諸子百家最初都是幹嘛的?

儒家思想從總體上是主張仁義禮智信的,但在細節上多有不同。韓愈說荀子的思想是“大醇而小疵”,說孟子的思想是“醇乎醇者也”,這說明至少在韓愈眼裡荀子之儒已經發生了轉變,不夠純粹了。其實不僅僅是荀子,亞聖的思想也早就跟至聖的有區別了。前面幾期咱們說過,孟子對紂王的態度跟孔子截然不同,這是牽涉到“忠義”的大事,實在不能算是“醇乎醇”。

孟子學的是子思之儒,只是孔子身後儒家八個流派中的一個而已。《韓非子·顯學》說:“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也就是說,儒家的分裂早在孔子死後就發生了,所以爭論誰代表了正統誰代表了偽學,是儒家打孃胎裡帶來的東西。到了後世,儒家又吸收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發展出玄學、理學、心學等等學派,每派之中又各有細枝,正統之爭也就更加白熱化。因為要爭正統,所以誰也不敢說孔子的不是,誰也不肯承認自己不是“儒”。因此,如果你要談儒,不論是崇儒還是貶儒,一定要說清楚你談的是哪一個儒,不然只能說明你還是個門外漢。

《藝文志》說道家出於史官,由於他們的工作就是記錄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的,所以能夠洞察事理,抓住要害,堅守根本。這很牽強,難道歷史系是培養道家傳人的?說不通嘛!

道家主張“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班固認為這是“君人南面之術也”,倒也可以作為法家出於道家的一個佐證。道家還主張 “絕去禮學,兼棄仁義”,跟儒家的主張相反,被認為是清靜無為、消極出世的一種學說。

現在一般認為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合稱老莊,但是莊子自己卻並不認為他跟老子是一夥的。《莊子·天下》說:“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 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又說:“寂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並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莊周聞其風而悅之。”可見,莊子並不認為自己與老聃之道相同,所以道家的代表還有另外一種組合叫做黃老,也就是黃帝和老子。漢朝初年實行的無為而治,就是黃老道而不是老莊道。

雖然《漢書·藝文志》裡明確記載了“黃帝四經,四篇”屬於道37家之一,不過,由於該書亡佚已久,所以就跟《老萊子》一樣,人們曾經非常懷疑真有這麼一本書。

1973年底,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極具價值的帛書,其中《老子》乙本卷前的古佚書《經法》、《十大經》、《稱》、《道原》,經唐蘭等學者考訂,認為正是見於著錄但失傳已久的《黃帝四經》,至此方才了斷這一公案。當然,《黃帝四經》是託名黃帝的著作,這是禿子頭上的蝨子,明擺著的事,是用不著多說的。

「老九散講」12、諸子百家最初都是幹嘛的?

商務印書館《黃帝四經》封面

陰陽家出於羲和之官。羲和之官也就是掌管天文曆法的官員,所以《藝文志》說他們“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可以想見,這一家是一定會跟五行,跟占卜,跟風水,跟所有奇奇怪怪、神神道道的說法結合在一起的,其末流也是一定要走上神棍道路的。

法家的名聲不太好,往往被認為是嚴刑峻法、刻薄寡恩的同義語。《藝文志》認為法家出於理官。理官是執掌司法的官員,所以他們主張信賞必罰是完全能理解的,但是法家的主張不僅僅是以法治國,還包括運用權謀手段統御臣民,也就是還包括“術”和“勢”的“君人南面之術”,所以要說法家出於理官也不是很有說服力。

一般認為,商鞅是法家的“重法派”,慎到是法家的重勢派,申不害是法家的重術派,而韓非子則是集大成者。慎到和申不害都本於黃老而主刑名,韓非子寫過《解老》和《喻老》,表明他們跟老子確實有某種淵源,這大概也是太史公把老莊申韓寫在一個列傳裡的原因吧。

名家出於禮官。掌管禮儀的官最在意的就是什麼官該享受什麼待遇,不能違制,所以要說他們因此而發展為法家也不見得就說不過去,但按照班固的說法,實際的結果是他們從關心名位發展到正名論理上去了。這一家的思想具有相當的邏輯思辨性,可惜沒有發展下去,不然也許會搞出個中國的邏輯學。

名家的代表人物有鄧析子、尹文子、惠施和公孫龍,其中惠施總跟莊子鬥嘴,讀過《莊子》的人應該都知道,“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就是他倆懟出來的,而公孫龍的傑作則是“白馬非馬”。

墨家出於清廟之守,也就是看太廟管祭祀的,但要說因為是看廟的就一定貴儉、兼愛、尚賢、明鬼、非命、尚同,那我是打死也不信的。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淮南要略》說:“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悅,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那意思說白了就是:墨子是儒家的叛徒。墨子是不是真的曾經“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我們今天不太好確定,但他一定曾經受到過儒家不少的影響,而他的學說也確確實實是處處都跟儒家過不去,很像是一個叛徒的所作所為,所以儒家恨墨家比恨其他任何一家都厲害。

墨家除了貴儉、兼愛、尚賢、明鬼、非命、尚同,處處跟儒家唱對臺戲之外,還“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訾,以犄偶不仵之辭相應”,跟名家一樣玩一些邏輯上的東西。這些人就是“墨離為三”的那個“三”。跟儒家爭正統一樣,他們也都認為自己是真正的墨家代表,而別人不過是“別墨”。老九不關心所有那些爭正統的破事,老九在這裡要提醒的是:不管他們誰是“正”墨,他們跟名家的關係都值得好好研究。

墨家是一個組織嚴密、紀律嚴格的學派。墨家子弟都具有俠氣,《韓非子·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中的“俠”,說的主要就是墨家弟子。韓非子是主張儒墨都該殺的。後來,漢武帝倒是真的把豪強遊俠們給滅了,但同時也把儒家捧上了天。這裡面滿滿的都是套路,不是那些不用腦袋卻用屁股翻牆的政治幼稚病患者能懂的。現在懶得說這個,以後有機會再說。

墨家的首領叫“鉅子”,下代鉅子由上代鉅子選拔賢者擔任,代代相傳。這不是學派的作風,而是幫派的作風,所以我們不妨說墨子其實是創立了一個幫派,也因此,他的書不出意外的被奉為了《墨經》。但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把他的組織叫做魔教,不!墨教!當然,有人是傾向於以宗教的眼光來看待墨家的。

縱橫家就是蘇秦張儀巧舌如簧的那一夥人。據說蘇秦張儀都是鬼谷子的學生。

鬼谷子人稱“王禪老祖”,現在火得不要不要的,但其實鬼谷子這個人在歷史上很含糊,他的著作《鬼谷子》也是晚到《隋書·經籍志》才第一次出現,基本上可以斷定是一部託名之作。

舉一個例子。據說鬼谷子不僅教了縱橫家的蘇秦張儀,還教了兵家的龐涓孫臏,但這裡面透著邪。龐涓死於公元前341年,張儀死於公元前309年,蘇秦死於公元前284年,拋開生卒年不詳的孫臏不說,前後相差57年。由於我們無一例外的不知道這些徒弟們的出生年份,所以我們還不能確定這個57年的確切意義。不過,因此而對鬼谷子是他們共同的老師保持謹慎的懷疑,應該是一種比較靠譜的態度。

另外,按照康有為的說法,鬼谷子是老學五派之一:“老學,蘇張鬼谷一派,申韓一派,楊朱一派,莊列一派,尹文一派。”這等於說縱橫、法、名皆出自道家。

雜家的代表人物是秦始皇的“仲父”呂不韋。呂不韋主持編纂的《呂氏春秋》,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字,以道家思想為核心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用《漢書》的話說是“兼儒墨,合名法”的綜合,跟《四庫全書》搞的那個雜家完全是兩碼事。

農家奉神農為祖師,主張推行耕戰政策,獎勵發展農業生產,研究農業生產問題,代表人物是許行,提出了“賢者與民並耕而食”和“市賈不二”兩大理想。這理想其實完全是扯淡,怎麼可能讓馬雲去種地,讓萬達廣場賣經濟適用房的價?可是班固不這樣批評農家,他說農家是“欲使君臣並耕,悖上下之序”,經濟問題用意識形態去解決,真是酸臭不可聞。

「老九散講」12、諸子百家最初都是幹嘛的?

中華書局《諸子集成》

如果班固的諸子出自王官的說法是對的,那麼這九家就應該是不分先後,沒有傳承的相互獨立的關係,也就說不上誰是蘇格拉底了。如果按照胡適的諸子不出於王官的說法,則中國哲學的蘇格拉底就應該是啟發百家的人物,而並非像馮友蘭所說獨以儒家為“正統”。所以,按照馮友蘭的說法,與其說孔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蘇格拉底,不如說孔子是儒學的蘇格拉底,而如果說孔子是儒學的蘇格拉底,倒不如說他是儒學的耶穌,因為他是祖師,是教主,是真理,是萬世師表和大成至聖,是隻可以膜拜而絕不可以懷疑的——這是宗教的精神,不是哲學的精神。

馮說荒唐原是不必糾纏於細節就可以搞定的,但是即便孔子不是中國的蘇格拉底,何以說老子就是呢?老子不也同樣是道教的教主嗎?畢竟道教不同於半宗教的儒教而是真正的宗教,老子到底跟孔子有什麼不同,使他可以獨得這一頭銜呢?咱們下期再說。

「老九散講」12、諸子百家最初都是幹嘛的?

—— 未完待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