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不”到“三用”,華為雲不忘初心致力於普惠AI

從“三不”到“三用”,華為雲不忘初心致力於普惠AI

「華為雲,讓AI高而不貴。」

——胖頭陀


◆ ◆ ◆

假如評選2018上半年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雲計算品牌,我想經過一番審慎的考量,我會鄭重地將手裡的一票投給華為雲。

繼前段時間的一波“華為雲,有技術,有未來,值得信賴”之後,五一前後登陸國內16所城市機場的“終極三問”,更是激盪起產業界對於雲計算應用的深度思考:

“什麼雲?真正讀懂你的焦慮?”

“什麼雲?真正敬畏你的數據?”

“什麼雲?真正關心你的未來?”

通過對仗和簡單的句式,指明發展茫點和應用痛點,直抵企業內心。

以安全為例,就目前的雲服務而言,假如技術不過硬,必然會造成數據丟失、洩露等問題。華為雲“終極三問”的高明之處在於,在客戶產生疑慮之前,就已經亮出了解決方案。

不過興許就像華為雲自己所說的那樣——“最不會打廣告”,我們最好還是先跳過這些,直入主題吧!

AI是基本生產力

5月26日到29日,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簡稱:數博會)在貴州貴陽正式拉開帷幕。在數博會期間27日的“數字融合·領航中國新經濟”論壇上,作為本次活動的重量級嘉賓,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出席並發表了題為《普惠AI,領航新經濟》的主題演講。

從“三不”到“三用”,華為雲不忘初心致力於普惠AI

鄭葉來認為,AI從來不是一個獨立的產品,而是一種適用於大部分經濟活動的“基本生產力”,並將改變每一個行業、企業和職業,產生倍增效應。

政治學上對生產力的定義,是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客觀物質力量。而再為之加上“基本”的前綴,就意味著AI不應是鏡花水月、高高在上,而是應該放低身段,為各行各業服務,飛入尋常百姓家。

從華為自身的經驗來看,作為基本生產力,AI已經充分融入到華為的製造、零售、物流等環節,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眾所周知,蘋果零售店(Apple Store)仍是目前零售行業中單位面積內掙錢最多的零售場所,平均每平方英尺可以為蘋果帶來5546美元的銷售額。

鮮為人知的是,華為消費者業務也在藉助華為雲AI實現智能風控,提升終端門店的效率和效益。或許會有那麼一天,我們也會看到華為笑盈盈地捧出亮眼的單位面積銷售額的數據。

從這個角度來說,AI確實就是生產力,將成為企業未來競爭發展的基本要素,持續演進的算力和算法會不斷推動AI的發展,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內幫助人類去更加高效地完成很多工作。

在華為諸多能力中,鄭葉來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把複雜問題簡單化。任何複雜的事情,其實都是由眾多交織起來的簡單要素所構成,當我們透過現象找尋到本質之後,就可以抽絲剝繭地解決難題。

成立30年以來,華為曾經面臨過無數的技術、研發、管理等方面的問題,但是在一個個簡單要素得以突破之後,各種困難最終迎刃而解。與之同理,我們沒有必要將AI複雜化,更不需要神秘化,而是應該讓AI在更多的行業場景發揮作用。

譬如以AI為核心的自動駕駛,很有可能會改變價值16萬億元產值的中國汽車市場格局。在生產製造、健康醫療、教育培訓、金融服務等領域,AI也同樣為我們預留了充分的想象和操作空間……

正如鄭葉來所說的,在接下來30年驅動整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過程中,雖然AI將會成為最為核心的力量,但究其本質而言,AI就是一種通用技術,綜合了算力、算法和數據處理

從GDPR聯想到華為“三不”

“說得輕巧!”或許有人會這樣反詰。

其實諸如此類的態度,與我們在前文裡“簡單化”地解析AI,不是根本上對立的關係——簡單並不意味著好做。至少在當前,很多AI著實不太好用,整個產業在數據安全方面存在著巨大的挑戰。

近年來,互聯網公司的洩密事件層出不窮,不過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今年的Facebook,一夜之間市值蒸發500億美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網民失去信任,乃至已經有立法者在考慮以壟斷之名分拆Facebook。

鄭葉來指出,合法獲得數據的成本正在變得越來越高。以前缺乏敏感度的企業和個人開始意識到數字主權,開始喊出“我的數據我做主”。對於國內很多傳統的互聯網公司來說,這意味著他們以往攫取數據的方式必須改弦易轍。

從“三不”到“三用”,華為雲不忘初心致力於普惠AI

企業和個人的“覺醒”,可能並非惟一的決定性因素。5月25日,被廣泛認為是歐盟有史以來最為嚴格的網絡數據管理法規《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的出臺,同樣意義重大,它意味著安全和隱私將成為所有公司做一切事情的先決條件。

AI的基礎是數據,倘若缺乏足夠數據的支撐,想必AI也會在屏幕上打出一段字:“我要這算法何用!”前提是,假如它真的足夠智能。

面臨最苛刻的數據監管要求,我們很難不聯想到華為雲著名的“三不”:上不做應用,下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

什麼是下不碰數據?鄭葉來進一步解釋:第一,華為承諾不用技術的手段來獲取客戶的運營數據;第二,華為不強迫客戶進行數據交換也不將客戶的數據進行商業的變現;第三,華為開放自己的數據底座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接口

,幫助客戶來處理數據,讓客戶的數據“慧”說話。

“這是我們一開始的初心和商業模式設計。我們希望為全球的客戶,尤其是政府和企業客戶提供穩定可靠、安全可信的服務,同時值得信賴的平臺。”鄭葉來在數博會期間接受採訪表示。

此前多年裡,很多方面對此都有些不解,覺得華為身入金山空手而歸,放棄了大好機會。現在看起來,對商業規則的這種堅持和恪守,正是華為長期得到客戶高度信任的核心特質之一。目前,華為已經為全球超過1000+企業提供大數據服務,具備領先的數據處理能力。

普惠AI,“三用”是關鍵

雖然是在大會上做與AI相關的演講,但是鄭葉來坦承自己並非AI人才,而人才的缺乏正是他認為制約AI發展的另外一項挑戰。

領英去年發佈的一份《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顯示,2017年第一季度該平臺上的AI人才僅190萬,國內相關人才缺口超過500萬。不過國外的AI產業發展,也同樣面臨巨大的人才缺口。

在鄭葉來看來,AI人才必須懂算法,也要懂行業應用場景。而目前的情況是數學家懂算法,但是不懂應用場景;行業專家懂應用場景,但是不懂算法。

從“三不”到“三用”,華為雲不忘初心致力於普惠AI

實現不同類型人才的跨界,是解決AI人才問題的靠譜選擇。

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會異常艱難。鄭葉來表示,華為雲將開放自身的能力,致力於降低AI的技術門檻,聯動各行各業,將複雜的AI專家能力普及到企業中,真正做到

AI的高而不貴,讓大家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也就是普惠AI

AI的基礎是數據。數據量大且分散,具有業務場景訴求和數據種類多樣化等特徵。同時,複雜的AI應用開發也令企業撓頭。為此,華為雲在本次數博會發布了開放的數據處理平臺——華為雲智能數據湖,為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浪潮提供一個智能化的底座,讓數據不跑路。

據介紹,華為雲智能數據湖能夠共享多種分析引擎,可支持PB級10萬億記錄數據規模,多個查詢條件下,能精準到秒級找到目標數據。與此同時,它可以極大地簡化各種數據服務之間的配合和協同,讓AI更易用,極致高效。

作為開放的數據處理平臺,華為雲智能數據湖通過數據的雲上融合,能夠實現多域融合決策,使能人工智能,是AI時代最堅實的數據底座,讓企業智能真正觸手可及

鄭葉來表示,華為做事很認真,

AI技術對華為雲來說絕對不會成為攔路虎,公司每年在研發領域投入數百億元,18萬員工中研發人員比例高達45%,針對共性和個性的AI應用場景,華為會不斷推出各種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力求幫助企業實現“普惠AI”。

面對AI,華為雲將一如既往地聚焦ICT基礎設施服務,基於長期在計算、存儲、網絡等領域實踐,積累大量算法、芯片、軟硬件結合能力,開放華為30年的技術實踐,致力於普惠AI,讓企業在面對AI時,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