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第一名将,不是史万岁也不是韩擒虎,而是这位儒将

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出生于北魏的一个官僚家庭,年轻时落拓不羁,有文士不拘小节的习气,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文章。美须髯,有英杰之表”,更有隋朝第一名将的美誉,是一个多才多艺,儒雅的统帅型人物。

他戎马一生,为大隋王朝立下赫赫战功,是大隋王朝功盖华夏的开国元勋。杨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节”,“多权略,乘机赴敌,应变有方”,征战无数,每战有功,政绩赫赫。

周武帝雄才大略,颇重人才。在世时,颇为看重杨素。周武帝死后,宣帝即位后,杨素仍然受到重用。

杨坚是在担任北周丞相时开始深交杨素的。凭着政治家的眼力,他感到杨素不但有文韬,更有"夷凶静乱"的武略,所以举荐为汴州刺史、徐州总管,封为清河郡公。

杨坚篡位自立后,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并加杨素为上柱国。

隋朝第一名将,不是史万岁也不是韩擒虎,而是这位儒将

开皇四年(584年),杨素被拜为御史大夫,由于其妻郑氏是个悍妇,夫妻两人吵架时杨素说了一句:“我若作天子,卿定不堪为皇后”。结果被其妻告发,杨素因此获罪,并被免官。不过,隋文帝重视人才,最终还是赦免了他。开皇五年(585年)十月,杨素任信州总管,经略长江上游。

开皇七年(587年),杨素、与尚书左仆射高颖、吴州总管贺若弼及光州刺史高劢、虢州刺史等争献平陈之策。文帝任命杨素为信州总管,驻军永安,督造战船,训练水师。

开皇八年(588年)三月,隋文帝下诏,列举陈后主罪行又送玺书暴其罪恶20条,并将诏书在江南散发30万份,以争取人心。十月,杨坚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设淮南行台省,以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主管灭陈之事。隋军自长江上游至下游分为8路攻陈,其中杨素指挥水军主力,出巴东郡,顺流东下,负责消灭长江及沿岸陈水陆军。

韩擒虎攻陷建康后,活捉了陈后主,陈朝宣告灭亡。隋文帝奖赏诸将战功,封杨素为荆州总管和越国公。

其他军队对攻陷地区往往劫掠一番,但杨素却严肃约束部下,不许劫掠百姓。

陈朝虽已灭亡,但江南仍时有叛乱势力,少则聚众几千,多者拥兵数万,威胁统一的局面。隋文帝任命杨素为行军总管,负责平定江南。

杨素转战江南几千里,用兵不到一年,速战决战,一口气干净利落地平定了江南,显示出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当他凯旋长安的时候,满朝文武没人再把他视为只会舞文弄墨的文士,都知道他是一位可以笑着打硬仗、打恶仗的将军。

杨素当然并不只满足于自己是一个军事家,他要更多地发挥谋略,当一名政治家,获取更大的权势。

尤其是在他代替老臣苏威当上尚书右仆射以后,这种欲望愈发强烈得难以抑制了。

平定江南之后,文帝自然要重用杨素,尚书右仆射苏威也看出了苗头,主动提出让贤,杨素顺理成章地坐上尚书右仆射的高位,与另一位资深大臣、尚书左仆射高颖一起执掌朝政。

杨素一向心高气傲,看得起的人不多,但他对高颖是有些敬畏的。

高颖不但确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更有着别人所无法比拟的政治背景。

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是北周大司马、河内公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信有个亲近的僚佐叫高宾,高便是高宾的儿子。在杨坚策划代周的过程中,高颖是得力的助手。

隋朝第一名将,不是史万岁也不是韩擒虎,而是这位儒将

杨坚即位称帝后,任命高为尚书左仆射,晋封渤海郡公,朝臣中没人能与他相比,文帝常常只 称他的姓而不叫他的名。

后来又亲上加亲,把太子杨勇的女儿嫁给高的儿子高表仁。

杨素知道:对于权势如日中天的大臣来说,是无法与之争锋的;而古往今来,单独靠军功保有权势的人也不多见,自己还必须做些别的事情,赢得文帝的欢心。

后来,文帝修仁寿宫,杨素主动请缨去干,但他宁奢勿俭,不惜人力和物力,以军事化的管理方式加速修建!死掉了1万多人!

仁寿宫修好后,文帝在那里秘密临幸了一个宫女。但消息毕竟还是走漏出去,独孤皇后便秘密杀了那个宫女。文帝大怒,又不敢对皇后发作,便独自一人骑马驰出 宫苑,不走道路,跑进荒山野谷二十多里。

高颖、杨素快马追上,扣马苦谏。

文帝叹息说:"我贵为天子,竟然得不到自由!"高劝解道:"陛下怎能为了一个妇道人 家而忘了天下!"

文帝略有悔悟,驻马许久,直到半夜才返回宫中。独孤皇后也感到自己做得过分,见到文帝后,流涕道歉,高、杨素二人也从中调和劝解,文帝与 皇后又和好如初。

事后,杨素单独面见皇后,添油加醋地将高的话复述了一遍。由于父辈的关系,皇后本来很信任高,但听说高称自己是一个妇道人家,心中甚是恼 恨。从此开始讨厌高,时常在文帝面前诋毁高,文帝因此而渐渐疏远高。

杨素感觉到了其中的变化,心中暗自欢喜。

转眼到了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边疆陡起战事,突厥达头可汗进犯边塞。

隋朝第一名将,不是史万岁也不是韩擒虎,而是这位儒将

文帝任命杨素为灵州道行军总管,出塞迎战。

以前隋军将领与突厥作战时,由于惧怕突厥骑兵的凶猛冲击力,一般都布成方阵。所谓方阵,就是用兵车和其他障碍物结成四边防御的屏障,步兵持长兵器在兵车上迎战,骑兵布置在方阵中央。这种阵势虽利于防守,但攻击力不强,只能自卫而已。

杨素领兵出塞,遭遇达头可汗。杨素对部下说:"方阵是一种单纯自卫的办法,不是取胜之道。我们应该以骑阵对骑阵,主动出击,以攻为守!"部下有人表示担 忧,但杨素态度坚决,断然抛弃了旧法,令部队布成骑阵。为了树立必胜的信心,他亲自操练骑阵,严肃纪律,对流露出胆怯的士兵立斩不赦。

一时间人心震怖,无不竭力操练。

杨素在军营里严刑峻法,但对兵士待遇很好,也常常犒赏,因此,很多人都愿意跟随杨素打仗。

两军对阵,杨素召来部将周罗喉,命令他率一部铁骑先行攻击,如不胜而回,就全部斩首。周罗喉等人领命而出,殊死搏战,以一当十,令突厥骑兵十分震惊。战 斗进行了一段时间,杨素见时机成熟,下令骑兵主力部队奋然突击,后退者格杀勿论。隋军迅猛冲击,大破突厥骑兵,达头可汗也身负重伤,落荒而逃。

营建仁寿宫,大败突厥后,杨素进一步获得了政治资本。

开皇二十年,杨素迎来了一生中最为关键的时刻。这年夏天四月,晋王杨广出任灵朔道行军元帅,杨素在他麾下担任长史,二人有了密切的交往。

杨广凭着他的狡猾,知道杨素是个难以寻觅的可用人才;杨素凭着他的灵敏政治嗅觉,感到杨广有夺嗣的野心,宫廷中已出现派系分裂,太子杨勇的地位岌岌可危。

二人彼此心照不宣。

杨素在政治上投下最大的赌注,把宝押在了杨广身上。

一向独断专行的杨素,此时也不得不慎重考虑,征求异母弟弟杨约的意见。

杨约小时候爬树堕下来,被树桩扎坏了睾丸,因此竟成为"太监"。他表面上性情沉静,内心却阴鸷诡诈。听了杨素的话后,他分析说:

"兄长功名盖世,长期以 来执政当权,得罪了不少人。高对你心存不满,皇太子怎会对你有好感?虽然你取信于皇帝,但想搞你下台的人还是有很多啊!一旦皇帝百年之后,谁还能保护你 呢?现在皇太子失去皇后的欢心,皇上也有废黜太子的念头,你若能抓住时机,拥立晋王,就能长保富贵,永获平安。如果迟疑不决,一旦有变,让太子杨勇掌握了 大权,那你就要大祸临头了!"

但杨素为了保险起见,又去独孤皇后那探听对杨广的态度,看到独孤皇后很欣赏杨广后,杨素吃了定心丸,向杨广宣誓效忠,二人结成同盟。于是,种种诬陷杨勇的阴谋,有条不紊地渐次出笼。

到了开皇二十年十月,在独孤皇后的一再催促下,文帝终于下定决心,下诏逮捕并审讯杨勇,废为庶人。一个月之后,文帝诏告天下,以杨广为皇太子。

隋朝第一名将,不是史万岁也不是韩擒虎,而是这位儒将

仁寿四年春天,文帝身体不适,把政事交付给太子杨广,自己离开皇宫大宝殿,迁居仁寿宫。

初夏四月,文帝病情日渐加重,召唤杨素和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入阁侍疾。这时,杨广的种种伪诈,已渐渐传入文帝耳中。

文帝召来杨素,本来是想切断 他与大宝殿的联系,但想不到却为时已晚,自己反而受制于杨素。杨素隔几天就发一封书信,向杨广密报仁寿宫的情况,决计将文帝软禁起来,伺机行动。

然而千密难免有一疏。初秋七月的某一天,杨素写的书信被宫人误送到文帝身边,文帝读后,极为恼怒。他终于证实杨广要抢班夺权,便想恢复杨勇的太子之位, 对柳述、元岩说:"把我儿叫来!"柳述、元岩问叫哪个儿子,文帝说:"长子杨勇!"柳述、元岩出屋后赶紧草诏,杨素安插的耳目立即将此事报知了杨素。

杨素大吃一惊。一旦杨勇受诏即位,后果不堪设想。他当机立断,火速告知杨广,让他派人迅速动手;同时封锁仁寿宫大小宫门,阻止文帝召唤杨勇的诏书送出。

杨广担心夜长梦多,当夜带兵驰往仁寿宫,在杨素的配合下弑杀了文帝。

《隋书》之《杨素传》、《后妃传》等,都暗示是杨广、杨素杀害了文帝。一些野史更明确记载:当时"血溅屏风,冤痛之声闻于外"。

事不宜迟,杨广即位于仁寿宫,是为炀帝。

隋朝第一名将,不是史万岁也不是韩擒虎,而是这位儒将

夺位之功,首推杨素,当然要加以酬谢、安抚。二月,任命杨素以尚书左仆射兼任尚书令。

三月,炀帝决定迁都洛阳,令杨素负责营建新都。杨素有修建仁寿宫的经验,此时又权势大增,于是大兴土木,尽力讨取炀帝的欢心。

七月,炀帝又提升杨素为太子太师。

对这一连串的提升,杨素不但不感到高兴,反而隐隐约约感受到危机。他饱读诗书,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懂得"狡兔死,走狗烹"的规律。多年的相处,使他深 知炀帝的脾性,一旦皇位坐稳之后,必然要向功臣开刀。现在这些看似平常的提升,透露出一种"反常":炀帝心怀猜忌,表面上礼敬有加,实际上是明升暗降。

大业二年六月,当炀帝又拜杨素为司徒、改封为楚国公时,杨素更加如芒刺在背、忐忑不安了。身为臣子,即便再有权势,也无法与皇帝抗衡,杨素只有小心应付,巧妙周旋,尽量减缓炀帝的猜忌和杀心。

幸运的是,没有多久,杨素就身染重病了。他不再上朝理事,专心卧床静养。炀帝假惺惺地派来名医诊候,赐予上等药物,暗中却询问医生,常担心杨素不死。

杨素当然知道炀帝的心思,便不肯服药,悄悄等待死神降临。七月,杨素病死,炀帝赠谥曰景武,隆重安葬。

第二年,隋朝的开国功臣如贺若弼、高颖等人,被炀帝定罪杀死;后来,连杨素密友薛道衡也未逃脱杀身之祸。比较起来,杨素的"提前"病死,实在算是一种福气。

隋朝第一名将,不是史万岁也不是韩擒虎,而是这位儒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