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田 探路基層治理精細化 破解大社區治理難題

馬田 探路基層治理精細化 破解大社區治理難題

6月12日,“將石分設 精彩城變”南方日報基層治理觀察團走進馬田。

馬田 探路基層治理精細化 破解大社區治理難題

丁力

馬田 探路基層治理精細化 破解大社區治理難題

馬敬仁

馬田 探路基層治理精細化 破解大社區治理難題

王梅

馬田 探路基層治理精細化 破解大社區治理難題

謝志巋

惟希望也,故進取;惟進取也,故日新。一年前,深圳光明新區馬田辦事處將石社區一拆為四,由此引發一場由內而外的精彩“城變”,4個新社區在治理體系、經濟發展、基礎設施、民生福祉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

6月12日,“將石分設 精彩城變”南方日報基層治理觀察團走進馬田,以“現場走訪+論壇”的形式,聚合學界智慧,對馬田基層體制機制改革進行一次多維和深度的觀察。

當前,深圳處於特區一體化加速期。特區一體化不僅僅是簡單的城市空間拓展、經濟體量擴大,其背後是城市管理治理理念的轉變,是體制機制的變革,是城市治理能力和體系逐步邁向現代化的過程。在深圳,原特區外不僅土地面積更大,而且人口眾多,不少地區都面臨管理精細化的挑戰。

如何通過機制變革釋放社會治理的動力和活力?如何破解基層管理中“小馬拉大車”的現象?如何在基層實踐社會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馬田辦事處將石社區拆分,就是基層管理體制機制的一次重要變革,是對基層治理精細化路徑的一次積極探索,為深圳在大社區分設、精細化管理、解決社區歷史遺留問題方面提供了具有參考價值的範例,也為光明新區建設“四城兩區”積累了有益的經驗。

  • 撰文:柳豔 皮韋 何鵬德 劉雲龍 攝影:何俊

打破堅冰:改革基層管理體制機制

經濟薄弱、管理缺位、配套設施落後、環境衛生髒亂、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發揮不明顯,是過去將石社區給居民們的印象。

據瞭解,原將石社區面積8.8平方公里,是當時馬田辦事處轄區五個社區中面積最大的社區,總人口175003人,人口和麵積約佔馬田辦事處一半;下轄8個居民小組,各居民小組實際上履行了社區居委會的職能,都成立了股份合作公司獨立發展經濟,各有轄區和土地使用權,社區各項管理工作要通過各居民小組才能貫徹落實。社區沒有統一規劃和發展,社區配套設施欠賬多,偌大的社區竟沒有一條像樣的門面路,存在交通秩序亂象。原將石社區是原公明地區集體經濟最為薄弱的社區,社區群眾無法享受到光明新區社會經濟發展成果,強烈要求重新對將石社區的居民委員會進行調整劃分。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一年前,在光明新區黨工委、管委會的正確領導下,在新區統戰和社會建設局、組織人事局等職能部門的大力指導下,馬田辦事處經過深入調研,周密論證,兼顧歷史與現實,順利實現原將石社區分設為將圍、新莊、石家、石圍4個社區。這樣的大社區分設,在近幾年的特區基層治理實踐中十分罕見。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研究員丁力表示,將石社區分設後實現了從0到1的破題。“從1到10到100,看上去變化很大,但畢竟已經有勢了,而從0到1變化所需要的力量是巨大的。”

光明新區馬田黨工委書記、辦事處主任宋傑表示,下一步還要深化機制,讓各個群體都能找到參與治理的“接口”,讓居民利益訴求都能得到回應,“從而最大程度地整合資源、凝聚發展共識,建立起一個科學、創新、完善的基層治理體系。”

黨建引領:點燃基層隊伍幹事創業熱情

時光荏苒,一年後的今天,拆分後的四個社區從內到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一年來,在完善社區治理體系上,馬田全面落實社區黨建標準化,以原將石社區分設為契機,選優配強四個新社區黨委領導班子,為4個新社區增加配置85名高素質的社區專職工作者,確保社區“領頭雁”與幹部隊伍雙加強,人均服務群眾數量從分設前的15000人減至2100人;同時完善居委會、股份公司、工作站等管理主體設置,順利完成社區股份公司換屆,構建以社區綜合黨委為核心,以居委會自治為基礎,以社區工作站為政務管理服務平臺,社區各類主體共同參與的“一核多元”新機制,試點開展社區黨員“網格化”聯繫群眾制度,凝聚多元主體合力,實現社區公共事務的協同治理。

基層幹部隊伍的幹事創業熱情被點燃。石圍社區黨委書記麥壯輝說,分設社區後,基層開展工作更加自主靈活高效,能更好地服務居民、發展經濟。他介紹,石圍探索建立“黨建+志願服務”模式;每週四晚上定期走訪社區黨員及群眾,瞭解群眾需求,解決群眾困難。

在石家社區,南環大道的主幹道曾因一名業主遲遲不同意拆遷,三車道的幹道到了該處變成一車道通行,且路面落差將近兩米,一下雨就積水。石家社區成立後,社區領導班子在新區相關職能部門、馬田辦事處指導下,多次召開黨委專題研討會、業主協調會,運用政策,跟業主交心,最終推動相關權利人與辦事處順利達成協議,讓南環大道真正暢通起來。

“黨建在基層引領方面的作用一定要做好,要以人民為中心。例如將石社區將圍廣場的改造,開始群眾非常不理解,通過黨建工作給群眾做工作,終於啃下違建的硬骨頭。”唐湘暉說。

民生改善:環境提升、用心服務、情暖民心

“一分為四”之後,社區管轄面積和人口隨之減少,社區情況更易掌握,管理相對精細,服務居民應更加到位。

4個社區均基本建成或改造了功能齊全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大幅增加民生基礎建設投入,僅“強基惠民”工程一項,四個新社區每年就得到1.2億元的建設經費,用於道路建設、環境提升、公共配套等居民直接受益的項目。同時在各社區都建立相對完善的便民服務陣地,在裡面可以辦理77項窗口業務,使居民切身的行政事務得到“一站式”服務。

新莊社區由大圍、新圍、南莊三個居民小組組成,社區總面積2.37平方公里,總人口95988萬人,其中戶籍人口僅662人,流動人口95326人。在面積小、人口多的情況下,又因地處原將石社區的邊緣地帶,民生服務難以有效覆蓋。

“以前的活動基本上是以原將石社區為核心開展,服務半徑有限,現在新莊片區的居民去得花半個多小時,大家不樂意。”新莊社區黨委書記麥志強說,現在活動就在家門口開展,群眾參與積極性高漲。

城市品質提升、民生微實事等工作的深入推進,迅速改變了社區面貌,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質。一年來,4個新社區新建成基礎配套設施64個,打通或改造道路26條,打造樣板路4條,民生微實事項目從原來的18項增加至90項。

一大批民生實事溫暖了社區群眾的心。如石家社區給行動不便的老人裝上了無障礙設施;石圍社區以醒獅隊為切入點,強力推進社區文化建設,讓網癮少年重新振作。

深圳市社科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謝志巋認為,將石分設揭示了要把管理和服務以最大的效率提供給群眾,大的、渙散型社區可以採取將石分設的模式,進行精細化管理。

政企分家:社區集體經濟“輕裝上陣”

社區股份合作公司承擔了大量社會管理事務,精力被分散,資源不集中,一度讓原將石社區8個居民小組的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長們頭疼不已。

4個社區成立後,馬田辦事處進一步梳理了各責任主體的職能關係,4個社區的9家股份公司董事長不再兼任黨組織書記、工作站站長、居委會主任,實現社區人、財、物、事分離,從而完成政企分開。

“但是,政企分開並非分家產"散夥",而是"心手相連",我們通過理順機制,力促政企之間既能釐清責任邊界,一心一意謀發展,又能在社區管理服務中相互呼應,形成多元共治局面。”宋傑說。

憑藉招商引資等方面的自主權和靈活性,各新社區黨委融合各股份合作公司的資源,統籌利用發展邊角地發展經濟和舊村舊廠進行成片升級改造,騰出更多空間用於招商引資,為集體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提高作出了貢獻。

去年,石圍美林工業園納入新區政府舊工業區升級改造扶持項目,加快了股份公司經營結構轉型,租金由原來每平方米9元提升到44元,讓股民嚐到甜頭,增強信心。下一步,馬田辦事處還將複製更多的“美林項目”,整備出連片優質產業用地,為經濟發展注入新鮮“血液”,讓原將石片區成為馬田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 專家視角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研究員丁力:

“將石分設”破解利益分配難題

今天,馬田做的事情表面上看起來沒有驚天動地,但我認為這種變化是難能可貴、下了大力氣的。從0到1,馬田實實在在破題了,破了利益分配難題。這是在黨的主導下,發生在深圳邊緣區域的一次重大調整,這也是我對此感興趣的重要原因。

對於一個地區的發展,土地很重要,資本也很重要。但是,光有土地,以及外來投資者的資本,這個地區也不能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還需城市的管理者、運營者、這塊土地上的老百姓的創造性勞動。所以,要實現目標需要多種力量齊心協力。假如在利益的梳理中厚此薄彼,我們必將為此買單。

我們在構建各種各樣利益共同體時,思想不妨更解放一點,產權是為我服務,而不是我為產權服務。完全可以通過產權創新和利益共同體平臺搭建,讓利益關係變得更加順暢。要把個人利益和整體利益通過利益平臺共同體體現出來。

談到發展機遇,馬田不能就馬田琢磨未來發展,要思考在廣州、東莞、深圳、香港這條創新走廊上,扮演什麼角色?深圳是一座對科研成果有極強轉化能力的城市。中山大學深圳校區開始建設了,當然發揮作用還要一段時間。此外,還有一個很好的市場空間。馬田如何吸引科研從業者將之變現?這是馬田面臨的寶貴機遇。

深圳市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深圳大學教授馬敬仁:

將資源下沉社區,推行社區振興計劃

通過現場參觀,發現將石分設一年來有很大的改變,最大變化是幾個社區居民都有獲得感,看到了社區和自己的未來。

由此可見,在城市區域平衡發展中,政府的引領非常重要,通過街道拆分、社區拆分,可以促進一個片區文化、經濟和社會建設快速全面的發展。

期待將石社區在未來發展中更進一步。一是推行“生根”計劃,做好社區文化營造工作。這裡居民以“廣府”居民為主,可以基於“廣府”文化進行文化營造,增強社區居民的文化歸屬感,社區有了根,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來此發展。二是要優化、活化社區資源。活化屬地資源,必須從資源整合的角度切入,開展社區資源挖掘,推行社區資源增值計劃及相關的營造工作。三是動員居民參與到社區營造活動中來。社區營造需要屬地居民的廣泛參與,包括戶籍內外的居民。不能全面改變戶籍制度,但要儘量淡化戶籍約束,有序擴大居民權利,著力社區原住民和外來建設者之間居民新型關係的營造。四是經濟動能的營造,深圳市在東進同時,西拓的勢頭也勢不可擋。看深圳的成長,從羅湖、福田、南山、前海、新寶安、大空港一線與廣深科技走廊會在馬田相交,未來的馬田是塊寶地,要順大勢而為。

在基層治理方面,馬田要在強區放權背景下,堅持事權財一致,按照扁平化原則,減少管理層次,將資源下沉到社區;在黨的引領下形成多元共治的治理結構,通過委託、外包和購買服務等方式,把一些事務交給社會,大力培育基層居民自治體系,動員基層群眾參與到治理當中來;社區振興計劃包括生根計劃(文化營造)、育人計劃(培育社會法人,推行基層治理主體的法人化)和共治計劃。

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公共政策和績效評估研究中心主任王梅:

要收集社情民意儲備資源

我們在研究深圳基層治理時,發現一些大社區大街道精細化管理難以到位,也提出來劃小管理範圍更便於展開一些精細化管理措施。到馬田瞭解將石分設成效後,發現劃小管理範圍對實現精細化管理確實是有效路徑。

將石分設後的變化充分說明了黨建引領不是一句口號,以黨建引領廣泛聯繫群眾,為群眾服務,從而奠定基層政府工作的紮實基礎。黨建引領需要通過強有力的隊伍建設和基層黨組織建設來凝聚各方的力量。

將石分設後,新社區在環境提升、基礎設施建設上力度很大,不僅讓居民有獲得感,也優化了營商環境,為招商引資奠定了基礎;實行了政企分離後,社會事務相應的由政府承擔,讓社區股份公司有更好的精力發展經濟,馬田在引導發展社區經濟方面做得有特色。

社區拆分讓管理更精細了,但在治理方面,如何調動居民、社區組織的參與,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確實是一個挑戰。建議要避免被服務的問題,這需要收集社情民意,包括社區居民、社會組織、企業等,瞭解真實需求,掌握社情資源,儲備未來社區多元共治過程中需要的資源。可以說,社區是一個聚集各種資源的治理平臺,在社區層面要把問題和資源進行對接,通過對接解決這些問題。

深圳市社科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謝志巋:

“將石分設”可成為大社區治理範例

我多年來關注城市社區,關注村改居社區的發展,將石分設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大社區治理範例,一個渙散無序社區治理的範例,一個村改居治理的範例。馬田把渙散型社區變成了有戰鬥力的有秩序的社區。深圳過去有上千個自然村,總體上是農村形態的治理模式,直至現在,許多農村治理模式依然存在。將石分設把更先進的治理體系建立起來了。

通過將石分設之後,公共服務更加深入精細分配到社區中,實現了城市形態、經濟形態和社區治理形態的改變。治理形態實現了從非正式到正式,從粗放到精細,從傳統到現代,從低水平到高水平的治理形態轉變。這證明只要堅持黨的領導,有一個幹事創業體制機制,就能夠激發社會活力,社區幸福感就會提升。

對於大的、渙散型社區,將石分設給出了一個進行精細化管理的解決方案,這個方案是可以複製推廣的。當然,社區體制結構相同,可以有不同功能,不同結構也可以有同樣的功能。將石分設的核心就是把管理和服務能夠以最高的效率提供。社區大小不是千篇一律的,可大可小,關鍵是要把管理和服務效率提升上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