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為什麼要在美國退市,回到國內上市?

雲深路輕

國內企業境外上市,主要是指在美國上市,被稱為中國概念股。也就這幾年吧,興起了“海歸潮”,先後有暴風科技、完美世界、世紀遊輪、360等。至於為什麼迴歸?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是不是國外混不下去了,回國“養老”來了?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先了解下中概股為什麼不遠萬里跑美國上市?有一部分是為了名聲,上市和不上市,紐約上市還是上海上市,給人的味道就不一樣,畢竟老美是當今最發達的國家。


更多的企業是迫不得已,能在A股上市我相信很多都會留在A股,業務在國內,用戶在國內,什麼都方便,而且這裡人好,還不差錢。但對於創業公司、科技公司想在A股上市是很不容易的。

要想在A股上市首先必須是有賬面盈利的公司,這點與創業的宗旨是有差別的。A股是你賺錢才能籌錢,創業是我籌到錢才能賺錢。其次國內IPO是審批制,流程和手續比較複雜,即使審批通過也要排隊,花費時間長,而企業缺錢是火燒眉毛的事,不能等死。再次是其他政策規定,典型的就是阿里巴巴,都知道他是中國企業,但他註冊地不在國內,特殊的合夥人制度也不符合A股上市規定。


出走的原因,也是迴歸的理由。這點可以用留學很好的說明,IPO就好比大學,國內是嚴進寬出,要考出好成績才能錄取,國外是寬進嚴出,只用提交申請就可以,但能否畢業那就再說了。

去國外上大學,其實並不愜意,文化不一樣,預言不一樣,知名度也不一樣,花的錢還是國內“父母”給的,沒事聯繫下國內的“同學”,最終發現還是國內發展好一些。幹嘛不回去呢?畢竟是留過洋、鍍過金的,不管你是鐵鍍的還是銅鍍的,只要看著金燦燦,就有要職高薪等著你,可以賺得更大更快的錢。


徐徐成翔

中國企業當初因為制度等因素赴美上市,而如今又回到國內,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因為國內A股的估值偏高。美國成熟的金融市場以及機構投資者眾多的投資環境,讓美國市場較為理性,依靠概念和熱點推高的股票較少,而股票價格跟公司價值和經營狀況聯繫較為緊密。而國內股市,由於市場中理性投資者較少,“熱錢較多”,所以公司估值普遍偏高。

其次,有很多赴美上市的公司相對於美股其他公司的股票吸引力不夠。例如之前赴美上市的360公司等等。當前赴美上市的互聯網科技企業比較多,而互聯網發展相對成熟的美國,擁有這一批具有相當企業競爭力的上市公司,相對於這些公司,國內企業的股票吸引力較小,難以滿足融資需求。

最後,當初中國企業遠赴美國,是因為國內A股市場門檻較高,審查制度較為嚴格,而如今國內證券市場逐步對外開放,放寬了很多上市限制,考慮到遠赴美國“水土不服”等原因,公司肯定還是首選回到自己的國家。

筆者還有一點自己的看法,國家鼓勵企業開拓創新,扶持實體經濟發展,為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足夠的政策支持,這都是國內企業經營良好的保障,那麼企業在這種環境下獲得的價值增值紅利當然也應當由國內投資者來享受了,所以,既然“祖國媽媽”已經張開懷抱,遠赴美國的“孩子”們,早日回來吧。


盤和林看經濟

中國企業之所以要在美國退市、回到國內上市,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內地消費者權益與國際投資者利益存在衝突,內地企業境外上市可能使有關管理部門陷入兩難境地。10多年前,內地民間強烈呼籲手機單向收費,卻兩次引起中國通信類股票價格暴跌,信息產業部部長不得不趕赴香港救市,而手機單向收費改革也就此打入冷宮,實際上是運用政府力量向海外投資者提供了超國民待遇,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隨著境外上市企業、特別是基礎產業、基礎設施企業的增多,類似利益衝突有增無減。

其次,由於境外投資者與境內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比境內投資者更為突出,相當多的境外上市中國企業不得不付出股價折扣的代價,境外上市的收益因此而大打折扣,中小型企業克服此類信息不對稱和股價折扣問題要付出的成本相對於其融資收益的比例更高,難度更大。許多境外上市公司之所以相繼宣佈準備啟動私有化退市程序,關鍵原因便是公司估值過低、企業收益與為之付出的服務費等成本不相稱。多年來,境外上市公司估值過低又造成了

A股與H股股價相差懸殊、同股不能同價的問題,不僅在境內、境外投資者之間引起了複雜的利益分配問題,而且必然導致同股不能同權,這又與公司治理的基本準則相悖。

第三,事實已經多次證明並將繼續證明,我們對境外投資者促進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的神奇能力不宜抱有過高奢望。企業管理層與大多數股東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天然存在,境外投資者獲取內地企業信息還需克服額外障礙,通過境外上市強化企業監督激勵機制的目的常常會落空。在中國證券市場最大丑聞之一“中科事件”中,莊家呂梁操縱的康達爾(後改名“中科創業”)股票入選道

-瓊斯中國指數成分股;上市香港以來多年是香港投資者寵兒的科龍公司,2000年陡然出現鉅額虧損,都是典型範例。

第四,由於中外法律觀念、社會文化傳統不同,境外上市企業要承擔更大的訴訟風險,為此付出更多的意料之外的成本,從而進一步降低海外上市的淨收益。從中國人壽這樣的巨型企業,到中型公司,已有不少境外上市中國企業在這一點上倍感切膚之痛。不要以為美歐所謂“法治國家”光環下都是美麗的東西,西方國家的“法治”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步入歧途,過高的成本,越來越多無謂的訴訟,……這一切都給企業和居民個人帶來了眾多麻煩,而這些東西一旦建立就會形成自我強化的循環,從而使得問題積重難返。

最後但更令人不敢忽視的是,中國企業境外上市還必須承擔額外的政治風險,三大石油公司在美上市時均因與受美國製裁國家有業務往來而遭受政治狙擊,就是突出案例,而這類政治風險永遠不會消除。

既然如此,在境內資本充裕、境內資本市場容量已經名列世界前茅、上市程序也日益規範快捷的今天,中國企業已經沒有必要過度迷戀境外上市這個傳說,迴歸境內上市,是個完全理性的選擇。


梅新育

說得直接,您接住嘍😊這個道理很簡單,就是國內人傻錢多。這麼說絕對沒有罵街的意思,但可以看看A股市盈率有多少,美股市盈率有多少,儘管經過了連續兩年的特朗普行情,但美股市盈率還是沒有A股高,這兩年間中國創業板指數已經大幅回調,市盈率已經從八十一百倍下降到四五十倍,但還是比美國的20倍高很多,既然同樣一股可以換到的錢更多,在美國上市的企業幹嘛不回國圈錢呢。

說起回國上市,今年開始給獨角獸企業開綠燈了,其實很多人對迎接BAT回國是持不同意見的,在移動互聯網已經發展到瓶頸期,不再有增量的時候,讓他們回國圈錢,對A股究竟是好還是壞,可以說是見仁見智。有人認為在增長最快的時候,已經把紅利分給外國投資者了,在增長乏力的時候想起中國投資者了,這不是又要割一輪韭菜嗎,中國的韭菜這樣割下去,會導致失血嚴重的,最終資本市場沒有了源頭活水,這個市場還有什麼前途呢。

當然,也有另外一種看法,覺得BAT不是一個個簡單的企業,在大數據、雲計算時代,這些平臺的數據是一筆寶貴的資產,把這些資產的處置權,交給一群外國投資者,顯然是很不安全的,往大了說,也不符合國家利益。從高層的角度看,或許這個才是鼓勵BAT回國的真正用意,至於小散能不能掙錢,國家利益應該還沒有工夫考慮這些,畢竟在未來的國家利益之爭中,數據是非常重要的一極,某種意義上說,誰掌握的數據,誰就掌握了未來。


富凱財經

第一:近幾年來,甚至是我們一些耳熟能詳的中國企業,陸續選擇從美國退市,重回國內發展。長期關注美國經濟和中美經貿關係的【小哥哥】認為,大概有以下原因:

既然是迴歸,我們就不能不說到當初的出走。因為美國股市實行註冊制,上市相對容易,所以一些中國企業在其擴張期選擇到美國上市融資,加之美國股市面向全球資本市場,中資企業赴美上市可能募集到更多資本,對公司的快速成長非常有利。

在美國上市以後,監管部門對上市企業的監管非常嚴厲。

不少中資企業,面臨水土不服,在美國的日子也並不好過,尤其是如果企業的本土化程度又不高。【小哥哥】認為,其中主要包括3點原因:1,企業管理與文化方面存在差異;2在美中國上市企業面臨著巨大的分紅壓力,讓中國企業承受重負;3,對美國的市場環境並不能完全適應;總之,這些原因導致一些中資企業選擇從美國退市,迴歸國內。

第二:近些年來,我國的金融環境大大改善,資本市場不斷髮展、規範,開放程度逐漸增大,企業入市條件也不斷放寬。

中資企業的海外軍團選擇回國發展,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可以幫助他們進一步貼近本土市場,加快企業發展,分享到中國新時代的發展紅利。


小哥哥打算盤

無論是對於中國企業,還是對於中國的股市環境。那些優質,但是在國外上市的企業,通過一些政策上的補助(或者綠色通道),讓這些企業回到國內上市,無疑是一種雙贏。

這個雙贏的局面在哪呢? 我們先站在企業的角度來考慮,許多企業在國外上市完全是被逼無奈,而且因為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極度水土不服,所以除了一些巨頭,很多在國外上市的企業其實也混的不怎麼樣。

在說下國內的股市,國內股市與國外股市相比,有個相對較難的地方就在於,國內融錢其實比國外相對來說要難得多,因為國外的機制城市資金來源也更廣泛。而現在如果能夠有一批優質企業能夠迴歸,無疑是可以給A股“補血”,吸引到更多資金來到A股這個大市場。所以整體來看,

不斷有在國外上市的中國企業回到國內上市,這是一種於企業以及A股雙贏的一個局面!

據相關新聞報道,監管層對券商作出指導,若在生物科技、雲計算、人工智能、高端製造四個行業中有“獨角獸”企業,立即向發行部報告,符合規定的可以做到“即報即審”,也就是所謂的綠色通道。

政府為何這麼急迫是出於何種考量的,一大批優秀的互聯網公司出走美國上市,把在國內賺的錢分紅給境外投資者,這當然是一種很尷尬丟人的事情。另外,A股過去一直缺少新經濟下的高科技企業,以改變現有A股以傳統型為主的市場。

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日益開放接軌國際市場,大量互聯網“獨角獸“企業迴歸A股有利於吸納國際資本,壯大國內資本市場,增強在國際資本市場的地位。

從未來發展的角度來說,中國要取代美國在全球資本市場的老大地位,任重而道遠。但讓在國內土壤成長起來的互聯網企業迴歸,同時再培育一批優秀的好的企業,讓更多優質的境外的公司來A股上市,這是未來中國的目標。

眾所周知國內的錢很多,卻沒有很好的去處,同時國內對資本外流仍然將嚴格管制,除了傳統的房地產市場,大量的優質的獨角獸企業迴歸A股將有助於吸納更多資金,讓資金有更好的去處。這也是解決當下焦點問題的方式之一。

(-56東南偏北)


天天說錢

當然是為了錢啦。

我們就舉在美國退市,回到A股上市的360的例子吧。

截至今天收盤三六零的總市值達到3177.75億元,相當於503億美元,然而三六零從美國私有化時的市值只有93億美元,這相當於翻了四倍,這是賺翻了啊!

題主還問“在國外上市難道不是用外國的錢發展自己的企業?難道不是以前提倡的吸引外資的一種方式?”

其實這問的也有道理,但是現在通過國內的途徑融資已經非常方便了。海外上市公司完全可以退回到A股重新上市融資,更何況在美國上市的很多中國公司,往往都是一些優秀的科技公司,比如說阿里、京東和攜程等,這些公司的成長性非常好,以後還很有賺錢的空間,所以這些股票如果私有化之後,回到A股來上市,也是對A股的股民有好處的,可以帶A股的股民享受更多高科技發展的紅利,而不至於看錢就這樣眼睜睜地被外國人賺走了。

現在中國的國力總體上說是增強了,並不需要通過大規模的在國外上市來進行融資,就可以輕鬆融到國際資本,在這種情況下,A股已敞開了懷抱,歡迎那些高科技公司回來,重新評估其價值體系,這就相當於給了中國股民一個享受高科技發展紅利的機會,這無論是對這些上市公司,還是對股民都是一件好事。


海匯觀潮

總體來講,由於國內外股票市場存在巨大的“估值差”、國家推出一系列政策的大力支持中概股迴歸,加上中國企業相對更加熟悉國內環境(法律、監管和金融市場等), 將會加大中概股迴歸意願。

首先,與美國股票市場等海外股票市場相比,目前A股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明顯高於海外市場同類公司,根據相關研究機構近期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3月11日,A股創業板平均市盈率為53.6,A股中小板平均市盈率為36.3,美國市場中資民營股平均市盈率僅為9.1。由此可見,與在海外上市相比,在中國A股上市,融資規模和股票市值將會大幅增加。

例如,近期巨人網絡和360這兩家中概股公司成功迴歸A股,並在市值上實現了比退市時增長了近5倍的造富神話。

同時,國家相關部門出臺眾多支持措施,支持中概股迴歸,在國內股票市場上市。同時,相對來講,國內企業對美國等海外股票市場的法律、監管和金融市場理解程度不如國內,也加大了相關企業迴歸中國,在A股上市的意願。


高天研究

最近幾年中概股迴歸都是個熱門話題,前有360借殼上市,後有BATJ發行CDR迴歸,要回答中國企業從美國退市回A股前,先要搞清楚企業怎麼一開始不在A股上市,後面為啥又要回來。

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的原因

1. 美國是註冊制上市快

幾年前中國還是標準的審核制,現在是有條件的註冊制,按照時間表到2020年我國將完全實現註冊制。審核制下公司上市流程複雜,排隊時間較長,從準備到真正實現上市要2、3年時間。赴美上市不需要審核,從準備到真正掛牌也就幾個月時間。

2. 美國上市條件寬鬆

在A股上市都有盈利及增速要求,美國在盈利這塊沒有要求,上市條件更加寬鬆。

3. 美國上市允許同股不同權

A股上市只能是同股同權的股權結構,而在美國是可以同股不同權的。阿里巴巴是合夥人制,管理層股份只有不到10%,但是投票權卻在90%以上。

中概股為啥迴歸

1. A股科技股有更高的溢價

我以360迴歸為例,360迴歸後公司最高估值在4000億,是其在美國上市估值的4倍。高溢價意味著股東財富的增長,公司發債相對容易,即便股權質押融的錢也更多。

2. 有綠色通道

今年國家大力扶持獨角獸上市與發行CDR,免除了排隊等待的煩擾,不僅可以二次融資,還契合了社會輿論,可謂一石二鳥。

3. 是A股供給側改革的需要

當前A股中存在著不少鐵公雞,上市公司不好好公司經營,反而熱衷於炒概念、玩重組收割散戶,股民朋友不僅沒有得到公司的分紅回報,還虧損累累。站在管理層的角度來講,引入優質的公司讓股民有個好的投資標的,是A股後續發展的主要方向。

隨著A股逐步走向成熟,不久後好公司赴美上市可能將成為歷史,當某一天外國大公司來A股上市時,那時炒股就不是割韭菜的代名詞了。

(版權說明:本文為一牛財經編撰,轉載前請獲得授權,轉載請註明出處!)
“一牛財經”,每天帶來有趣、有料、有態度的財經、股市背後的故事,關注“一牛財經”。我們不止是專業,就怕你不來!



一牛財經

全國股民抱怨好公司在美國,賺錢眼紅。證會說,那好髮型CDR,大家一起發財。其實證會只是端來幾盤大菜,都快炒餿了,誘惑大家。我認為,通過證券市場培養有發展前景的公司成長起來才是正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