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揭秘:天道就是“平衡之道”,你做得到吗?

平衡这个词,本身没有褒贬的意思,之所以被广泛应用,在于大家对平衡这个词表达的状态,是很感兴趣的。为什么?

我们来看一下,平衡所表达的状态,是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高不低的,说不上很好,但是也不是很差。这是一种非常平静而稳定的状态。我们在很多方面都会追求平衡这个状态,大到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团队、一些财务有问题的集团企业,小到夫妻之间,其实都在追求这个状态。

企业和团队无非是在财务和人才储备上追求平衡,夫妻之间是在话语权和待遇上追求平衡。那到底什么才是平衡之道呢?

《道德经》揭秘:天道就是“平衡之道”,你做得到吗?

就像图中的这棵树,石头的一边,坡度缓一点,根系也就发达一点,相对应的,这个方向的枝条也长一些,粗一些,所以它就稳稳的立在这块石头上,这就是植物都能掌握的平衡之道。但人,不是植物,人有七情六欲,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平衡之道,反倒把握不好,容易栽了跟头。

《道德经》功成不处:天之道,其犹张弓者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也。

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天道,和举弓射箭的人有什么区别吗?高了一点就压一点,下了一点就举高一点,拉得太满就松一点,拉得太松就加点力气。天道是减少多余的,而去填补欠缺的。人道就不一样,会减少本来就缺少的,去逢迎那些有富余的。谁能拿自己的富余去给予天下呢?只有那些得道的圣人。所以,圣人有什么大作为,都不会去居功。很大的功劳都推给别人,甚至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贤能。

老子这段话,细读起来,好像有些不顺畅。真是这样吗?肯定不是。

《道德经》揭秘:天道就是“平衡之道”,你做得到吗?

老子在这一段话里,讲出了他对天道和人道的理解,也讲了圣人怎么做。很多读者朋友会问,既然人道就是损少利多,圣人还要把自己得到的让出来呢?这个问题恰恰就是本章的重点,我们知道,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是要服从并遵守天道的规律的,我们不可一叶障目。只单独的遵守人道,而忽略了天道是在上的原则。

我们可以从一些社会现象来论证,大富豪为什么要做慈善?乐于助人的人为什么要被推崇?有些非常有学问的人为什么不要钱,也给大学生去上课?志愿者为什么要去免费当义工,去无偿支边助教?这全是奉行天道,而这些人做了这些举动,会得到什么?大家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仰对不对?

所以,人道不一定是逢迎有权有势的,也会逢迎那些懂得并运用“道”和“德”的人。每个人都希望和王爸爸、马爸爸、李爸爸扯上关系,但也愿意和真正道德高尚的人交往,这就是人性。人道不是独立于天道之外的。

扯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是平衡之道呢?

《道德经》揭秘:天道就是“平衡之道”,你做得到吗?

东台认为,平衡之道,就是不断调整。损也好,补也好,都是一种动的方式,损得多了,补一点。补的多了,损一点。天道如此!

所以,才会有“三起三落活到老”这么一句老话。我们每个人都要清楚,我们哪些方面是不足的?哪些方面是富余的?在天道没有把意志强加给我们的时候,我们要积极主动的去“自补”和“自损”。

比如我文化不够,我就开始自补,天天规定一段时间看看书,当我手里有点闲钱的时候,就开始有计划的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公司管理方面,财务不平衡,就减去不必要的开支,想办法增加收入的来源,一“损”一“补”,平衡的状态就出来了。

在夫妻之间,自损就是牺牲自己的个人时间,多陪伴家人。自补就是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完善心态,努力变成一个阳光、正能量的配偶,夫妻之间的平衡也就出来了。不知道东台这些观点,大家觉得怎么样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