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在鬼市中的比特幣算力

1848 年1月24 日,加州Coloma磨坊附近發現了黃金,這一消息被「女人和威士忌」洩露並飛速傳播,給當時美國西海岸極度低迷的社會生活和絕望的底層人民以希望。形成了十年左右的美國「淘金潮」:從海濱到內華達山脈,從阿里斯加育空河到舊金山,都在迴響著一個貪婪的聲音:黃金,黃金,黃金 ! … 而莊稼還沒種完,房子還沒蓋完就都被拋在了一邊,所有的事業都荒廢了,只有鐵鏟和鐵鎬還在生產。

沉浸在鬼市中的比特幣算力

在傑克倫敦筆下,這裡是:美妙的育空河、野性的自由呼喚、愛基斯摩犬、北極光閃爍下的篝火、形形色色的探險家們之間文化衝突與融合,生命的綻放和讚歌!然而,硬幣的另一面可能更真實些:黃金的價值和它一夜暴富的能量驅動、人性的貪婪及迷失、非理性的群體行為、及對應鬼市的光怪離奇… …

沉浸在鬼市中的比特幣算力

簡單回顧我們系列研究的前面內容:比特幣有「真和假」之分,這個極其擅長用信息差和新事物打造認知門檻的生態中,各方利益分割用戶,形成地下和地上不同的生態。是否寫入區塊,是判斷比特幣真假的依據。不寫入區塊的比特幣,僅僅是中心化的記賬,是虛擬出來的資產,沒有任何保證,也根本不是比特幣,僅是利用互聯網遊戲規則和用戶心理產生的完全虛幻的衍生金融品,或者更準確的說是互聯網人性模式產品。

從交易數據來看,真假比特幣有大概7倍的Gap。如果,全部用戶把記賬化假比特幣「提現」記入區塊原始錢包變成真比特幣,保守估計90%以上交易所會無法兌付而破產。數據秒殺認知,從上篇的研究數據一目瞭然。所以,目前數字貨幣基礎BTC的價格,根本不是BTC的真實價值,甚至可以說沒有任何關係。而且,絕大多數用戶根本不知曉。

截止到今天(2018年5月26日),TruthDeeper全網追蹤到數字貨幣交易所12312個(coinmarketcap統計數據10977),阻斷式封閉交易所保守估計16729個,全網竟然有29041個數字貨幣交易所。而其中,幣幣交易或類幣幣交易模式佔了78.29%,OTC交易竟然僅有671個。

具體場景分析:ICO投資方把手中的數字貨幣存入交易所,幣幣交易換成BTC,交易所就需要購入足夠BTC來兌付,但事實上,由於交易所又不寫入區塊,僅需要數據庫增加BTC數量就好(憑空虛發),保持用戶活躍度。這也是為什麼,幣幣交易是交易所主流的根本原因之一,不然還能無限制不負責任的虛發國家法幣麼?(可以考慮下USDT受到的質疑)

貪婪是韭菜的特性,但不懂技術卻覺得自己很懂更可怕,這是「無知者無畏」。就好比淘金潮,淘金探險家把金子放入育空河明珠道森城的「淘金銀行」換成金票,「淘金銀行」擁有1000黃金卻發了10000金票來繁榮了道森的生態:妓院、賭場、酒鋪、地產、黑幫… … 好像忽略了探險家淘金的過程。

比特幣算力挖礦生產過程對應什麼生態?而原始驅動力本質又隱藏了什麼?接下來從以下五部分(1. 挖礦與算力協議規則、2. 礦池與個人礦工生態、3. 礦場與電力搬運生態、4. 雲算力礦機託管模式、5. 虛擬運營模式與衍生)研究。

1. 挖礦與算力協議規則

從比特幣的原始遊戲規則開始研究。比特幣技術算法規則,約10分鐘產生一個區塊。所有的挖礦計算機都在嘗試打包這個區塊提交,而最終成功生成這個區塊的人,可以得到這個區塊新產生的比特幣(比特幣獎勵+交易手續費)。比特幣算力只要是求一個算法,即SHA256算法的HASH值,這是比特幣網絡的工作量證明機制的要求。

算法有難度要求,比如HASH值的前若干位為零。比特幣的協議算法中,動態的對每產生2016區塊進行一次難度調整,這種難度的約束,是為了讓算力提升的情況下,仍然需要十分鐘左右才能計算出來符合條件的HASH值。計算HASH的算力用 H/秒來計量,而1000H 為1K、1000K 為1M,1000M為1G、1000G 為1T、1000T 為1P、1000P為1E,目前全網算力大概為30E-40E/秒之間。

沉浸在鬼市中的比特幣算力

最初,每個區塊包含50個比特幣獎勵。但協議算法每4年減半,目前產生12.5個比特幣(再加上交易手續費,會更多一些)。請注意,這筆獎勵是全部給一個HASH計算節點的,其他人全部顆粒無收,拼的是算力和以算力為概率的運氣。而HASH計算節點,即大家常說的「礦工」。

礦工通過不斷的升級算力,來提高獲取獎勵的概率。於是,如軍備競賽一樣的提高硬件準備。回顧歷史,比特幣挖礦硬件總共經歷了以下四個時代:CPU挖礦、GPU挖礦、FPGA挖礦、ASIC挖礦。帶來的挖礦速度的平均中值大概變化是:CPU(30MHash/s)、GPU(500MHash/s)、FPGA(40GHash/s)、ASIC(10THash/s),目前螞蟻礦機S9,大概是13-14THash/s算力。

在2014年之前,個人礦工通過算力的累計,還是可以獲取一定的獎勵。但隨著全網算力的越來越大,這種可能性就越來越小。目前ASIC礦機S9,獲得一個比特幣區塊,就是真正挖出來黃金的概率是多大呢?以全網30E的算力保守計算,大概佔全網的2142857分之一,換句話說,螞蟻礦機S9,挖到一個區塊的中位數概率差不多是200萬分之一。這個概率和一些彩票產品差不多,獎金大約為13個BTC。如果按照中位數概率計算,差不多40年才能兌現這個運氣。

這就好比淘金潮,哪怕購買了最優質的鐵鏟和鐵鎬,在整個美國西海岸,也無從下手,挖到金子的概率和中彩票類似。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行業出現了礦池與個人礦工生態。

2. 礦池與個人礦工生態

礦池就是「組團模式」,大家一起計算,最終收益平分。這種機制下抹去了運氣的隨機性,團隊力量帶來更大的收益可能,最終按算力分配給每一個礦工。但是這種礦池模式的分配機制,卻不是比特幣的原始協議,僅是利益最大化的商業規則。最終,獲取的比特幣獎勵是由礦池方獲取,而礦池方根據一定的分配規則(目前主流:PPLNS、PPS、PROP)分配給礦工。

沉浸在鬼市中的比特幣算力

這種理想狀態,如果直接通過比特幣協議約束,或者去中心化區塊鏈技術來約束,可能一直都會有良性發展。但既然是商業規則,且有非常強的技術門檻,那礦池就可以從中產生貓膩了:算力數據公開並非準確,僅是通過比特幣計算難度推算,並不代表準確值;而且播報方並非強制,隱藏其區塊獎勵在技術上非常簡單;再另外還有算力的轉移,例如到比特幣的同源碼的早期山寨幣。(這種偷算力的行為甚至在2017年前拉高了很多山寨幣生態)

好比,礦工相當於淘金時組團給一個大的公司打工,公司挖到的金礦按照一定的協議公平的分配給礦工。但沒過多久,公司發現哪怕分配20%,這些礦工也不會發現而且還很高興?並且可以利用礦工的勞動力偷偷的去挖白銀、銅礦、等等。

沉浸在鬼市中的比特幣算力

2014年之前,由於全網算力不足夠大,個人礦工通過傳統累計的資源,還能獲取大概2/3的份額,但是2014年Q4開始,礦池已經聚集了一半以上的算力。在這種模式下,礦池佔據絕對的強勢。即便如此,大量「散戶」手中還是集中了大量的比特幣。

3. 礦場與電力搬運生態

當礦池越來越佔據這個生態主導時,不得不說ASIC礦機的出現和產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個生態。由於早期算力主要靠顯卡GPU來提供,產能有限且在量上沒有數量級的變化,相對而言的挖礦較為公平。而ASIC礦機的生產製造,完全打破了這種平衡。

好比,礦工相當於淘金時組團給一個大的公司(礦池)打工,公司挖到的金礦按照一定的協議公平的分配給礦工。但是用的還是鐵鏟和鐵鎬,依賴的還是礦工的人力(節點量)。但是忽然挖掘機開始發明生產,並大量的進入市場,而掌握挖掘機的公司,非常輕鬆的就獲得黃金,完全沒必要給礦池打工。

專業礦機的大量生產,極快速的推高了全網算力。但與此同時,這越來越不是個人用戶的遊戲了,由於專業礦機有極大的耗電量和噪聲,礦機計算已經成為了「電力資源搬運」遊戲。恰好,國內一些省份過度的電力資源、GDP的衡量制度中電力在作用,和中國特色的社會模式下合作方式,在國內最早出現了礦場模式。

在這個行業生態內,礦池和礦場是完全不同的定義。礦池是一種產品和商業模式,而礦場即利用特定位置的便宜電價和環境資源,進行的集中式礦機存放。可以對標下,前者是雲計算模式和產品,後者是雲計算的數據中心機房。

同時從下圖可以看到一個更有意思的數據,2014年Q1開始,區塊中比特幣轉賬交易平均每天單筆最大數額(第三列數據)急速下降,一直到2015年下半年才恢復。同時,算力和比特幣區塊轉賬交易及數額,沒有直接關聯的線性關係。

沉浸在鬼市中的比特幣算力

礦場逐步擴大,同樣加入礦池,但是雙方力量的博弈讓資源佔據方更有優勢,礦池享受不到信息差和數據不透明帶來的紅利,被礦場倒逼。形成B端博弈。到了礦場和電力搬運階段,生態中幾乎沒有個人用戶的存在。這就好比淘金潮,全部都是機械化作業,個人用戶已經沒有機會了,也不需要個人用戶的勞動力,資源堆積成為門檻。但,阻擋不住個人用戶的狂熱的追逐,逐步,生態開始逐步走向了鬼市階段。

4. 雲算力礦機託管模式

鬼市階段,需要從礦機期貨開始分析。由於供需關係和礦機的需求滿足單一性(只能用來挖礦),礦機價格和比特幣價格有一定的相關性,而供給不足+飢餓營銷,礦機一直都是以期貨方式來銷售的。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期貨的買賣和炒作。但最後結算時,會出現低價出礦機而也不用來挖礦的模式,既然如此,礦機生產商就在此基礎上推出了礦機託管:即至始至終就不發貨實物到用戶。發貨意味著在特定礦池享受算力份額。

這種模式本來是炒作礦機的副產品,但是對個人用戶來說,好像卻是極大的誘惑:不用想在哪放礦機,不用在人跡罕至的深山水電站吃糠咽菜維護礦場,並且緩解時代的紅利遺漏焦慮,還有不勞而獲無風險的誘惑。

但鬼市之所以是鬼市,並非能見到陽光,這種模式中有極其多貓膩。就如之前所分析,算力數據不公開本身就是信息不對等,況且礦機本身又是一筆資產,在管理和運營中有各種環境都並非個人用戶所熟知。2017年以來,礦機託管模式忽然爆發,而背後確是一片鬼怪離奇的故事。

5. 虛擬運營模式與衍生

運算力礦機託管模式背後,雖然有一片鬼怪離奇的故事,但仍然屬於商業範疇,離互聯網地下產業鏈還有一定的距離。但是從2017年下半年比特幣價格暴漲開始,黑產完全進入到算力生態,直接催生了虛擬運營模式。

虛假運營,簡單的說就是有目的的給網絡用戶營造一個假象,這種假象利用一些網絡規則和心理技巧,讓我們難以識別,信以為真,從而獲利。中國社會的特殊性,讓其傳統的人和人的信任逐步弱化,但與此同時互聯網卻在此方面的表現恰恰相反:總體而言,反傳統社會的信息對等的產品概念和相應的用戶體驗、除去了直接的溝通避免了更多信任損耗,實時反饋的利益及更強的社交屬性都讓互聯網享受著與線下社會交易相反的信任紅利。

算力生態對於大多數終端用戶而言,有著極強門檻。重新包裝整個故事,利用比特幣價格的誘惑,通過話術和產品設計,給用戶已完全虛假的產品參與感滲透,甚至利用「副本」進行單用戶引導,從而最終獲取暴利。

虛擬運營模式完全是一種騙局,購買的不論是「雲算力」、「挖礦股份」、還是「xxx合約」,全部僅僅停留的產品層面,背後根本沒有任何支持。這就相當於在育空河的道森城的賭場中,有人用一個美夢的金礦故事來吸引你,拿出來一個皺巴巴的羊皮地圖,噴著酒氣會聲會影的描繪著美好的願景,拿走你的金子,還給你一個虛妄的希望。但是諷刺的是,這反正是最適合中國互聯網用戶的產品模式。

6. 啟示與後續相關研究

一葉知秋,小細節,大趨勢。雖然我們都知道「不勞而獲沒風險」是用戶的驅動力,不是行業生態的核心驅動引擎,用戶的貪婪卻驅動生態走向另外一端。我們不能用是非對錯來判斷行業生態的客觀存在,但當我們如「清明上河圖」般對生態進行全面勾勒後,也許可以認真的反思下:區塊鏈行業,到底走向何方。

我們總是低估人性。區塊鏈,就如加州的黃金,推動出來更繁榮的景象遠遠不止這些:出入場與賭場模式、虛幻下的金融行業套路與衍生品、用戶畫像中的噪點、泛行業應用中的貓膩、定量模型預測中玄幻、以及那人性戰場中的生態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