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上最完美皇帝,陵墓選在中華文明發源之處,千年來無人能盜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在古代,無論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將相亦或是地位平平的販夫走卒,每個人都渴望著能擁有一個上好的"陰宅",以求庇護後世子孫。對於大權在握的皇帝而言,他們在人力財力上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其任何想法都能變成全體臣民的意志。為此他們基本都會舉全國之力來為自己建造陵墓。對於帝陵而言,選址無疑是最為重要的,所以皇帝們在這一方面非常謹慎,通常都是選擇背山靠水之地,通過開闊而雄偉的地形,來彰顯出皇帝的至高威嚴。

中國史上最完美皇帝,陵墓選在中華文明發源之處,千年來無人能盜

▲秦始皇陵遠眺

比如秦始皇在營造秦陵時,動用了四十餘萬人,建造的陵墓蔚為壯觀。據史料記載,秦陵僅就佔地面積就達數千畝之多,如此龐大的工程自然需要極其漫長的建造時間,耗時長達39年之久。後世皇帝雖有一部分提倡薄葬的,但只是相對而言,其陵墓規模仍然不容小覷,更何況是盛世之君。不過在古代,還真有一位堪稱完美的皇帝,其陵墓面積只有25畝,遠不到秦陵的千分之一。

中國史上最完美皇帝,陵墓選在中華文明發源之處,千年來無人能盜

▲漢光武帝劉秀劇照

此人正是漢光武帝劉秀。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時,劉秀終於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並且親自指定了陵墓位置——位於北邙山與黃河之間。此外,他還對陵墓的面積提出要求,摺合下來不得超過2公頃。而且陵墓還不能像秦陵那樣形成巨大的封土堆,只要埋葬平整、能順利排水即可。

客觀而言,劉秀對於陵址確實選得不錯。北邙自古以來就是一塊風水寶地,從漢朝開始到唐朝,無論是皇帝還是王公、名士、武將,基本人人都希望死後能長眠此地,民間更是流傳有"生在蘇杭,葬於北邙"的諺語。對於在洛陽執政的漢光武帝劉秀而言,自然也不會白白錯過這樣的良機。

中國史上最完美皇帝,陵墓選在中華文明發源之處,千年來無人能盜

▲洛陽北邙山

有意思的是,幾乎眾人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埋在北方,以此俯視黃河滾滾東流,但劉秀卻一反傳統,在營建原陵之初就明確要求選擇面對山脈、背靠河流的位置,而且還要求建在黃河岸邊。看到這裡,估計許多讀者都會心生疑惑,難道劉秀這樣做不怕原陵被水倒灌嗎?他這樣做的動機又到底是什麼?

中國史上最完美皇帝,陵墓選在中華文明發源之處,千年來無人能盜

▲伏羲廟中的河圖洛書

事實上,這一問題困擾後世史家長達數百年之久。據歷史學家研究,這或許是劉秀迷信風水的結果。"河圖洛書"在傳說之中乃是易學開端,也是中華文明的真正源頭。雖然人們常說"背水"是風水寶地,但劉秀原陵的地理位置卻同樣是大有來頭。據史料記載,劉秀原陵所處的黃河岸邊正是當年龍馬承載"河圖"、玄龜承載"洛書"現世之處,說這裡是孟津風水最佳之地也毫不為過。

中國史上最完美皇帝,陵墓選在中華文明發源之處,千年來無人能盜

▲劉秀原陵石碑

在這樣的理論下,漢光武帝劉秀選址於此就可以理解了——劉秀或許試圖汲取龍馬和靈龜的瑞氣,給後世子孫和東漢王朝帶來好運。先不論這一說法是否有理,但有一個事實無疑能證明劉秀的眼光。在過去的兩千年中,黃河已歷經無數次改道,但無論哪次改道,劉秀原陵卻一直安然無恙。與此同時,在這漫長的歲月之中,原陵也從未被後人盜掘。在當地人看來,由於陵墓深深埋在黃河灘下,周圍全是極易溼陷的爛泥,盜墓賊們壓根就無法下手,只好心有不甘地放棄。

參考文獻:

《後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