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縱有後來,卻沒了我們

後來的我們:縱有後來,卻沒了我們

“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後來,終於在眼淚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再……”十九年前,劉若英憑一首《後來》傳唱大江南北,至今仍魅力不減。十九年後,劉若英跨界當導演,攜一部《後來的我們》笑傲五一檔。

然而,善歌者不一定善導,說中聽一點就是中規中矩,說得不中聽就是乏善可陳,通篇就像一杯溫開水,全程寡淡無味,絲毫沒有波瀾起伏。

《後來的我們》其實跟《後來》並無多大關聯,而是改編自劉若英的一篇小說《過年,回家》,一定程度上帶有個人化的標籤,優缺點明顯兩極分化:優點就是導演可以將最擅長的感情部分發揚光大,像慢鏡頭一樣將生活裡的柴米油鹽緩緩鋪陳開來,沒有第三者,也沒有各種庸俗橋段,十分接地氣。缺點就是導演急於表達,顯然將自己的個人情感投射到了主人公身上,兩個明明在社會底層摸爬滾打的人,卻一個比一個更文藝,說著本應該出現在王家衛電影裡的臺詞,使得原本就扁平化的人物性格越發模糊,導致影片的風格前後脫節,十匹馬都拉不回來。

其次,本片講敘的核心就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女孩永遠比同齡的男孩成熟。”關於這一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裡早就用過了。如果導演能夠用一種新瓶裝舊酒的方式,倒也未嘗不可。

可惜的是,劉若英用的亦是“舊瓶”,選擇了一種比較討巧的方式,用現實穿插回憶,意圖將碎片化的情節串聯成一個整體,本來這種手法用好了就能成為像《貧民窟裡的百萬富翁》之類的經典,或者是像《建築學概論》之類愛情佳作,但導演明顯欠缺起承轉合的敘事能力,回憶說來就來,劇情愈發支離破碎,像散文詩一樣不倫不類。

當然,本片也有極具創意的地方,配合“失去你的世界,不再有彩色”的設定,在黑白與彩色之間切換,從另一個角度展現主人公的情感狀態。

此外,主人公的演繹也為本片加分不少,周冬雨依然靈氣十足,對同類角色早已駕輕就熟,井柏然已經開始踏上演員之路,而不是流量明星。最大的亮點則是田壯壯,從紮實的臺詞功底到潤物細無聲的表演,簡直就是被導演職業耽誤的好演員,最後的一封家書不僅拯救了整部影片,也成為全片的淚點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