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不斷,銀行易迎估值修復

近期多家銀行股出現股價低於淨資產現象,引發市場關注。首先在這一點主要是因為金融監管的規範與衝擊。自2017年以來的銀監會的持續加強監管與資管新規下發,讓整個銀行業非傳統信貸部分受到衝擊,銀行業資產和負債規模均有所收縮。第二,持續推進的經濟去槓桿壓低銀行板塊的估值水平。中性偏緊的貨幣政策和不斷抬升的實體利率水平,已經提高實體經濟違約的可能,與此同時銀行板塊潛在資產不良率提升。最近中美貿易問題的加劇,提升了部分國內行業的競爭程度,也加大了市場對於銀行板塊的擔憂,壓低整個板塊估值水平。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逐漸緩和,以及國內經濟去槓桿力度的不斷下降,金融監管不斷趨嚴,市場上對於銀行潛在不良率擔憂會逐步下降。在中長期來看,銀行板塊將迎來估值修復的機會。

消息不斷,銀行易迎估值修復

對於銀行來說,近期有三件事情。

第一,外資或嘗試由參轉控,提振板塊估值。此次廢止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意味中外資適用統一的市場準入原則。在監管層面,也允許外資成為銀行的控股股東。參考外資持股中資券商,未來或存在外資對銀行由參轉控的可能性。考慮到當前外資行持股國內銀行情況,寧波銀行、杭州銀行等存在外資行擴大持股比例的可能。另外國內上市銀行平均ROE達到14%,在全球商業銀行中也處於較高水平,對外資吸引力較大。伴隨外資流入,板塊估值有望上行。

第二,進一步放開存款競爭,利率市場化又進一步。新規定下,取消了月均存款之間的增速限制,月末存款偏離度由此前的3%放寬到4%。季末月並且不再決定增速瓶頸,其特殊性消失。這項舉措降低了存款跨季波動性,對市場流動性的瞬時衝擊減弱。刪除"禁止高息攬儲"。此舉是對銀行下一步大力發展大額存單的政策支持信號。新規對銀行攬儲行為的放寬,為後續表內存款利率市場化做出適當鋪墊。

第三,逾期90天以上貸款全部計入不良,夯實銀行資產質量。此舉是對撥備新規的補充,體現監管督促銀行提高資產質量真實性的意圖。大行在6月只需要做小規模的分類下調,就可能得到10%的撥備獎勵。因此,本次下調對大行(除交行外)年內利潤影響偏正面。

總結來看。大行及零售銀行龍頭估值安全邊際高。

儘管貿易問題或長期化,資管新規及細則落地實施或對股市產生一定影響,但上市銀行基本面向好趨勢未改,估值接近歷史最底部,板塊下行空間小。銀行理財股票投資規模中長期有望大幅增長,外資亦有望帶來較多增量資金,支撐銀行板塊估值修復。相關標的可以關注四大行以及上海銀行、杭州銀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