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模式”的力量

王健林曾經說過一個“小目標”的話。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個小目標如何才能實現。


假設這個目標的期限是三年,但是,你必須在這三年中按以下條件行事:


“心理模式”的力量

條件一:每天五點起床 條件二:跑步一小時。 條件三:學習一小時英文。

條件四:從早上7點工作到晚上21

條件五:每週讀書二本。


如果能夠全部做到,三年到期,一個億人民幣就是你的了,你的“小目標”就實現了。如果有一天做不到,就算違約。


“心理模式”的力量

你能做到嗎?我看未必。也真有人能夠做到,不會超過1%。這就是億萬富翁為什麼這麼少的緣由。


實際上,以上還真是一個億萬富翁的每日生活工作模式。如果換上是俞敏洪,還得加上一條,每天寫二千字的文章。


“心理模式”的力量

著名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裡有一個叫老布的人,在肖申克監獄裡關了50年,獲釋後被安排在超市工作,可是他卻經常惶恐不安,甚至不打報告,連尿也尿不出來,最後他上吊自殺了。這說明他已經習慣了監獄裡的生活,離開監獄後反而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他已經對監獄形成了依賴。


每個人都一樣,在熟悉的環境裡因長期習慣的影響而形成了一套適應模式,這套模式讓我們能夠很好地適應了環境,但同時又對環境形成了依賴,不再願意適應變化的環境,情願呆在自己熟悉的地方,這就是舒適區。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存在著一座“肖申克監獄”。

“心理模式”的力量

例如,有一個孩子學習成績比較差,他的家長很著急。說到學習方法時,這個孩子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方法。說到底他已經習慣於自己的學習方法,不願意改變了。且不管別人的學習方法多高效,他自己的學習方法多麼效率低下。結果這個不願意改變自己學習方法的孩子,最後連續高考兩年,不得不花高價上了一所三本院校。


人和人的不同,就在於這套適應模式的不同。而這套模式是在家庭影響下,在自己的生活實踐中慢慢形成的。這套模式包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有學習模式,交往模式,生活模式,消費模式,,思維模式等,合起來就是一個人的人格特點。

“心理模式”的力量


人格是不斷完善和發展變化的,而人格的變化又取決地這些模式的發展變化。對於這些模式的每一次突破,就是一次對自己的“肖申克救贖”。做沒做過的事叫成長,做不願意做的事叫改變,做不敢做事叫突破。


人一般是不願意主動放棄舒適區的,這就能夠解釋為什麼說痛苦是人脫胎換骨的前奏。在痛苦的環境中,有人會選擇逃避,而逃無可逃的人,不得不選擇面對。這反而會激勵他認真思考,全方位調整自己的思想模式和行為模式,以適應現實的需要。最後通過適應模式的調整而成功實現“自我救贖”。俞敏洪主動從北大教師這個舒適區跳出來,做了他從來沒有做過的事——英語培訓事業,從而有了現在的教育類最大的上市公司:新東方。

“心理模式”的力量


社會一直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其核心就是“模式”的變化。抱著一成不變的模式企圖適應未來的社會的人,是沒有勇氣面對現實的表現,是註定會被社會淘汰的。


不論個人對於環境的適應,還是組織發展都需要模式的轉變與創新。所以說,認清形勢,加強學習,緊緊抓住“模式”這個核心,轉變思維,超前佈局,才能贏得未來。像馬雲正是提前二十年就認清了未來的趨勢,早早佈局了“網上企業超市”這個模式,才有了今天阿里巴巴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