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用25万人马灭掉强大的蒙元了吗,是如何做到的?

gaoyan1989pm

北伐之战虽然是由徐达指挥的,但是确切来说谋划者是朱元璋。整个北伐的战略走向也是完全按照朱元璋的规划一步步实施的。徐达从公元1367年十月份领兵出征讨伐元朝起,直到公元1369年八月攻克甘肃庆阳结束,全部时间历时约两年。基本分为五个步骤,如下:

第一步,取山东。攻伐山东的时间从徐达出兵开始算到次年二月份结束。

第二步,取河南。此战从公元1368年二月份徐达攻陷山东起,直至次年五月结束。明军控制了自潼关以东的要地,并严防潼关,防止关中元军东窜扰乱明军战略计划。(此为重中之重!!!)

第三步,取大都。此战从公元1368年七月起,至八月结束。

第四步,攻取山西、陕西。此战自公元1368年八月至十二月,明军先击破元军大将王保保于太原,继而掠取山西各地。之后,明军继续扫除了元军盘踞在甘肃庆阳地区张良臣等部。至此,元军主力除大部就歼外,残余均北窜。

第五步,征漠北。严格意义来算,到了这一步明军已经取得了天下,只不过此时的战略方向是不断打击元朝残余,夺取元朝所处的锡林郭勒盟草原走廊(大兴安岭与燕山连接北侧山麓)扫除元军漠北最后的一处据点开平(今多伦),或逼迫元军逃亡漠北和林(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西南365公里),或就此铲除元朝余孽。此战延续时间较长,一直到二十九年后洪武帝临终前仍未完成!

总体来说,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攻灭湖北的陈友谅和江苏的张士诚,已经完全控制了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以及山东一部分战略要地。公元1367年九月,也就是北伐前一个月,朱元璋已经攻克了张士诚坚守的平江城(苏州),利用这一个月,朱元璋积极地为北伐做准备,除了继续发兵攻占张士诚地盘上未控制的地区之外,朱元璋还召集了明军高层军官开了个座谈会,会议的重点就是讨论如何攻灭元朝。

会议开始,朱元璋首先提问徐达、常遇春等人打算如何灭元,徐达、常遇春意气风发地告诉朱元璋他准备由江淮长驱北上,直捣元都。但是朱元璋却并不认同,他认为元朝在北京建都百年,城防必定坚固,假如大军围城一时难以攻下,后勤供给又被切断,那么明军将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而且河南地区的王保保,关中地带的李思齐、张思道等均是元朝百战余生的猛将,个个手握重兵,假如明军逼迫元都,他们可能会放弃前嫌一致对外。所以朱元璋主张利用运河的水路优势先攻克山东,稳定地保护住明军后勤供应补给线,然后由山东溯黄河西进控制河南,最主要的就是控制潼关,阻止关内元军出兵。然后大军再沿着运河北上,下临清,破天津,再兵围元都。既然朱元璋平元方略最大的顾及是王保保等元朝军阀,那么在公元1367年,朱元璋积极谋划攻取元朝时,王保保等元朝大将们在干嘛呢?两个字,内讧。

所以,朱元璋北伐成功的一部分原因是趁着元朝内讧。公元1365年,元朝平定了索罗帖木儿叛乱后,旋即任命王保保总制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诸道兵马,希望他能南下江淮,再现其父察汗帖木儿剿灭红巾军的丰功伟绩。但是,等王保保调发关中四将李思齐、张良弼、孔兴和脱烈伯四人时,四人却拒绝服从他的调遣。王保保大怒,随即派军征讨,双方打的难解难分。朝廷一看,只能退而求其次,又改任王保保总制潼关以东兵力,负责肃清江淮;李思齐总制凤翔以西,进取四川;另外元廷又加派了朝中高官总制余下三将,进取湖北的襄阳以及河南南部。此外,还命令大将王信固守山东之地。

这下,王保保不干了,拒绝服从命令!朝廷恼了,又下了一道诏书,明确告诉王保保手下众将,王保保是叛徒,现在他手下的地盘不再属于他了,你们可以按照朝廷诏令瓜分他的地盘!这下,王保保hold不住了,其手下诸将多叛,更有发兵攻杀王保保者。王保保为自保,遂自率士卒退往山西泽州。王保保失势了,关中四将并没有看热闹,他们人人都争先恐后地踏上了一脚。陕西,山西之地的元军开始兵戈相见!这次内讧的激烈程度到了什么程度?当明军攻破潼关,完全占领河南之时,守将李思齐逃窜到关中,第一件事想的不是整军对抗明军,而是如何调用剩下的10余万精锐灭掉王保保。直到明军控制了山东,河南,又攻破了德州,他们彼此的争斗才告停止。

这时,元都既失去了山东和河南的屏蔽,又没有了南方之地的漕运供应,物价暴涨的大都城早已势如累卵!王保保他们可能在想,明军进军为何如此迅速?其实,明军进军迅速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依靠水运的优势,具体来说是依靠了运河!所以,朱元璋能完成北伐,运河占了首功。这个运河不是隋炀帝开凿的运河,而是元朝开凿的运河,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京杭大运河的前身!

隋唐至宋,经过历代皇帝的改善,大运河已经成型,此时的大运河连接了江南和中原地带,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产粮区,而他们交汇的中点就是如今的郑州荥阳,也就是图中的板渚。

北宋太宗时,江苏、浙江、江西、湖南以及湖北的粮米自长江经淮河,再转运汴京,此为汴河线;陕西粮米经三门峡运到汴京,此为黄河线;河南、安徽地区的粮米经闵河、蔡河运入汴京,此为惠民线;山东之地的粮米经五丈河(又名广济河,因河宽达五丈,故称)至汴京,此为广济线。所以,运河已经成为了国家经济运行的大动脉。

到了元朝建都北京,北方的米粟供应基本依赖南方。但是对元人来说,依靠隋唐的运河实在太绕远!所以,元人将大运河裁弯取直,开凿了由济宁到东平的济州河以及东平至临清的会通河。从此,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改为了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运河,这一改动,运河直接缩短了900多千米。虽然当时黄河又一次改道南流,但是为了保护会通河,经过贾鲁治理后的黄河已经稳定在会通河西南方向的汴水河道,也就是如今的废黄河河道。

当然俗话说的好,“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徐达北伐成功离不开本人以及手下众将的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但是没有朱元璋的战略蓝图,以及朱元璋亦步亦趋地指挥,也是难以成功的。如攻山东时,朱元璋告诫徐达嘱咐众将此行为吊民伐罪,不得骚扰百姓。然后告诉徐达对待孤城拒守之地,不要纠缠,只需派小将围困即可,其本人应该运筹中军,按照既定战略策应诸将。此外朱元璋还贴心地告诫常遇春作为大将,不要每战与小将争能,要保护好自己。再如攻大都时,朱元璋又告诫徐达,因为北方平旷无险,利于元军骑兵纵横,所以为防万一,应该先选偏将领军先行,继而徐达再率主力水路并进。最后告诫徐达如果元主北窜,不要追击,因为王保保、李思齐等元朝军阀还未平定,出塞不得其时。

公元1368年八月,在明军咄咄逼人的攻势下,元顺帝北窜,但是其人仍然滞留在多伦等近塞地区观望时局,以图恢复。于是,已经登位的洪武帝旋即发兵开展的八次北征打消了他的念头,元顺帝也在明军打击下逃到了大漠以北,这一打就是二十九年,并直接造成了驻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实力坐大,引起了后来的靖难之役!


大福读史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统一之战大多是北方政权碾压南方政权,而南方政权能取得北伐成功的战例却是凤毛麟角。1367年11月徐达奉朱元璋之命,统率25万大军北伐蒙元,堪称由南至北统一华夏之经典战例。

徐达能成事主要有五大优势。其一:徐达有一个稳固的大后方。以历代北伐成败得失中探究,三国时诸葛亮,姜维的北伐,东晋桓温、祖逖、刘裕的北伐,南宋岳飞、韩侂胄的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多缘于后方不稳,后院起火再牛逼的军事行动也难持久,若强行突进则会成孤军深入之危势。

徐达北伐有朱元璋坐镇南京,要粮给粮,要人给人,明中央政府有条不紊的为北伐军提供高效的后勤保障。徐达这仗打的顺畅。

其二,做战计划周密合理。一开始常遇春提出直捣元大都,以最快的速度灭掉蒙元。朱元璋认为这个战术过于轻敌,忽视了元朝在河北的重兵集团,未采纳。于是徐达与谋士们共同制订了一个北伐三步走的做战计划。第一步,迂回山东、河南、陕西,在迂回作战中大量歼灭元军有生力量。第二步向河北及元大都进军直捣黄龙。第三步拿下元大都之后继续扫荡北京方各地,巩固战果。在北伐之战中徐达严格按三部走战略,稳扎稳打,再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战役目标。

其三,徐达本人的军事才干极佳,以常遇春为副将,双方配合默契,可谓强强联合,当然攻必克,战必胜。

其四,元朝内部内斗炽烈,以1295~1368七十年内元帝国换了十个皇帝,无休止的内斗耗尽了元帝国的元气,已是一个泥足巨人,被人轻轻一推便轰然倒下。

其五,北伐军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得到了北方士民的拥护。尤其称道的是,徐达从不杀降,元军降卒都予委善安置,根本上瓦解了元军的扺抗意志。

随着明军的势入破竹,元顺帝只能是卷起铺盖,退出关外,汉人政权再一次雄据长城内外,徐达之功可谓震烁古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