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觀水有青花

宋朝王希孟是僅有的一位以一張畫而名垂千古的畫家,其作品《千里江山圖》作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流傳至今。畫作之中遠近虛實、高低起伏的山水層次與節奏感,無處不顯細膩精妙。遠看明朗豔麗的色彩和流暢的山巒線條與近景粗狂而細膩的描繪;近看山下的風景,飛鳥、樓臺、溪流、廊橋、故人、行船······更有層層漣漪風度翩翩,經得起細細琢磨。遠近結合,給觀賞者有如置身山林之感,以第一人稱角度去體會自然。

看山觀水有青花

山水之趣,玩味無窮

以山水為題材作畫,在古時一直較為盛行。山水的意境既是作者心境的描繪,對觀賞者也是有多樣的情景解讀。說到茶器,既然有山水的畫作,青花自然也能表達。追本溯源,最早的青花山水可以從唐時期說起(一說不承認其為青花,而屬於唐三彩),經歷宋元之後,直至晚明青花作畫工藝達到一定水準才興盛起來。

山水之間,盡是文人趣味。文人愛山水,歷史上還有那麼些緣由:

(1)中國古代文人受儒、道思想影響。儒家思想佔主流時,反映在文藝作品上“文以載道”,“有補於世”;道家思想佔上風時,則主張“怡悅性情,“自我陶醉”。通過山水畫去體會聖人之道,即“聖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山水以形媚道”。將山水畫出來,握於手中,不單是作品一件,同樣也是與儒道思想的時刻交流。

看山觀水有青花

替換高清大圖

(2)隨著青花作畫技藝水準提升,青花畫作的題材逐漸豐富,作畫的手段、方式都讓青花的境界達到新的高度。“分水法”出現及發展成熟,標誌著青花技藝較舊時不可同日而語,青分五彩、濃淡深淺,讓單色的層級能夠極其分明,為青花山水出現提供了技術性的支撐。

看山觀水有青花

替換高清大圖

釉裡紅與山水的碰撞

晚清陳瀏的陶瓷專著《陶雅》曾經這樣描述青花:“青花系以淺深數種之青色交繪成文,而不雜以他採, 亦猶畫山水之專用墨筆也。”青花山水正是兩個最中國化元素的結合,意境之美更加突出。釉裡紅的技術出現,在意境層融入色彩層元素,表現力更強,層次更為豐富。

賞析山水青花器:

(1)山水自然、樸質、本真之美。山水的自然、空靈、悠遠之境,就像在戶內設一煽,有無形的通明之處,以示主人性情的高潔。

看山觀水有青花

(2)工藝技巧之美。把玩山水作品的時候,透過清澈滋潤的釉層看到青山綠水,感覺彷彿“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青花分水料的流動性和坯體相對直立的表面,使得料水在坯體自然流淌,形成自然有不拘一格的藝術效果。

不同髮色效果的青花料與不同的青白釉搭配能催發畫面的藝術效果,意境朦朧、悠遠者宜選擇滋潤而色青的釉,清澈明快風格的山水則可以選擇透亮而白色中略微泛青的釉。

看山觀水有青花

(3)整體緊湊,主次分明之美。整體佈局上做到主次分明,緊密得體,輕重適宜,大小合度,層次井然。山水常用的構圖可分為通景構圖、邊景構圖,採用中國畫中的散點透視三運法與兩方焦點透視法為主,融三遠為一體,使人置身畫中時,用焦點透視,結合散點透視表現,達到步步有景,面面可觀”、“景隨人移”有聚有散。

看山觀水有青花

(4)心性靈動之美。

山水畫追求的是意境之美,一山、一水、一石、一木,如果只是摹寫自然、簡單的拼湊,那麼美是不會“隨風潛入夜”的。好的山水作品需要氣韻和神兼具。

看山觀水有青花

氣韻,激發人們的審美感受,驅使人們去聯想併為之動情。

,也就是骨氣,描述器物精神氣質,需要匠人內在感情的刻畫,方能達到傳神意境。

山水之美,一在表達,還需品味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