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朝擁有“雙年號”的三位皇帝,為何他們與眾不同呢?

稍通曆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我國明清兩朝的皇帝基本都只有一個年號,在位期間不再改元,因此可以用年號來稱呼這兩朝的皇帝。但其中也有例外,這兩朝共有三位皇帝一人擁有兩個年號,即明英宗朱祁鎮、清太宗皇太極、清穆宗載淳,為何這三位這麼特立獨行,與眾不同呢?以下就根據我的粗淺認知簡單說一說。

首先說說明英宗朱祁鎮。以土木堡之變為節點,這位皇帝創造了整個中國歷史上都不多見的一個特例,即時隔八年,先後兩次登上皇帝之位(中間那八年在位的為其兄弟代宗朱祁鈺,關於這段恩怨情仇這裡就不贅述了),初次登基年號為“正統”(1435-1449),二次復位登基年號改為“天順”(1457-1464)。至於為何不再沿用正統年號,竊以為主要是為了避開中間存在了八年的“景泰”年號(代宗朱祁鈺的年號),設想復位後如果繼續沿用正統年號,那是叫正統十五年,還是正統二十三年呢?為避免這些尷尬,乾脆換個年號重新從元年開始紀年吧!還可能,其中也包含著去除“正統”年號帶來的晦氣,換個“天順”年號改改運的想法吧!反正不管怎麼說,這位英宗朱祁鎮前後兩次加在一起共在位22年,在中國歷史上並不算長,但其前後兩次登位,這在中國歷史上確實並不多見;而其擁有著兩個間隔八年之久的不同年號,這在明清兩朝歷史上可謂是絕無僅有的了。

明清兩朝擁有“雙年號”的三位皇帝,為何他們與眾不同呢?

接著談談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以建立大清為節點,此前為大金(史稱後金)的第二任大汗,年號“天聰”(1627-1635),1636年改國號為大清,開始正式稱帝,年號改為“崇德”(1636-1643)。嚴格的說,皇太極的這兩個年號對應的是處於不同的兩個階段的同一個政權,之所以改元,主要還是為了順應國號的更改和稱帝的需求。再多說一句,準確來說,清朝的第一位皇帝應該就是這位皇太極,而並非他的兒子福臨(福臨可稱之為滿清入關統治全國後的第一位皇帝);清朝的第一個年號也應該是“崇德”,而並非“順治”。因此,實際上大清共有十一位皇帝(區域政權一位,全國政權十位),算上後金的開創者努爾哈赤(年號“天命”),可統稱為滿清十二帝(努爾哈赤其實僅為後金大汗,從未稱帝)。而皇太極這位明清兩代唯一擁有連續兩個不同年號的皇帝(其“天聰”年號其實並非皇帝年號),則成為由後金過渡到大清,為大清統一全國大業完成重要奠基工程的承上啟下的一位重要帝王。

明清兩朝擁有“雙年號”的三位皇帝,為何他們與眾不同呢?

最後聊聊清穆宗愛新覺羅·。以辛酉政變為節點,原定新即位的載淳于1862年開始使用的“琪祥”年號(肅順等顧命八大臣立),因在1861年年末發生此次政變而夭折,實際在1862年開始使用的為“同治”年號(兩宮太后立)。準確的說,琪祥這一年號並未正式使用過,即使以載淳即位後尚未改元的1861年來說,其也僅僅勉強存在了不足七十日,實可謂政治的犧牲品。由此,載淳成為明清兩代唯一擁有一顯一隱兩個年號的皇帝。至於這位通常所稱的同治皇帝,雖在位十餘年,但親政時間僅一年有餘,也就無需多說了。

明清兩朝擁有“雙年號”的三位皇帝,為何他們與眾不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