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不知覺間,AI就已經無孔不入了

在我們沉浸於未來帶來的快感時,人工智能卻可能在歷史領域快速發揮它的價值。

其實,用計算機技術處理西夏文很早就已經開始。不難發現在文獻與考古這些社科領域當中,人工智能至少可以發揮以下幾種功效:

1、考古圖像的識別與歸檔,比如基於算法的文物識別、文物數據化、考古現場數據化。

2、文獻文本的識別與轉碼,比如原始文獻的文字識別讀取、文獻聚類、文獻數據化。

在我們不知覺間,AI就已經無孔不入了

3、文獻數據庫的知識圖譜化與機器學習應用。比如學科文獻圖譜化、時代文獻圖譜化、科研項目數據圖譜化,以及基於知識圖譜訓練的人文社科領域智能體。這一點尤其重要,想象力也最為充沛。就像金融、翻譯等領域很可能被AI替代一樣,文獻學與歷史研究領域大部分依賴考證、校勘、資料爬梳的工作,也完全可以被AI取代。

類似的人文領域與AI跨界還有很多,有些甚至涉及哲學與倫理層面的技術與人文互搏。

在我們不知覺間,AI就已經無孔不入了

也許AI就像風,當它是一場風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門窗緊鎖小心防護。但當它是清風徐來穿屋而過的時候,在我們不知覺間,AI就已經無孔不入了。

AI推動的進一步識別歷史與文獻的能力,是我們窺探自身過去,瞭解“中國”為何是“中國”的全新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