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过锦屏知多少,毛泽东曾留下十六字令是什么?

前 言——红军长征过锦屏

锦屏县是革命老区,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地方。1934年秋和冬,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和中央红军先后长征经过这里,其足迹遍及全县百分之九十的乡镇。一代伟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和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先后在县内的八里、瑶光宿营。红军长征过锦屏,在铜鼓古城和河口天险同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进行了两次激战,确保了中央黎平会议的顺利召开,并为红军西进贵州遵义打通了道路。红军在锦屏期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了这里,使这里的各族人民接触到了革命真理,领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

红军长征过锦屏知多少,毛泽东曾留下十六字令是什么?

铜鼓战斗

铜鼓也称“老锦屏”,地势险要,易守难攻。1934年12月15日,红九军团主力沿亮江北进,经敦寨直取铜鼓。时黔军第十五团团长金祖典率部在此防守,伺机增援黎平。当日下午,红九军团先头部队抵达铁门坎,将敌前卫连击溃,并追击到铜鼓城南门外,紧接着猛烈攻城,守敌抵挡不住,放弃铜鼓城,向县城王寨方向逃去。

红军长征过锦屏知多少,毛泽东曾留下十六字令是什么?

河口战斗

河口位于锦屏县西部,毗邻剑河县。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是军事要隘。国民党黔军得知中央红军要步红六军团行军路线从河口经过,于是派两个团兵力在此死守,妄图凭此天险将红军阻拦,以待后面追军将红军夹击。

红军长征过锦屏知多少,毛泽东曾留下十六字令是什么?

红军长征过锦屏知多少,毛泽东曾留下十六字令是什么?

被淹没了的河口古镇

瑶光镇苏维埃政府

1934年12月中旬,中央红军攻下瑶光苗寨(当时设瑶光镇)后,即在瑶光建立瑶光镇苏维埃政府,苏维埃政府设在时瑶光镇政府所驻的姜家大院里,在大门口悬挂“瑶光镇苏维埃政府”的牌子。苏维埃政府主席是一位姓张的红军连长,瑶光寨的姜廷奎、姜保树、姜金培等人在政府里做事。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在村里张贴布告,组织民众分富户家的谷子。红军大队走后,姜廷奎随红军离去,其余的逃到黎平、天柱等地躲避。

红军长征过锦屏知多少,毛泽东曾留下十六字令是什么?

红军路

红军路位于河口乡韶霭村和塘东村之间的冉西,全长3公里。1934年12月16日,红一军团部队从启蒙来到韶霭后,分兵两路奔袭河口,冉西成红军的必经之路。为阻止红军前进,国民党守军即派人将冉西一带的道路挖断四五丈,还将路边的大树砍伐设置障碍。

红军长征过锦屏知多少,毛泽东曾留下十六字令是什么?

红军地稠“赔火”

1934年12月中旬,红一军团在启蒙镇八瓢、地稠一带休整。地稠有三十来户,住在这里的红军有四五百人。17日深夜,住在寨脚一家堆满稻草的牛棚上的两位红军战士,因为用火不慎,引起火灾。火灾发生后,红军指战员迅速组织扑救。但小溪已基本干涸,找不到救火的水,只有拆寨中间的几幢房子和一些猪牛圈,辟出一条防火线,将大火断开,使上寨的几户得以保住。这场火灾共烧了二十多户,烧死两人。红军首长痛心疾首,流着眼泪不断的向村民们道歉,赔罪。最后,叫后勤人员按每户大洋二十元的标准赔偿受灾户的损失,烧死人的那家赔二百元。

红军长征过锦屏知多少,毛泽东曾留下十六字令是什么?

红军传单

把受灾群众安顿好后,部队继续走启蒙。下午,在边沙寨边的田坝上召开有红军全体人员和部分群众参加的大会,通报地稠火灾情况,将用火不慎引发火灾的两名战士就地枪决。同时重申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求全体指战员一定要吸取教训,千万不能惊扰群众,更不能给群众造成损失。

红军长征过锦屏知多少,毛泽东曾留下十六字令是什么?

红军赠送给韶霭群众的铜筷

红军长征过锦屏知多少,毛泽东曾留下十六字令是什么?

龙里司红军标语

毛泽东给贫苦苗民治病

李志熙为毛泽东治病和毛泽东为常帮朝治病的故事,成为一段历史佳话,至今仍在瑶光苗寨流传。

1934年12月21日下午,毛泽东随部队来到瑶光寨,在李家大屋安顿下来后,便派警卫员到寨上了解情况。警卫员来到上寨时,发现一个名叫常帮朝的老人卧病在床,便将他扶到毛泽东住处李家大屋,毛泽东要警卫员送他几粒药丸,倒水叫他服下。常帮朝离开时,跪下口称“谢谢老爷”。毛泽东连忙将他扶起,说“我们不是什么老爷,是中国工农红军。我姓毛”。又叫警卫员将常帮朝送回上寨家中。

李志熙为毛泽东采草药

毛泽东所住的李家大屋房主李志熙是瑶光一带小有名气的草医。当时毛泽东正患痢疾,住进来后,先是向李志熙讲红军是人民自己的军队,要他不要怕,出去把外逃的群众找回来。随后又向李了解瑶光地方的历史和风俗习惯,并问李能否找到可治腹泻的草药,李志熙说马齿苋有止泻的功能,我们就常用。随后到屋边园中找得一把马齿苋交给毛泽东,并交代服用方法。

1951年土地改革,李志熙弟任村农会副主席,其在堂屋中张贴毛泽东和朱德画像时,李志熙指着毛泽东画像说:“这个领导是红军,甲戌年冬在我们家住过一晚。”

红军长征过锦屏知多少,毛泽东曾留下十六字令是什么?

毛泽东在瑶光用过的床

毛泽东在瑶光创作《十六字令》

毛泽东在瑶光李志熙家住下来后,便走出屋外,在屋外青石板晒坪上一边抽烟,一边凝望远处如骏马奔腾的苍莽群山。当晚,便在李志熙家的桐油灯下写下了气势雄浑的《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鍔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红军长征过锦屏知多少,毛泽东曾留下十六字令是什么?

毛泽东在瑶光创作《十六字令》

杨和钧救护红军

杨和钧是启蒙镇者蒙村人,是一个思想活跃的乡间知识分子,还是一个懂得医术的草医。

红军长征过锦屏知多少,毛泽东曾留下十六字令是什么?

者蒙花桥

1934年12月下旬,杨和钧在从流洞回家的路途中,遇见红军掉队的伤病员王连长和吴排长,便把两人秘密转移到流洞姨父林高满的家中,藏在木楼顶层上,自己上山采药、加工,精心给二人治伤。晚上,杨和钧与两位红军同室共寝,推心置腹,后来还结为“老庚”。在与二人接触交流中,杨和钧思想进步很快,明白了红军的革命主张。

红军长征过锦屏知多少,毛泽东曾留下十六字令是什么?

杨和钧烈士手迹

1936年10月14日,杨和钧被当地反动分子以“叛客”罪名,杀害于者蒙风雨桥下。

红军过隆里——红六军团过隆里

1934年9月20日,红六军团主力部队在新化所村民李文科的带路下,从新化沿放浪冲进入隆里古城。时间正值中午,民众大多在城外田坝间收割稻谷。看见红军大队人马源源不断涌来,一座古城挤满红军,街上摆满躺着伤病员的担架。以前也曾有滇军、川军等过境隆里,这些军队所过的地方,不是派款派粮即是拉夫,有的甚至是烧杀抢劫。见有军队进来,城里的群众惊慌,纷纷跑出城去,打谷子的群众也纷纷丢下手中活向两边山林间逃跑。红军入城后,一面散发传单、书写标语,派人在城里向群众作宣传,劝他们不要跑,同时组织人出城将跑向两边的群众喊回。晚上,宣传队在龙标书院门口搭台演戏,向广大群众宣传革命主张。当夜,红军大多在群众的天井、堂屋里打地铺睡觉,有的甚至是屋外檐下和街上打地铺。第二天走时,红军将打地铺睡的地方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红军长征过锦屏知多少,毛泽东曾留下十六字令是什么?

隆里古城

红军长征过锦屏知多少,毛泽东曾留下十六字令是什么?

隆里古城

中央红军过隆里

1934年12月中旬,红九军团一部分从黎平中黄西上新化,过放浪冲,15日抵隆里古城。因红六军团经过时给隆里人民留下良好的印象,这次红军到来时,村民非但不听政府号令外逃,反而奔走相告。地方知名人士夏鼎元、胡汝相、陈华胜等组织群众打着写有“欢迎”字样的三角小旗,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出城东门迎接。红军进城后,即帮助群众看病、清扫街道、劈柴挑水。夏鼎元等人则发动群众腾出房间给红军住宿,并挨门逐户地募捐粮食、油盐、柴和草料支持红军。

红军长征过锦屏知多少,毛泽东曾留下十六字令是什么?

电视剧《遵义会议》中红军长征过隆里

红军长征过锦屏知多少,毛泽东曾留下十六字令是什么?

电视剧《遵义会议》中红军长征过隆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