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黃河第一橋——中山橋

在甘肅省蘭州市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的黃河上,橫亙著一座鋼桁架橋樑,這是古老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樑,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俗稱“中山橋”或“中山鐵橋”。橋身全長230多米,寬7米多,鋼桁架橋體,石墩石臺,兩邊有扶欄。


天下黃河第一橋——中山橋

中山橋建成以前,原址上是一座鎮遠浮橋,建成於明洪武年間。鎮遠浮橋由25只大木船組成,上面用木板鋪成橋面,下面用碇石穩定船身,橋兩邊鎖浮橋鐵鎖的大鐵柱子就叫“將軍柱”,至今,中山橋南端有一根“鎮遠橋鐵柱”在見證著這段歷史。鎮遠浮橋是西部和西北各省來往的要道,但由於冬天黃河結冰,浮橋不能正常使用,一般是冬拆夏建,耗資巨大,很不方便。歷經500多年後,清光緒32年9月11日(1906年),甘肅洋務總局與德國泰來洋行正視簽訂黃河鐵橋包修合同,合同規定,鐵橋自完工之日起保固80年。新任陝甘總督升允與洋人幾經磋商,慎重簽約。修建鐵橋所用的鋼材、水泥等材料都是從德國購置海運到天津,由京奉鐵路運到北京豐臺火車站,再由京漢鐵路運到河南新鄉,從新鄉取道西安,分36批用馬車運到蘭州,歷時兩年,途中的艱辛不予言說。由於路途遙遠,運費相當昂貴。據記載,造橋的工料共用銀16.5萬兩,而運費則用了14多萬兩,這種高比例的運費在世界建橋史上是少見的事情。

天下黃河第一橋——中山橋

鐵橋動工於1908年5月9日,1909年8月19日正式竣工通車。剛剛建成的鐵橋起名“蘭州黃河鐵橋”,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中山橋”,作為黃河上修建最早和唯一保存至今的近現代鋼架橋樑,中山橋已集使用、歷史和文物價值於一身。它的修建,正式結束了黃河蘭州段沒有橋樑的歷史,大大便利了兩岸交通。1954年,國家撥款60萬對鐵橋進行維修加固,在原平行弦杆上端置拱式鋼樑,使鐵橋更加美觀堅固。1989年,黃河鐵橋保固期已滿,德國有關方面給蘭州市政府發來信函,申明合同到期。同年黃河鐵橋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下黃河第一橋——中山橋

如今,中山橋成了蘭州市的標誌性建築,來蘭州的遊客,除了品嚐美味的牛肉麵外,好多人還會慕名來看看這座橋,這座見證著蘭州與黃河發展歷史的鐵橋至今還保持著旺盛而年輕的生命力。

天下黃河第一橋——中山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