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高和者众

古琴也称“七弦古琴”,或者是“瑶琴”、“玉琴”、“丝桐”,是一种弹拨乐器,更是一种充满文化内涵的民族乐器。据考证,古琴在我国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国务院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古琴的来源已无从稽考,只是在古籍中留存古琴的传说,但它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琴操》曰:“伏羲作琴”,而《琴当序》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汉代桓谭《新论》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做弦,刻桐木为琴。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虞舜改为五弦,文王武王改为七弦。”

在东汉晚期,古琴的形制已被确定。马王堆三号汉墓曾出土一件汉初的七弦琴,结构简单,音箱较小,共鸣声小,尾部为实木,面板无徽位。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古琴形制有仲尼式、伏羲式、列子式、剑式等,且素有“唐圆宋扁”之说,唐琴外形浑厚饱满,底板隆起;宋琴则透逸劲挺,素净大气。目前存世的名琴中,以唐琴、宋琴最为名贵。

古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周朝时,古琴除了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活动之中。《诗经·周南·关雎》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中则有“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说明在周朝时,古琴便是一件流行于民间且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上海古琴斫制技艺传承人洪崇岩,三十年如一日地潜心研习和斫制古琴,最终成为海派斫琴技艺的一代宗师。在他所有斫制的古琴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圣遗音琴”、“剑胆琴心”和“无底蕉叶琴”三种款式。

大圣遗音琴 该琴全称“仿故宫藏神农式大圣遗音琴”,通长120厘米,隐间110厘米,额宽20厘米,肩宽20厘米,尾宽13厘米,厚5.5厘米。琴面为老杉木,琴底为古樟木,雁足和轸子为翡翠,其余配件均为紫檀,琴背龙池上方铭刻行草“大圣遗音琴”五字琴名,龙池下方铭刻篆体“大印”,龙池两旁铭刻隶书“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此大圣遗音琴无论形制、尺寸、刻款还是神韵极似原作,且音质纯正,将人们触摸古代名琴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古琴曲高和者众

剑胆琴心 此琴样式较为罕见,琴面为古杉木,琴底为古梓木,通长124厘米,隐间110厘米,额宽19厘米,肩宽20.3厘米,尾宽14厘米,厚5.7厘米,这是一把将兵器之君的剑藏纳于六艺之首的琴之腹,将琴文化和剑文化融为一体,感受古人携琴天涯、仗剑行侠的情怀。此琴在琴额部设有容纳剑柄和护手的凹槽,琴腹设剑鞘形内腔,收纳剑身,丝毫不妨碍琴轸调弦,设计之巧妙,使得原本典雅的古琴增添了豪气。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琴是六艺之首,剑谓兵器之君,一文一武都是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试想一下,当你把琴曲弹到动情处,再拔剑起舞时,是何等的潇洒、快活和洒脱。

古琴曲高和者众

无底蕉叶琴 此琴主要以古杉木为材质,配件均为紫檀,通长124厘来,隐间112厘来,额宽17.5厘米,肩宽19厘米,尾宽10厘米,厚5厘米。通常来讲,琴是由面板与底板共同构成共鸣箱,底板不仅参与振动,还要反射面板所发出的声音,龙池、凤沼、天地柱的比例、位置,岳山、龙龈上承弦传导的振动等共同构成科学发声,如果没有底板,等于取消了共鸣箱纳音系统,要达到理想的古琴声韵,其制作难度可想而 知。没有底板的古琴,髹漆后大块的面板背面,则为后来的藏家、琴家和名家留存了刻款、题字、作诗等再创作的空间。洪崇岩研制的“无底蕉叶琴”,优美的造型、静润的音色、精湛的漆艺,堪称是中华斫琴史上又一高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古琴曲高和者众

撰文 顾惠康

图片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