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又名老人节,定于每年农历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 “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名重阳,也叫重九。民间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由于九月初九谐音“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人们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等活动。重阳节与除夕、清明、中元三节均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传统节日|重阳节

传统节日|重阳节

《吕氏春秋二十六卷附考四库提要辩证补正》 (秦)吕不韦辑 经训堂业书 清乾隆毕沅校刊本(选自《汉籍

汉代时,《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就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饮宴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传统节日|重阳节

传统节日|重阳节

《西京杂记》六卷 (晋)葛洪撰 民国二十□年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校勘景排印(选自《汉籍数字图书馆》)

传统节日|重阳节

传统节日|重阳节

《荆楚岁时记一卷》 (梁)宗懍撰 宝颜堂秘笈 明万历陈继儒辑刊本(选自《汉籍数字图书馆》)

重阳节的习俗

登高旅游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传统节日|重阳节

龙山落帽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传统节日|重阳节

《遵生八笺》(明)弦雪居重订 高濂编次 钟惺校阅 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本(选自《汉籍数字图书馆》)

传统节日|重阳节

《遵生八笺》(明)高濂撰 钟惺校阅 弦雪居重订本(选自《汉籍数字图书馆》)

佩茱萸

古代有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传统节日|重阳节

佩茱萸

簪菊花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习惯。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宋代,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习惯。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传统节日|重阳节

簪菊花

吃重阳糕

重阳糕亦称“花糕”,汉族重阳节食品。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蒸重阳糕方法与蒸年糕相同,不过蒸糕要小一点,糕要薄一点。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这样制成的重阳糕,香甜可口。

传统节日|重阳节

重阳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