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學五年級學歷的莫言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很多大學的文學博士、文學院教授卻不能?

麥子Villa7

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同樣道理,文學研究者只是從不同的角度解釋文學世界,而作家們卻在改變文學世界


如果馬克思的邏輯是對的,那麼,文學學者得到的社會承認較文學家低,則是十分正常的了。

做學者,需要一定的學術訓練,而學校是就是訓練場。故而,文學研究者多在學院內完成訓練。

做文學家,需要一定的知識文化積累,更需要自己的創造,未必非要進入學院。

研究已有的東西,要熟悉此前的研究成果,需要的是耐性,毅力,需要理性冷靜,需要燭照他者,不太需要和鼓勵學者發揮自己的個性。


文學創作,需要了解過去的文學史,人類的精神史。文學創作,更是“無中生有”,打破成規,創造原來沒有的東西,或者創造更新的、更完美的東西。文學創作,鼓勵作家張揚個性。

文學研究,解釋文學世界,找出文學世界的規律規範,尋求的是確定性。

文學創作,構建新世界,打破原有的文學世界,衝破既有規範,崇尚的是自由。

文學研究,幫助人們尋求確定性。

文學創作,幫助人們尋找自由!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說,文學家要優於文學學者。


當然,這是籠統而言,具體到個人,就要具體分析了。

一流的學者,作出的貢獻,多半要高於三流、二流的作家。


況且,無論文學創作,還是文學研究,都是精神生產活動,其價值和意義,難以準確估量

文學家愛好名譽,學者也不能免俗,但究竟誰高誰低,還真不好判斷

更重要的是,高低先後,優劣短長,對文學家和文學學者並無甚意義。


至於說,作家如莫言,可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文學研究者諸如大學教授、文學博士不能。這也並非因為後者太弱,水平太差,而是諾貝爾文學家獎表彰的主要是作家,是文學家,而非學者。

況且,是否獲獎,無論何種獎項,包括諾貝爾獎,都不是衡量一個人價值高低的精確方式。

諾貝爾獎等的頒發,不過是表彰了一些諾獎評委所認為的優秀的人物

諾獎評委不是上帝,見聞有限,也有偏好,他們不是作家作品價值的終審法官。時間才是!


得到諾貝爾等權威獎項的作家,多半是優秀人物,有一定水平。

未得諾貝爾獎的人物,未必就一定平庸,一定不如得獎者

這本來應該是常識,而奇怪的是,常識往往是最稀缺的。


更多人文精彩解讀,敬請關注:風雅人文觀察。



風雅人文觀察

莫言的學歷實際上是這樣的,他小時候上學上到小學五年級就輟學了,後來自學,並自己進行創作,後來在80年代初進入解放軍藝術學院,再後來進入了北京師範大學作家研究生班,獲得了文學碩士學位。不過莫言求學的過程中許多學歷階段是不完整的。但是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莫言創作出了《紅高粱》、《豐乳肥臀》等一系列經典作品,並在2012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獲得該獎的第一位中國籍作家。

學歷並不出彩的莫言最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與中國那麼多大學科研院所培養了那麼多碩士、博士、教授卻幾十年無一人斬獲形成強烈的反差。因此經常有人拿莫言舉例,說明中國教育體制存在的問題。

那麼為什麼那麼多接受過系統的文學教育的博士和教授不能獲獎,但是學歷平平的莫言卻能獲獎呢?

這就與我們國家中文系目前的培養體系有關係。中文系實際上並不以創作為衡量學生和老師的標準,而是以研究為尺度來評判學生和老師。所以著名的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曾經說過:“中文系不培養作家,而是培養學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不僅陳平原教授,西南聯大的中文系主任羅常培和北大中文系曾經的系主任楊晦都曾經說過“中文系不培養作家”之類的話。進入中文系讀書或者教書的話,首先需要發表幾篇研究論文並完成一篇長達十萬字甚至更多字數的博士論文才可以順利從中文系畢業,因此中文系的學生和老師根本無暇去進行創作。而且,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創作成果也很那進行實際衡量。所以,中國目前大多數優秀作家實際上都不是中文系科班出身。比如餘華以前只是一個牙醫。

好的作家應該是對人情、人性和生活非常瞭解,並且能夠從中汲取素材的,而不是在中文系裡面進行培養的研究生,所以要當一名好的作家,不一定需要攻讀中文系研究生或者去中文系教書,只要你準備好了,隨時可以。


青年史學家

莫言,山東高密人,55年出生,在他上小學的時侯,正趕上那個激情的歲月,只上了五年級就輟學了。這很正常,那年頭窮的已經沒法再窮了,靠工分分糧食,上了五年級,在當時來說就算不低的學歷了。比他更低的,甚至沒上過學的也大有人在。什麼碩士了?博士了?根本就沒聽說過那個名,就是有那個苗子,也都被埋在土裡爛掉了。

莫言在莊稼地裡幹了十年,到1976年交了好運,當上了兵,由於表現不錯,升了個小幹部,又興運的在部隊圖書館裡當上了管理員,在這一階段莫言閱讀了大量的文學書籍,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並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與追求,開始練習寫作。由於天份與勤奮的原因吧,莫言的進步很快,在1981年莫言發表了他的處女作《春夜雨霏霏》在保定文學雙月刊,《蓮池》上發表。至1985年莫言在《中國作家》雜誌又發表了《透明的紅蘿蔔》而一舉成名。後又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了中篇小說《紅高梁》而引起了文壇的普遍好評。其後一發而不可收,又陸續發表了不少作品,並多次受到國內外的文學獎項,至2012年榮獲了世界最高諾貝爾文學獎。一直以來有些人對莫言的文學作品始終就存有爭議,其實這在文人相輕的圈子裡也不足為怪,不說自己寫不好,卻總愛挑別人的毛病,看到莫言那些反映社會現實的一些文字就覺得不爽,覺得由一個農民出身的土作家而拔了文學界的頭籌,而那些望門貴族,卻高攀不上,愈感到心裡不平衡,不是藉此而充實自己,再接再厲,而是想法去抹黑莫言的作品,而藉以提高自己的聲望。其實這類的小心眼哪都有,豁達的人不去與他作一般見識就是了。莫言是一位出身農民的樸實作家,它能以翔實的歷史背景。把一個個農民的形象活生生的展現出來,這是一個作家的良心所在,而不是有些人只想通過筆,而求達到升官發財和那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手機用戶58801659536

毛主席推崇實踐出真知。文化文藝的實踐就是沓沓實實的生活體驗,大眾欣賞的是貼近生活,源於生活的藝術化情趣化的文學作品。莫言先生的作品迎合了人們的需要,既直率,又風趣,也符合歷史實際,更有藝術水平。不過是下里巴人之作,也有那麼一點西化(絕不是政治上的)。經過張藝謀等先生再創作,獲得了國際電影大獎,轟動了中國和世界。人們才知道有一個名叫莫言的作家。張先生那個獎可是不亞於諾貝爾文學獎。當然這個作家就可能評諾獎了!這樣一來,中國舞文弄墨的學院派職稱派就不高興了!這可壞了規矩!他是什麼學歷?他用詞晦澀,寫的詩不合平仄諳律,西方人水平太低,簡直不能與我文明古國相比!請問,我國的盲師阿炳是什麼水平?老木匠齊白石的畫是什麼行情?老學徒、大數學家華羅庚什麼學歷?我們有些先生喜歡看學歷、職稱、資歷和門戶等等。楊振寧博士獲諾貝爾物理獎時只是毛頭小夥,換在大陸,又有人要說不敬師長,為什麼論文上沒把老師的名字署上?現在老了,葉落歸根了,又說老人家是在美國過不下去了回來的。孰不知老人為國家曾經做了何等的貢獻,為華人贏得了怎樣高於日韓的尊嚴。何況在國家尚未完全統一時,這些名人的歸來起的作用有多麼了不得!當屠呦呦獲獎時也一樣,有名人說她搞青蒿素是有損於中藥,不屬於中醫。人們立刻眾口一詞,中科院和工程院根本就沒有獲獎者的席位。後來方舟子先生攻擊中醫,卻又說屠教授就是中醫的代表,還獲得了諾貝爾獎。還有人質疑袁隆平老人,做了多大的貢獻?美國人選他為美國科學院院士,可不是搞‘’顏色革命‘’的。知道當時中科院為什麼不評他為院士嗎?是因為他搞的不是科技前沿!‘’前沿‘’是轉基因。是論文問題。論文嗎?多少高級職稱的論文有一毛錢的價值?捫心自問,抄的有多少?自已出錢出版的佔幾成?有沒有格式化的或者屬於舊聞的?又請問,五六十年代轉基因發展到了什麼水平?如果不是方舟子挑起了轉基因之爭,說袁老的雜交也是分子轉基因(與方舟子鼓吹的有夲質的區別)。恐怕有人還會說袁的方法過時了。其實,真正的原因是袁老不是學院派,是一個地區農校種田的老農式的‘’泥腿子‘’!我的話也許超出了我的身份,也不合時宜。我只是想到錢學森博士的‘’世紀之問‘’,如此教育方式和學術氛圍,如何才能造就具有發明創造型的傑出人才?


任有新2

題主提這個問題的時候,邏輯思維出了點問題;在題主看來;能寫文學作品或得諾貝兒文學獎的應該是大學裡的文學博士或文學院的教授之類的,而不是像莫言這樣只有小學五年級學歷的人。

搞文學需要天賦,並非是知識越多、學歷越高就天然地搞得越好;當然,應該承認,天賦這個東西就像是機遇一樣,也是垂青於知識多、學歷高、有準備和勤奮的人的。

在這裡,應該更正一下題主所提問題的邏輯錯誤,不是為什麼小學五年級學歷的莫言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是為什麼第一學歷為小學五年級的莫言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通過不斷進修、學習,學歷已遠不是小學五年級了。1984年的時候,莫言進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1987年時畢業;1988年秋,莫言又進入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學習,獲文藝學碩士學位。由此看,說莫言是五年級學歷是不準確的;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莫言第一學歷為小學五年級。

前面說了,文學創作需要天賦,尤其需要講故事的天賦,需要為能講好故事而具備超常想象力的天賦;這種天賦,並沒有規定只有高學歷的人才能有,低學歷的人也可以有,特殊情況下,有些低學歷的人具備了遠高於高學歷的人的想象力,莫言就屬於這種特殊情況。

莫言的文學成就是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1981年的時候,莫言的處女作《春雨的霏霏》,發表在河北保定一個名叫《蓮邊》的文學雙月刊上,著名作家徐懷中正是因為看到了莫言的這篇作品,才發現了莫言的文學天賦,從而把莫言特招入他當時正在創辦的解放軍藝術院文學系的。

後來,莫言陸續寫出了《透明的紅蘿蔔》、《紅高粱》、《天堂蒜薹之歌》、《酒國》、《蛙》、《豐乳肥臀》等作品;2012年,莫言憑藉《蛙》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所以,嚴格地說,莫言是憑藉文學上的天賦,經過不斷進修,從而實現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在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時,已經是文學碩士了,並不是只有小學五年級學歷的人。由此看來,不斷地學習,掌握豐富的知識,仍然是成就文學事業的必由之路。像某些叛逆性、天賦型的作家可以除外。


隴之語

為什麼只有五年級學歷莫言能秒殺很多大學的文學博士、文學院教授,得諾貝爾文學獎?這個問題我認為中國教育太注重有學歷和有職稱所造成,應該放棄這方面的思想負擔和精神負擔。有些事情小人物也可做出大事情,中國4大發明,當初英國發明火車人等等太多,都不全是有高學歷人和職稱人發明與創造的吧?

我說注重並沒有反對的意思,更不是讓人們往讀書無用上想。因掌握了文化知識,才能進入社會工作單位幹好和想當一名更好職稱職位人,打下有價值的基礎和鋪平一定的道路。但現在教育和人們思想,也太過份偏向學歷職稱和千奇百怪的名稱!

學歷和學歷上的各種名稱,它只不過使你在圍繞文化知識上,學得好響呱呱、呱呱響超群,有人也是天才、還有奇才,人們也佩服你們,通過各種考試,給了你仍適當名稱,什麼大學生,研究生。有人以後又成了老師、博士、教授。這些人物在圍繞文化書本知識上,有人已達到了最高頂峰。但是你圍繞書本學習的再怎麼好,達沒達到頂峰和達到頂峰,人類已給了他們職稱和崗位,那你們學到的文化知識水平再怎麼高,也都是我們不知多少前人經過多少人千辛萬苦編排出來的,這些文化知識也可說至古到今、是勞動人的智慧的結晶,你們只是從這些其中學來的。

當然這些人是推動人類進步發展起到絕定性作用,如沒有他們人類可說是寸步難行,這樣說也不太為過。

但是,他們離開書本、想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發展、想幹什麼,想搞文學創造、科學發明與創造等等,文化知識水平再怎麼高,也必須通過實際實踐實驗才能得來,因實踐出真知。

講到這就是關鍵所在,每個人一生經過、實踐、實際體驗都是有限的。你文學博士,文學院教授體驗基本是文化知識方面的東西,寫出的文章小書一般一定全部的詞語、話味、內容、意思、體現的人物、事物等等,其本全是(按撲克牌)AKQ級寫的,而莫言的文章小說寫的大部分一定是345級寫的。

世界上AKQ一543級花花事太多,無窮無盡,因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才能自然組成了人類社會。

他們博士、教授關心是書本上知識和人類上層的事,因此你們寫的也就是這些東西。

而莫言只念小學5念級,他有時間接觸到543底層百姓的事物。

因為他們各自佔位不同,興趣愛好也不會相同,(指寫書內容),寫出的內容體材也不能相同。一個寫的很多是AKQ,另一個寫的是543。莫言雖只有五年級小學文化,後來人家又努力學習過,他們寫的水平也看不出有大的相差。

一定是這樣,你博士、教授太多,寫出AKQ水平的文章、書也太多了,你們之間相比把你們自己那些人比的,讓人家看到你們寫的文章書都習以為常了。

而莫言文章書寫出的內容,讓人看到有著新鮮,獨特獨道的風格滋味,反映是最低層百姓最補素生活內容。

講到這人們自然也就會明白,為什麼小學五年級學歷的莫言能獲得苦貝爾文學狀,而很多大學文學博士,文學院教授卻不能?

為什麼?因為你們博士、教授都是各自在一定區域大有盛名文章書也太多,太多差不多都是AKQ內容,水平也基本都是高水平,你說評委們不難嗎?評不好你們這些博士、教授能罵死他們,你們素質高,嘴上不罵心裡也會罵,選誰。不多加解說,評莫言稀少稀罕文章也就順理也成章吧?

我只是七七年高中生最下層無名小卒,評論大人物們有不當之處,請大人物們多多諒解。我很想就此問題談談,我理論上研究設計發明如何實現城市立體交通網路、高鐵化,高鐵不停也可上下客與貨有關事項內容用途、重大價值意義。由於添加回答字數有限,不能多言,在此只能求得你們今後能對我關注!


林林134404942劉傑

不論在哪個行當,社會是不認學歷只認經歷的,社會是不認地位只認作品。只有做出了偉大的事業,人們才不管當初的學歷,承認他的偉大之處。莫言小學畢業的水平,但是他刻苦鑽研深入生活,勤務觀察善於思考,不斷體驗不斷體會,終於不斷攀登文學藝術的高峰,摘取了諾貝爾文學獎桂冠,成為迄今為止文學界獲得此類獎金第一人。但是他取得成績不是他學歷低取得的,而是他不斷進步不滿足於低學歷而成長起來的。他說話折射出的認識見識和對生活的體悟,不是一個本科生可以比肩的。下面就一些問題,探討一下自己的粗淺認識。



首先,大學中文系只培養學者(教授博士),不培養作家。只能培養鑑賞家、批評家,不能培養作家。作家不能在學校培養,只能在“田野”生長。

其次,小說散文詩歌很難作為學術成果來衡量,所以大學文學院教授本身對作家的作品創作慾望很低,反而熱衷於書寫學術成果

其三,能夠當作家的人,往往人情練達即文章,觀察仔細,思想深刻。

他們對於人情、人性的把握一般爐火純青。而鑽進象牙之塔的大學中文系畢業生,往往對作品的分析比作者還獨到,他們不是文藝創作者,而是文藝批評家!

其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沒有對典型環境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內在把握,人物不可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人物個性就失去特點,恐怕千人一面毫無個性可言的人物就沒有任何吸引力。作品也失去了生命。所以當作家的,一定要與工農相結合,與火熱的生活相聯繫,與時代脈搏一起跳動,作品才可以深入人物內心,揭露或者挖掘人性的弱點或者優點,凝聚起直達內心深處的震撼力量。

最後,作家群中,也不是學歷越低,成就越高。千萬不可以偏概全。

整體上作家的學歷不低,但是作家的成就不是以學歷來衡量的,而是他們後天厚實的生活積澱,才是生長作品的沃土。深入實際生活體驗觀察思考,才能締結智慧的結晶。


錦繡中華一捧土

天賦的後面是磨難

我想文學是給經歷了生活的磨難而又敏感的一些人宣洩的出口,我們只看到光環的熠熠生輝,沒有看到那些人思想的掙扎。

即使是曹雪芹這樣的人物,你看到他的經歷也會為之嘆息,正是這樣的經歷,折磨著他的靈魂,讓他不吐不快,而恰恰是上天給了他一個握筆的手。

真是經歷了,會思考,才會有思想的產生,才有了有力量的作品,讀莫言的紅高粱,你可以通過作品看到作者內心的痕跡,他對中國女性的命運的思考,有些就是他身邊的人物,他不過借文學的手寫出對身邊這些人的同情和讚美,以及對罪惡的鞭笞。

莫言的小學五年級是他能夠寫作的基礎,他可以熟練的應用文字表達想法了,但是他後面的不斷進取才是他成功的原因,他在學習過程中,加深了思想認識的深度,而思想的深度和廣度才是文學作品成為不朽的根本,即使多少年過去了,我們還可以看到西周時候女子的活力,這是詩經的魅力,所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經歷了前年依然在今天被我們詠唱 。

思想的深度還有生活的磨鍊,當初莫言走上文學之路的時候或許就是生活的艱難,為生存找一條出路那是一個無可奈何的選擇,或許還有希望被別人仰慕的自戀,但堅持走下來這才是他的勇氣,當他在這個領域如魚得水的時候,自信提升了人格的昇華,也加深了堅持走下去的信心。

當然這樣的人才還需要一點機遇,不讓他在黑暗的探索中失去奮進的力量,這樣的伯樂給千里馬不但帶來草料的營養,還給了知遇之恩。

所有的所見所想所思都成為文學的材料,在他與眾不同的腦袋裡加工成不朽的作品,給我們看,獲得有同感的人的讚賞,文學的魅力在於感染和認同的幸福。行走的大眾不在寂寞,獲得認同。原來這世界還有許多的人和我有相同的想法,即使最有信心的人也需要找到他行為的參照物,尼采那樣的大人物也需要瓦格納這樣的朋友。

文學作品裡的思想或許是遠古的東西,但是她激發了我們基因的感受,這就是存在血液里民族的特質,莫言的成功就是他寫出來中華民族血液裡的東西,他不但鼓舞著我們,也激勵著世界人民的心,為我們五千年文明讚歎。

今天看他的學歷也沒有什麼意義,時間終將證實他的作品是否不朽。


朱子月說

昨天晚上,就一個問題和家人進行了激烈爭論。作為大學教師,正在參加高考作文閱卷。就好作文的標準,在評分員內部產生分歧,但最終都要求同存異,在相對一致的評價體系內進行打分。

從卷面看,有個性、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不多,多數作文都是“套路”。很多高三學生作文都是根據不同題材背十篇準備文章,然後在考場上根據題材進行組合拼接,文章看起來結構合理、文通字順,但仔細品味毫無味道,看得多了,千篇一律,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樣的作文拿不到高分,也不會低分,所謂的高分作文就是和出題者的想法趨同的文章。語文教育走上了“套路”,那些拿著文學博士、帶著教授頭銜的人都是“套路”的受益者,沒有獨立思想、缺少特色表達,又怎能成為文學大家。他們充其量是對文學有所研究的人,但不是對文學創作有推動的人。

回到題目本身,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是因為他的獨特經歷加文學天賦,讓他的思想幻化成有魔性的文字,讓讀者透過文字能夠感受到一個時代、一個地域、一類人群的生活。也許正是沒有正規教育的打磨、沒有錦衣玉食的享受、沒有浮誇耀目的光環,才讓莫言成為一個獨特的人。

諾貝爾獎被全世界矚目,但中國各領域距離該獎項還有距離。我們的教育、科研,我們的院士、學者,不都該反思嗎?


入青0601

莫言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和他的學歷無關,而是和他的文學具象描述、文化內核闡釋、文學語言表達和文學形象塑造有絕對關係。

早就有人說過:中文系並不是作家的搖籃,而生活的沃土才是滋養作家的溫床。

這話放到任何時候都不為過,簡直就是顛撲不破、勝於雄辯的真理。

文學,其實是個靈性十足的小姑娘,可以任由她的創作者描摹她、裝點她、打扮她。而所有靈性天成的表達,並不是書本上生硬倔強的之乎者也,而是生活中帶有熱情的溫度和作者的鮮明態度。

我們其實不難發現,大多數的作家,並沒有進過文學院、中文系,而是少小離家,為生活奔波,為靈魂做窩,雖然歷盡劫波,但語言的表述渾然天成,篇什的結構恰到好處,這些卻是文學院中文系不能教授的,有的只是單純的傳經送道授業解惑,專業性雖強,但只有乾巴巴的說教,卻沒有鮮活的事例,作為一種文本敘述和條理媾和,再清晰不過,但失去了熱血情懷和激昂個性,也就鮮有作家的誕生——但也不是全部和絕對,我說的是相對論。

文學的表述雖然和清晰的條理有關聯,但不是唯一途徑,也不是僅止一項內核。

這就回到了作家的本位能力,一個作家首先應該具有的是文學的靈性,語言的通透,但這些都只是表皮,最主要的是作家的心中始終有一團激情燃燒的🔥,對大是大非的愛憎分明,對前路歸途的哲理思考,對文理脈絡的準確把握,對世間萬物的真切判斷,對愛恨情仇的激濁揚清,ta更應該是一個雜家,一個無不涉獵、零存整取的雜家,一個兼容幷包的大雜燴。

如果博士、教授們跳脫出專業的藩籬窠臼,也會大放異彩,文筆綽約,關鍵是能否成功避開專業條理的制約束縛。

我們期待靈性天成的作家,我們也同樣需要嚴謹治學的專家,兩者雖然殊途,但相映成趣,缺一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