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苏韵,渭你读诗” I 专业组总结及投票结果公布

“细品苏韵,渭你读诗” I 专业组总结及投票结果公布

“细品苏韵,渭你读诗” I 专业组总结及投票结果公布
“细品苏韵,渭你读诗” I 专业组总结及投票结果公布

十二位专业组入围人士

“细品苏韵,渭你读诗” I 专业组总结及投票结果公布
“细品苏韵,渭你读诗” I 专业组总结及投票结果公布“细品苏韵,渭你读诗” I 专业组总结及投票结果公布
“细品苏韵,渭你读诗” I 专业组总结及投票结果公布“细品苏韵,渭你读诗” I 专业组总结及投票结果公布
“细品苏韵,渭你读诗” I 专业组总结及投票结果公布“细品苏韵,渭你读诗” I 专业组总结及投票结果公布
“细品苏韵,渭你读诗” I 专业组总结及投票结果公布“细品苏韵,渭你读诗” I 专业组总结及投票结果公布
“细品苏韵,渭你读诗” I 专业组总结及投票结果公布“细品苏韵,渭你读诗” I 专业组总结及投票结果公布
“细品苏韵,渭你读诗” I 专业组总结及投票结果公布“细品苏韵,渭你读诗” I 专业组总结及投票结果公布

“渭你读诗”专业组最受欢迎名单出炉!

我们有幸采访到了

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王玲玲教授

她对专业组的几位选手和本次“渭你读诗”活动

又有怎样的见解呢?

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细品苏韵,渭你读诗” I 专业组总结及投票结果公布

王玲玲:苏州科技大学教授,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导师,校语委办主任,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苏州市语言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口语,以及演讲、朗诵、讲故事等口语表达,担任江苏省、苏州市、学校等语言类大型比赛评委专家。

“细品苏韵,渭你读诗” I 专业组总结及投票结果公布

Q

王教授,本次“渭你读诗”活动专业组的朗诵视频中,您是否有喜欢或印象深刻的作品?

王玲玲:

这几组朗诵的作品,我最喜欢的是于心的《我想和你虚度时光》和王睿的《一只含着珍珠的大鸟飞过》,当然朱可鹏的《江南雨巷》,也是朗诵得非常好的。

Q

作为语言方面的专家,王教授能否以专业的角度来点评一下这几份作品呢?

王玲玲:

好的。首先我们知道朗诵呢,是情、声、气的结合。朗诵从表面上来看是一个单向交流,它不像辩论等语言表现形式;但本质上它是一个双向交流,也就是说朗诵者和受众之间,会有一个心理节拍的呼应。我们经常说,朗诵者表现的是“自我的情”,他可以自己表达自己的情绪,他可以“作”,他可以不需要听众来同意你的说法。但是这当中你所表现的情绪情感, 还是需要和受众形成一个共振的。

于心,她在朗诵的时候,情绪非常贴合文本,当我听着《我想和你虚度时光》的时候,我的情绪、我的价值观和我的生活态度就和这首诗完美的联合在一起、呼应在一起,我的内心就和她的朗诵达成了共振。王睿磁性的音色让我们沉醉!《含着珍珠的大鸟飞过》讲的也是渭塘的珍珠,因为通过他的表达,让我们感觉像是穿行在渭塘姗姗的珍珠当中,像童话般的故事的感觉。文本和朗诵者的表现技巧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二组当中我更喜欢的是朱可鹏朗诵的《江南雨巷》。我听朱可鹏的朗诵过程中,她语音的处理是很符合江南雨巷的情境的,她的情绪的流淌,和我们受众的心理节奏是一致的—娓娓道来。让我感受到她是在和我们进行情绪的交流,同时她自己也像是融入到了江南的风景当中。

Q

“渭你读诗”活动创立初衷之一,旨在唤起民众继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和对诗歌、对朗诵的情怀。现在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继承的意识相对薄弱,对古诗古韵有了解的、甚至会说一口流利方言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王教授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王玲玲:

其实对于你说的这种现象,我个人有不同理解。我认为当代社会对年轻人有点“偏见”。在我看来,年轻一代并非没有继承传统的意识,他们是用他们的步伐在探索继承的新方法。

你所说的方言逐渐的流失或者是退化,我认为它是自古到今的一个整体的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如今人们不再局限于方言的区域当中,他们必然会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苏州市每一年都有一个三话比赛,苏州话、英语和普通话的比赛,我都是评委。的确,苏州话比赛中,我们经常“批评”小学生,因为他们的苏州话说的越来越不纯正了,甚至是评委在底下都会哄堂大笑,观众也会非常的着急(孩子们不会说苏州话了怎么办),是孩子们进入学校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吗?确实是,普通话的普及教育会对方言表现或者是交流有一些影响。但我们也发现了,到了高中、大学甚至是大学毕业工作的时候,他们的方言又说的呱呱叫了。所以我认为语言是在一定的环境当中造就的,如果一个人他的同事是苏州人的话,那么他的苏州话自然也会学得更好。

当然适当的“唤醒”也是必要的,但我想我们更多的应该是以开放的心态,敞开胸怀去接纳他们、鼓励他们、迎接他们。而不要总是对他们产生一种质疑(质疑传统文化会在他们这里流失),他们是新生的力量,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眼光,所以我想世界是属于他们的。

Q

线上读诗活动举办至今,能否说说您对本次 “渭你读诗”活动的看法?或是后续的一些建议?

王玲玲:

我觉得咱们渭塘和高校联手是一个非常好的设计。首先高校的学生作为有想法的一代,他们给渭塘的线上读诗注入了更多年轻的活力。其次,高校具有作为高品质文化传承者和传播者的社会责任,而“渭你读诗”的活动恰好给高校也给整个社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的平台去发挥他们的作用。尤其是这几年人们的审美层次、审美的趣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而渭塘这次和高校联手的模式,比如说有主持人、有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这就是一种示范,向社会呈现的是一种高品质的文化,有非常好的引领作用。

至于建议,第一点我想政府可以和高校共同合作,搭建一个实践共同体,就是说由渭塘和我们高校来共同培养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培养传统文化的接班人,不是我们高校所能完成得了的任务,因为高校只是在校园内对学生进行一些专业知识教育,但是他们必须要走出校门才能将知识落地。而渭塘正好为学生的实践搭建了一个平台。所以我们说要打造实践共同体,共同去培育一支高质量的队伍,而且这个合作应该是长期的。

第二点建议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考虑。第一个是宏观的格局,我们要做一个传承传统文化的顶层设计,我们不能就是炫我的声韵调、炫我的普通话、炫朗诵的技巧,那只是小美。这个顶层设计应该是一个大美,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的、灵魂的浸染。第二个是中观的套路,我们要对一些朗读的爱好者,还有一些水平不是特别高但特别喜欢语言文化的人,成立一个普及性的教育文化讲习所。这个讲习所更多地是讲一些朗诵的技巧。我们可以建立一些朗诵团,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来进行普及性的教育。 第三个是

微观的体感,就是说我们应该更多的建立一些平台呈现一些草根文化,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除了朗诵经典的东西,我们还可以有民歌,有小调,有绕口令,有网络中传播的比较好的一些作品。把那些有一点感觉的人或是有一点点喜爱的人都拉入到我们的队伍当中,否则最终你就会孤立于人民,就会变成自己表演给自己看,曲高和寡未必是好事。

感谢王教授对我们本次活动进行的点评

教育与传承 诗歌与远方

她的话语也让我们每个人有更多的思考

同时感谢五月众多专业人士

参与到“渭你读诗“的活动当中

渭塘诗情万丈的夏日前奏曲

就此完美地写下了休止符

“细品苏韵,渭你读诗” I 专业组总结及投票结果公布

专业组线上投票前五名

名单公布

朱可鹏

杨彦婷

王子健

赵思诣

孙巍桐

以上五位选手将获得主办方准备的精美奖品和有声诗集一本。入围的十二位专业人士都将获得由主办方制作的有声诗集一本。

“细品苏韵,渭你读诗”

六月业余组读诗活动即将上线

期待你的参与!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制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