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誰才是端午的主角?(今天同學們吃粽子了嗎)

中國人過端午節的習俗由來已久,但關於端午的起源眾說紛紜,下面就講一下端午的歷史起源。

一、屈原與端午

唐高宗李治曾經很認真嚴肅地向大臣詢問:“五月五日,元(原)為何事?”底下的大臣們搜腸刮肚引經據典,最後許敬宗把楚國的三閭大夫屈原搬了出來,解釋給皇帝聽。

屈原對楚國忠心耿耿,卻被奸臣陷害,遭楚王先後兩次流放,最後眼看楚國即將滅亡,悲憤的屈原於五月五日這一天投汨羅江而死。百姓為了不讓江裡的魚兒吃他的屍體,以竹筒盛米投入江中,這是端午吃粽子的淵源之一。

後來每年的五月五日,人們就以這種形式紀念忠貞愛國的屈原。歷經千百年的傳承,屈原成為端午節的主角已是不爭的事實。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投水而死的屈夫子都是我們民族偉大的愛國者。

到底誰才是端午的主角?(今天同學們吃粽子了嗎)

屈原

二、越王勾踐的水軍操練與端午

其實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種,端午本身就不止一個節。最早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考古專家根據出土文物判斷,古代百越地區的部族以龍為圖騰,端午節是他們祭祀神靈的節日,其中最重要的節日活動就是龍舟競渡,這是一種半祭祀半娛樂的活動。後來一直延續下來,成為一種很受歡迎的水上體育項目。

但也有人說賽龍舟起源於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的水軍操練,後來由官方訓練轉變為民間的節日活動。

到底誰才是端午的主角?(今天同學們吃粽子了嗎)

龍舟競賽

三、伍子胥與端午

就算是祭祀人物,其實屈原也不是唯一一個。還有周昭王、伍子胥、曹娥等人。晉代筆記小說《拾遺記》裡說,江漢間有人五月五日祭祀周昭王,這位周天子當年征伐荊楚,最後卻與兩名貢女一起淹死在漢水之濱。 用於紀念他的祠堂修建十年後,有人見到“二女擁王泛舟,戲於水際。”於是當地人用香草包裹時鮮乾果投入水中,這樣蛟龍就不會來侵犯。

吳越一帶人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祭祀伍子胥,吳越之爭時,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向吳王夫差請和,忠直的伍子胥認為應直接把越國滅掉,夫差不聽從。吳國大宰收受越國賄賂,誣陷伍子胥。伍子胥被吳王賜寶劍自刎而死,死前他對旁邊的人說,“我死後,將我的眼睛挖出懸掛在國都東門上,我要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吳王知道後大怒,讓人挖出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對於這樣忠直的大臣,百姓自然對他充滿同情。

到底誰才是端午的主角?(今天同學們吃粽子了嗎)

伍子胥

四、曹娥與端午

另外,還有紀念孝女曹娥的說法。東漢年間,上虞人曹娥之父溺死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年僅14歲的曹娥沿著江邊尋找父親的屍體,晝夜嚎哭不止。過了十多天還沒找到,於是曹娥於五月五日亦投江,五日後奇蹟出現,曹娥抱出父屍。這一神話傳到縣府,縣令度尚感其孝,為其立碑,讓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這樣端午亦成為紀念曹娥之日。

到底誰才是端午的主角?(今天同學們吃粽子了嗎)

曹娥

五、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與端午

除了紀念某一人物,有關端午節還有其他傳說。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需要在這一天除瘟、驅邪,求得一年的平安健康。古代的南方很多屬於未開發的原始地帶,加上溼熱的氣候。毒蛇蟲蟻、瘴氣等在夏天成為危及人們生命安全的危險因素。所以端午節有很多習俗與驅邪除瘟有關。

喝雄黃酒或以雄黃塗抹身體,為的是驅邪避蟲。雄黃是一種礦物質,能夠起到解毒殺蟲的功效。古人認為能驅除蛇蟲,保護人免遭傷害。端午還有掛艾葉與菖蒲的習俗,艾葉和菖蒲都有濃烈的香氣,是古人防疫驅疾的靈草。這兩種植物本身就具有藥用價值。菖蒲能提取芳香油、製成驅蟲藥,而在中醫裡,菖蒲的根莖是益智寬胸、聰耳明目、祛溼解毒之藥。而艾葉在《本草綱目》裡是功效是:溫中、逐冷、除溼。

到底誰才是端午的主角?(今天同學們吃粽子了嗎)

艾草和菖蒲

與除瘟辟邪有關的還有掛銅錢包和栓五色絲線,懸掛鍾馗像,以蘭草湯沐浴等等。感覺古人對即將到來的酷暑充滿莫名的恐懼,端午看著就是個辟邪節。

關於端午節的傳說還有很多,但千百年來端午節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最為廣泛。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我們吃著粽子的同時懷念的還是屈原在汨羅江邊那決絕的縱身一投。為什麼端午節的主角最後成了屈原?這與咱們民族的“忠孝”觀念有關。

到底誰才是端午的主角?(今天同學們吃粽子了嗎)

粽子

因為屈原的忠貞愛國形象,官方自然極力宣揚,在榜樣的指引下自覺忠君愛國。無論皇帝誰來當,他首先要做的就是牢牢把握子民對他的臣服,於是端午節在文化意義上就被包裝成對愛國者的紀念日。屈原對國家無限忠誠,即使幾經流放最後還是選擇為國而死。

他的行為已成為標籤,成為人們心中愛國的典範。尤其是在士大夫階層,士之忠君氣節與懷才不遇的悽慘境遇更讓他們在端午這天更同情和敬佩這位士大夫。我們從蘇軾的一首詞裡可以看出:

六么令·天中節

蘇軾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慼秦吞楚。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無國便無家,我們的家國情懷一直通過傳統節日傳承下來。隨著社會現代化的發展,傳統節日的味道漸漸變淡,但精神內核卻沒有變。我們一邊吃著粽子、看著龍舟競賽,也會想到行吟汨羅江邊的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忠君愛國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