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爾夫: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伍爾夫: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無論環境如何,去閱讀、去創作。

在作品中,每一個人都有著自由的天地和平等的機會成為自己。

一個女人如果有一天突然對她的丈夫說:

“我不再做飯,不再洗碗,不要生小孩,從今以後你也不要再碰我了。因為我要寫小說了。”

不知道她的丈夫會有何感想。

英國文壇就有一個這樣的女人,遇上了一個甘願為她犧牲一切的男人。這個女人是幸運的,她就是弗吉尼亞·伍爾夫。

伍爾夫: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弗吉尼亞·伍爾夫

2002年的電影《時時刻刻》讓許許多多不曾讀過伍爾夫的人,認識了這位英國女作家。

在電影裡,由妮可·基德曼飾演的伍爾夫遊走在虛構與現實邊緣,在承受著巨大壓力的同時,感到被生活所深深束縛的痛苦,內心甚至渴求著死亡。

伍爾夫: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影后妮可·基德曼在《時時刻刻》中扮演女作家伍爾芙

現實中的伍爾夫也幾近如此:情緒不穩定、 精神時常崩潰、試圖自殺.......

在經歷29年的無性婚姻後,1941年的今天,她用石頭填滿口袋,投入了位於住處附近的歐塞河,終年59歲。

伍爾夫: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Virginia Woolf

維吉尼亞 · 伍爾夫

1882-1941

英國女作家、意識流文學代表人物,

被譽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

與女性主義的先鋒。

精神疾病鬥了一生的她,繞不開兩個男人的影響,一個是她的父親萊斯利·斯蒂芬,一個是丈夫倫納德·伍爾夫。

伍爾夫的父親是個飽讀詩書的著名評論家。但是父親的重男輕女,讓伍爾夫怨恨了一輩子。

伍爾夫: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伍爾夫與母親茱莉亞

父親不允許家裡的女孩子去公立學校讀書,非常不服氣的伍爾夫在父親的書房裡瘋狂地讀,開始自己的精神冒險,連上床睡覺都還要偷偷帶上一本書。

1895年,母親去世,父親變得脾氣更加暴躁,伍爾夫的精神病第一次發作,那時她才13歲。

伍爾夫: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伍爾夫和姐姐凡妮莎

伍爾夫把這段青春期形容為“最不快樂的7年”,雪上加霜的是,她還了遭到兄長的性騷擾。

伍爾夫有個同母異父的哥哥喬治,剛三十出頭,晚上會溜進她的臥室,並告訴她“不要開燈”。

伍爾夫: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弗吉尼亞童年最開心的就是一家人到聖·艾夫斯的塔蘭德小屋度假的時候。這是有著很大空地的房子,樹籬隔開了梯田和花園,沿著海岸。

這裡也是她的小說《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 1927)的原型。

伍爾夫: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伍爾夫不能剋制地愛上了這位和自己同性別的人,在情書中把她叫做“袋鼠媽媽”。

後來在伍爾夫的小說《達洛維夫人》裡,她把這種禁忌的情感描寫得相當細膩,這本小說也是獲得奧斯卡的電影《時時刻刻》裡的重要線索。

伍爾夫: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時時刻刻》劇照

1904年父親去世後,伍爾夫的精神病再次發作,掙扎在痛苦中的她開始嘗試自殺。為了讓她好起來,全家人一起搬出了老房子。

伍爾夫搬到布倫瑞克廣場,把房子佈置成了一個開放旅舍。頂樓租金最便宜的房間,住著一個“一貧如洗的猶太人”,他就是劍橋畢業的青年倫納德·伍爾夫。

“頂樓的窮房客愛上了女房東”,這是當時伍爾夫朋友圈裡的熱門話題。

伍爾夫: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1912年的弗吉尼亞·伍爾夫和丈夫倫納德

倫納德那時在斯里蘭卡工作,為了伍爾夫,倫納德辭了職返回英國。他寫了一封短短的求婚情書,堪稱情書中的經典,終於打動了伍爾夫,兩人在1912年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倫納德在求婚信中寫道:

“我自私,嫉妒,殘酷,好色,愛說謊而且或許更為糟糕。因此,我曾告誡自己永遠不要結婚。這主要是因為,我想,我覺得和一個不如我的女人在一起,我無法控制我的這些惡習,而且她的自卑和馴服會逐漸地使我更加變本加厲……正因為你不是那種女性,就把這種危險無限地減少了。

伍爾夫: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婚後不久,倫納德就發現妻子極其厭惡房事,這點沒有摧毀兩人的婚姻;

伍爾夫抑鬱症反覆發作,也沒有摧毀兩人的婚姻;

甚至連伍爾夫的出軌,始終沒有摧毀婚姻,而且她的出軌對象還是女人。

伍爾夫: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薇塔(左)和伍爾夫(右)

1922 年 12 月,伍爾夫和薇塔相識了,兩人很快墜入了愛河。這段戀愛給予了她極大的靈感。

她寫作生涯中最為重要的三部作品——《達維洛夫人》《到燈塔去》和《奧蘭多》,都成書於她們的戀愛期。

尤其是《奧蘭多》,完全是以薇塔為原型。

伍爾夫: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奧蘭多》劇照

雖然薇塔身邊的女人不斷,但是這無損伍爾夫的愛意。她們之間的通信,直到伍爾夫去世才中斷。

這所有的一切,倫納德都默默承受了。倫納德超級欣賞伍爾夫的文學天才,總是她小說寫成以後的第一個讀者,對她的創作活動更是想盡辦法進行花式鼓勵。

伍爾夫: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伍爾夫和丈夫倫納德

1941年,伍爾夫在鄉間的住所寫完了她的最後一部小說《幕間》,又一次陷入了精神病的痛苦之中,她擔心自己永遠不會好轉,於是在一天早晨獨自出走,全身衣服口袋裝滿石頭,將一生結束在家附近的烏斯河。

她給丈夫留下了這封遺書。

最親愛的:

我一定是又要發瘋了。我不覺得我們還能再挺過一段飽受煎熬的日子。而且這一次我也不會恢復了。

我開始出現幻聽,無法集中精神,因此我要去做看來算是最恰當的事。你已給予我最大可能的幸福。你在方方面面都做到了任何人所能做到的一切。

我相信,在這可怕的疾病到來前,沒有哪兩個人能比我們更加幸福。我撐不下去了。

......

我不能再繼續破壞你的生活。我相信,我們曾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星期二

幾天之後,倫納德帶回了弗吉尼亞的屍體,並將她的骨灰埋在了以他們名字命名的大樹下。

也許死亡於她而言只是生命的一部分而已,她只是難以承受巨大的痛苦以及對自我的懷疑,而選擇到另一個更好的地方繼續探索生命的意義去了。

伍爾夫語錄

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義也許永遠沒有答案,但也要盡情感受這種沒有答案的人生。

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伍爾夫: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一個人一旦有了自我認識,也就有了獨立人格,而一旦有了獨立人格,也就不再渾渾噩噩,虛度年華了。換言之,他一生都會有一種適度的充實感和幸福感。

他人的眼睛是我們的監獄,他人的思想是我們的牢籠。

伍爾夫: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

我有根,但我流動。

——弗吉尼亞·伍爾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