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村:灃河之畔"阿底村”,文王靈臺“訴春秋”!

豐鎬遺子/書文 ;話百里秦川,講陝西故事,請關注“睜眼看西安”

西安市所轄區縣若論名氣之大、面積之廣、人口之多、歷史之久當首推長安縣,解放後長安縣最多有275個鄉,其面積有60個澳門這麼大,現在長安縣已經設區,現在下轄25個街道辦,常住人口將近120萬。

西安古村:灃河之畔

【灃西:灃河以西】

長安區的正西,有一片地方叫灃西地區,以地處灃河以西而得名,轄靈沼、馬王、高橋、三個街道辦,堪稱長安悠久璀璨文化之源泉。早在新時期晚期這裡就有人類活動的考古發現,稱為“客省莊文化”,至上三代商朝時期,此地為崇國,已是經濟繁榮之所,至周朝文王作豐,武王定鎬京,此地為天下之京畿,為古都西安生根發芽的地方。

西安古村:灃河之畔

【靈沼】

西安古村:灃河之畔

【靈臺靈沼】

關於靈沼所來,唐徐元弼《靈圜賦》記載:“靈沼其處,地勢低窪潮溼,廣餘頃餘,遍地泉湧,匯而為澤,俗名海子。”靈沼在唐朝的時期就已經乾涸,唐朝魏王李泰《括地誌》對此有明文記載:“辟雍靈沼今無復處,惟靈臺孤立,高二丈,周圍一百二十步也”。而靈臺的旁邊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阿底村”。

西安古村:灃河之畔

【村委會】

阿底村在靈沼街道辦的南邊2公里偏西一點,村子正北是上南豐村,正南遙望平等寺對接邱吳村,東面是灃河梁家灘,西邊是小豐村。在靈沼地面上,阿底村也算是大村,東西三條主幹大街與小豐村相接,另有五條半截巷子。南北五條主幹道,南接邱吳村,北連上南豐,全村將近4000人,以童姓為望族大姓。

吾為灃西土著,最早聽說阿底村已是16歲芳華。當時求學十二中,有同桌姓卓,上南豐人,年長與我一歲,我稱之為哥。常聽其講梁總督“金頭銀胳膊”牧馬梁家灘的故事。我心中好奇與其灃河土堰長途小跑至上南豐,白天遊河灘,晚上居其家,至今依稀記得其祖父,山羊銀鬚,精神矍鑠,通易經卜掛之術,精推拿問醫之道。正好有另一同學是阿底村人,姓童名立志。隨同卓哥曾依路北行前往阿底村一遊。老以為進阿底村只有上南豐這一條通平等寺的路,直到2016年從秦鎮回來,逢道路擁堵,借道小豐村方知此路也通阿底村。兩次進村,日月換新天,已經整整相隔20年。(豐鎬遺子書文)

西安古村:灃河之畔

【靈臺:今日之平等寺】

阿底村的村名來歷和灃西方言有關。灃西方言裡“我家”稱作(ai wei)是“俺屋裡”的意思。方言裡管“什麼地方”叫“啊蛋兒)音譯“a de er”,管“那個地方”叫“窩蛋兒”音譯“wo de er”。阿底村意思就是:靈臺“窩蛋兒”底下那個村子。

西安古村:灃河之畔

【平等寺靈臺碑】

靈臺現在叫平等寺,在阿底村以南1公里,灃河西岸下面,周文王所立。是西周三靈“靈沼、靈臺、靈圜”之一。都說那是周文王夜觀天象的地方,相當於現在的氣象站。《詩序》曰:“靈臺,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人樂其有靈德,以及鳥獸昆蟲焉。”漢代鄭玄註釋這段話也抱以這種觀點,解釋說:“天子有靈臺者,所以觀祲象,察氛祥也。文王受命而作邑於豐,立靈臺”。實則這種說法好像是個烏龍,參考東晉末年郭緣生寫了一本書叫《述徵記》裡面說:“長安宮南有靈臺,高十五仞,上有渾儀,張衡所制。又有相風銅烏,遇風乃動。”這個靈臺到像個夜觀天象得氣象站。這裡說的是漢朝時期與神明臺、柏梁臺齊名的漢靈臺。可見漢代鄭玄將漢靈臺於周靈臺搞混了。

西安古村:灃河之畔

【文王閣“枯骨冢”壁畫】

靈臺不單單是周文王觀天象占卜吉凶的地方,還是發佈政令、高臺點兵、祭天拜地的地方,也是周文王仁德的象徵。平等寺(靈臺)裡面有個文王閣,裡面有一副壁畫叫“枯骨冢”,說的是周文王自岐山遷都豐京,修築靈臺,下屬稟告,遍地枯骨,臺周皆是,無人管理。周文王將枯骨按王室禮儀堆塚埋葬。這個事漢朝的劉向所著《新序》有載:“周文王作靈臺及為池沼,掘地得死人骨,吏以聞,文王曰:‘更葬之。’吏曰:‘此無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一國者,一國之主。寡人者,死人之主,又何求?’遂令吏以衣冠更葬之。天下聞之,皆曰:‘文王澤及枯骨,又況於人乎?’據民國二十二年《重修鄠縣誌.卷九.古蹟》記載:“枯骨塚,在秦渡北門外,舊修有廟,以祀孤魂。“枯骨冢”一直保留到解放後50年代,民國時期還有鄉人時常祭掃,解放後黃土搬家被剷平了,大概位置在平等寺南1公里。

西安古村:灃河之畔

【平等寺】

《左傳》中有:公十五年“晉飢,秦輸之粟;秦飢,晉閉之糴;故秦伯伐晉侯,……秦獲晉侯以歸。……乃舍諸靈臺。”說明在春秋戰國之際,靈臺尚存,晉候還被囚禁於此。到了唐朝魏王李泰《括地誌》中記載:“辟雍,靈沼今悉無復處,惟靈臺孤立,高二丈,周圍一百二十步”。可見此時辟雍,靈沼都消失了,靈臺也剩下個土堆堆。民國初年《咸寧長安兩縣續志》記載:“平等寺即周靈臺,臺基尚存,平等寺之名相傳始於元朝時期,以閻羅王有平等王之稱號,遂得名平等寺”。清朝乾隆時期梁化鳳次子梁鼐重新修建,門額用大石署名:“靈臺遺址”四字。可見在元朝時期,已經在靈臺的基座上蓋起了平等寺。今古寺依存(豐鎬遺子書文)

西安古村:灃河之畔

【阿底村童氏先祖紀念碑】

那麼阿底村到底建村於什麼時候?阿底村主要姓氏為“童”姓,童家是明朝初年的山西大槐樹移民。但要依次為據說阿底村建於明朝就大錯特錯了。前文說到,阿底村就是“靈臺底下的村子”的意思,靈臺在元朝就變成了平等寺,村子得名肯定在靈臺變寺以前,可見阿底村建村當在元朝以前。

西安古村:灃河之畔

【阿底村-陶鬲】

阿底村曾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製炊器名字叫“陶鬲(táo lì)”,胎料中加有大量的粗砂,灃河地域風格強烈。可見早在商周以前此地就有人類活動。周朝時期此地是宗周豐鎬京畿之地,秦朝時期又在此地西周文王“靈圜”的基礎上修建了上林苑,後毀於秦末戰火。漢朝初年又在秦代的苑址上擴建成巨大的漢朝上林苑。到了唐朝時期長安縣城內設58坊、城外轄59鄉,阿底村這地方叫“豐邑鄉”。阿底村的歷史就從這個時候說起,因為唐朝以前關於阿底村的任何記載和傳說都沒有。新編的《長安縣誌》也是這種說法:阿底村為唐前或唐朝時期的古村落。

西安古村:灃河之畔

【西庵廟殘碑局部】

我的好友馬鞏靈,靈沼人,筆名“凡雨”,文學造詣頗高,主攻西周文化,尤喜探古訪幽,曾親自考察西庵廟碑,據其考證碑文位該村官人童鉞所做,上面除記載王仙道人外另記有蘇德明、童德安、宋德縰三人名字。清朝時期本村蘇姓有人在朝為官,負責造鑄錢範模具,大意之間突然把錢範鑄錯,後朝廷追究,阿底村蘇姓合族怕受牽連連夜集體外逃,一夜之間全族四逃散盡,阿底村至此只留有童姓村民。原阿底村村南有大冢蘇家墳,毀於解放後五、六拾年代。

明朝時期長安縣有5鄉49裡,阿底村隸屬苑西鄉南豐裡阿底社。本村的無量廟就初建於明朝正德年間,供奉的是無量祖師神像,一直保存到生產隊時期,2000年修路時拆除,後在一側進行了重建。到了清朝雍正年間,明朝的鄉、裡建制被改成倉、廒建制,長安城內設坊,城外設廒。清嘉慶《長安縣誌》記載為:阿底村堡,隸屬長安馮集廒管轄。《咸寧長安兩縣續志》記載:長安縣設18厫,西鄉置六厫,本村隸屬西鄉六厫之一馮籍厫管轄,馮籍廒 在縣西五十里,分十保障,統四十五村:廒在馮籍村。全廒居豐河西,無原。灃水自姜仁廒流入,北流入馬王廒。阿底村記作“阿底村二堡”。(豐鎬遺子書文)

西安古村:灃河之畔

【太平軍遵王賴文光和捻軍梁王張宗禹】

清朝後期,吏治腐敗,列強入侵、加上天災人禍,民不聊生。最終爆發太平天國起義,盤踞西安滿城的八旗軍奉命調往南京與太平軍作戰,最終全軍覆沒。西安城防兵力空虛,太平天國扶王陳德才、端王蘭成春、遵王賴文光、啟王梁成富率兵10萬出終南山引駕回在長安王曲和曲江鴻溝大破清軍。雲南驢皮寨漢顯王藍大順率義軍萬餘人出黑水峪馬召鎮在周至縣大破清軍。安徽捻軍梁王張宗禹領兵3萬出子午鎮在東郊灞橋十里鋪和南郊齊王村大破清軍。日月換新天,世間多狼煙,西安府大亂,義軍馳騁,本地回軍遙遙呼應,其中回軍18路大元帥之一得孫玉保,曾擁兵十萬,後稱“正西王”,就盤踞在阿底村不遠的牛東村。

阿底村自古有習武的傳統,以本地小紅拳、大紅拳為主,器械主要是齊眉棍、單刀、關刀、六合大槍、連枷。清朝為了對付各路義軍,開始興辦團練,西安的團練總頭頭就是六村堡的梅錦堂和南窯頭的石倉。負責周長戶一代的團練使就是得到左宗棠賞識的馮村柏景偉。當時各村都有城牆,阿底村也有城牆,村民紛紛結團自保,守城衛村,但多被回軍攻破。灃西地區尤其以梁化鳳故里小豐村、趙舒翹故里大原村、薛允升故里馬務村、柏景偉故里馮村和阿底村抵抗最為激烈,廝殺最為勇猛,同時死傷最為嚴重。

西安古村:灃河之畔

【兩縣續志】

對於此事《咸寧長安兩縣續志》第十六節《忠列傳》有名有姓的阿底村死傷百姓就有:童天玉、童天倉、 童進仁、童進忠、童進禮 、童進登 、 童克信、童克廉、童孝慈、童孝廉、童積賢、童積玉、童溫玉、童美玉、童長安、童長子、童壽子、 童大玉、童大本、 童順吉、童龍吉、童虎吉、童賢吉、童存吉、童潤生、童隨生 、童文典、童文順、童緒林、童儒林、童浩娃、童喜娃、童雙喜 、 童居午、童戊午、 童元中、 童元昌、 童安元 、童守分、童守昌、童守支、童守太、童守經、童守公、童守夏、童守田、童守城、童守坤、童守禮、童守先、童守本、童存義、童有純、童忠桂、童生良、童雲樹、童運年、童生彥、童得福、童巨本、童雨化、童金師、童和尚、童自明、童三生、童隨基、童運、童型、童忠、童溫。

西安古村:灃河之畔

【童懷政】

凡雨曾書一文《我的外公童懷正》,寫的就是阿底村民國時期國大代表童懷政的生平故事。 文中寫:外公童懷政,其父童進珍攜其叔父童進珠,種地經商,勤儉持家供其讀書;童懷政幼時熟讀“四書五經”,曾就讀於戶縣蒼溪小學,長安縣私立一中,後又在陝西省國立一中就讀高中,抗戰時期考入西南(南京)航空學校,參加空軍飛行員。後來因身體不適,返鄉回家教書育人。1946年當選為中央監察,駐紮在戶縣牛東村的“中美訓練班”一批美國士兵,經常到阿底村灃河灣狩獵糟蹋莊稼還持槍闖入村中,要強拆阿底村東門外的老戲樓建其校舍,童懷政出面制止,才使這座百年戲樓得以保存,並將幾名美藉士兵帶進自已家裡,才使全村百姓得以安寧。1947年被選為國大代表。開會之際,他頭戴草帽,身穿布衣,腳蹬草鞋,被蔣委員長親切的譽為“真正的農民代表”。解放前阿底村住紮著一支國民黨的“軍官隊”,一個團長的小孩為用柴禾,同一村民發生爭執,該團長得知後欲動槍打人,童懷政出面相勸後,該團長仍然不依不饒。無奈童懷正到西安省城把情況報告給了當時的西北最高長官胡宗南,結果笫二天就在報刊上對這件事進行了曝光批評。從此,軍官隊就再也不敢欺負村裡的老百姓了。1959年7月童懷政因病去逝。

解放後本村人士積極投入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鬥中去,本村童俊興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後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六十八軍二零三師二連班長,1951年10月在朝鮮金城壯烈犧牲。

西安古村:灃河之畔

【梁化鳳夫婦】

阿底村的西邊就是小豐村,東邊就是灃河,灃河在此地河道很寬,島嶼相間,水豐草茂,是一個天然的溼地牧場,俗稱“梁家灘”。梁家灘是梁總督的放馬灘,梁總督叫梁化鳳,小豐村人,今天上南豐村北頭的梁家橋就是梁化鳳修造。梁化鳳是清朝順治三年的武進士。四年,授山西高山衛守備。五年,從英親王阿濟格討叛將姜瓖,克陽和城,擒姜瓖大將郭二用。擢大同掌印都司。後鎮守南京,時鄭成功大軍圍攻南京,南京即將失守,天下震動。梁化鳳詐降大破鄭成功鐵甲軍,升江南總督。康熙十年梁化鳳病故,康熙為表其功,定封三等男爵,諡號:敏壯。康熙巡西安,派人拜祭梁化鳳,御題“與國同休”匾額。乾隆時期,掛相紫光閣,配享太廟。

西安古村:灃河之畔

【梁家灘國際社區效果圖】

自從韓國三星電子在灃河東岸建廠開始,梁家灘優越的自然環境和得天獨厚的濱水資源就成為為西安國際社區的首選,聽說梁家灘國際社區準備動工,灃河西岸的阿底村、上南豐,灃河東岸的被北張村、晨光村已經被列入拆遷計劃。(豐鎬遺子-張新武/整理與2012年7月15日,修改於2018年5月31日)

《睜眼看西安》是“豐鎬遺子”創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體。刨根百里秦川,問底周秦漢唐,睜開眼睛,拿出手機,告訴你一個不為人知的老長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