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長流中逐漸被人們遺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崑曲

在歷史長流中逐漸被人們遺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崑曲

崑曲(Kun Opera),又稱崑劇、崑腔、崑山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

崑曲是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崑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有 "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即時,無錫崑曲社對崑曲起到了繁榮推廣的作用。崑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它的基礎深厚,遺產豐富,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成果,在中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崑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在語言上,該劇種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蘇州白話為主,北昆以大都韻白和京白為主。

崑曲唱腔華麗婉轉、唸白儒雅、表演細膩、舞蹈飄逸,加上完美的舞臺置景,可以說在戲曲表演的各個方面都達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許多地方劇種,如晉劇、蒲劇、湘劇、川劇、贛劇、桂劇、越劇、閩劇等,都受到過崑劇藝術多方面哺育和滋養。崑曲中的許多劇本,如《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戲曲文學中的不朽之作。崑曲曲文秉承了唐詩、宋詞、元曲的文學傳統,曲牌則有許多與宋詞元曲相同。這為崑曲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礎,同時也造就了一大批崑曲作家和音樂家,這其中梁辰魚、湯顯祖、洪昇、孔尚任、李玉、李漁、葉崖等都是中國戲曲和文學史上的傑出代表。

在歷史長流中逐漸被人們遺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崑曲

來自民間的崑曲曾以優美清新的風格超越了其他簡單粗率的戲劇樣式而登上時代藝術的巔峰,遺憾的是,到了清代中葉,崑曲經過長時間的繁盛之後,日漸失去原有的活力,開始走向衰微。眾所周知,崑曲的繁榮是與眾多作家、學者的全力投入分不開的,待到湯顯祖、李玉、洪昇、孔尚任等引領過時代思潮的知識精英消逝在歷史的地平線以外,崑曲便無奈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沉寂之中。平庸的後繼者們難以達到前代大師的藝術水準,只知道按照日益僵化死板的規範進行創作,推出一部又一部面目雷同、毫無新意的作品。

在藝術上,細膩的崑曲也開始顯露出遠離大眾欣賞趣味的一面,過分雕琢的歌詞、過分悠長的演唱、過分緩慢的節奏讓普通觀眾越來越難以接受。

清政府頒佈的包括禁止官員擁有家庭戲班的禁令,使家庭崑曲劇團不復存在,文人和紳士階層與崑曲的密切聯繫遭到了致命的破壞,崑曲失去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社會基礎,只能在苦苦撐持中不斷衰落下去。

清代中葉以後,各種演唱地方戲曲逐漸興起,它們粗獷的格調、旺盛的生命力,豐富多變的形式,被人們稱之為"花部"。在它們的猛力衝擊下,崑曲逐漸退出了主流舞臺,也宣告了中國戲劇史上一個新時代的到來。這些新出現的戲曲樣式往往是以歌舞為主、情節簡單的民間小戲,或者是崑曲和其他傳統劇作的改編本。

在歷史長流中逐漸被人們遺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崑曲

與被人們稱之為"雅部"的崑曲相比,它們的語言顯得粗糙而雜亂,其中甚至存在著邏輯混亂、句法錯誤的弊病。這是因為這些戲的作者大多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民間藝術家,他們不懂詩歌格律,也沒有系統學習過傳統的經典作品,但他們卻有文人作家、學者所無法企及的一些長處,那就是他們對民間藝術和大眾語言相當熟悉,對普通觀眾的心態也比較瞭解,知道一齣戲怎樣才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他們創作的那些貼近生活、貼近觀眾的地方戲劇就這樣顛覆了崑曲優雅的美學傳統,顯示出樸質真淳、撼人心魄的藝術魅力。可以說,這些地方戲劇之所以能戰勝崑曲,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們擁有了當初崑曲征服觀眾時所具備的真誠和淳樸。換言之,崑曲之所以衰落,也正是由於它背叛了成功時的藝術信條,走到了自己的反面。

為了與地方戲劇競爭,崑曲戲班作了一定程度的改革。清代民間表演藝術家們不再在舞臺上演出完整的崑曲劇目,他們在崑曲原劇基礎上,挑出一些精彩的場次或段落作了天才性的再創造,在表演中充分發揮歌唱的技巧,增進戲劇動作的美感和難度,同時增添一些滑稽有趣的情節,用來沖淡典雅的唱詞給觀眾帶來的隔閡。這便誕生了"摺子戲"。在長期演出過程中,這些崑曲"摺子戲"在內容和形式兩方面都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充實進許多生動的細節,使劇作內容更加完美,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故而具有持久的藝術魅力,令人百看不厭。

此外,清代民間表演藝術家還特意編創了一些內容通俗的短劇和場面火爆的武戲,與傳統劇目選場同臺演出。這些新增劇目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清新明快,熱鬧有趣,深為當時的觀眾所喜聞樂見。就這樣,清代中葉以後的崑曲憑藉經典劇目的"摺子戲"和新編短劇繼續活躍在舞臺上,在與各種地方戲劇的競爭中重新激發出藝術的生機。

另一方面,在舞臺演出的競爭中,崑曲的藝術元素為各種地方戲劇所吸收,促成了地方戲劇的繁榮和京劇的誕生。新興的京劇繼承了崑曲的部分劇目和曲牌,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崑曲的行當和表演體制,同時克服了崑曲語言的侷限性,從而贏得觀眾的擁戴,成為繼崑曲之後主宰中國劇壇的重要戲劇樣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