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双桥花甲老人张包春为广播事业奉献26年,且一直坚持到现在

万载双桥花甲老人张包春为广播事业奉献26年,且一直坚持到现在

我叫张包春,是万载县双桥镇龙田村的一名普通党员,我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农村义务宣传员。26年来,我用坏了5部自行车、3部两轮摩托车,目前在用的三轮摩托车里程达到23万公里,家里还有10多个用坏了的喇叭和一堆音响功放。时常有人说我傻,花光了积蓄建广播站,既没有回报自己又受累,我却不这么认为,每当我开着流动广播车传递党的方针政策时,我觉得胸前的党徽更加熠熠生辉了。我不需要鲜花,不需要掌声,我要的是身边群众认可党,说党好!

“喇叭”解放了村民思想,更感染了我

上世纪80年代初,我曾在村里当过广播员,后来村里没钱把广播停了,我开始做点小生意,慢慢有了一些积蓄,盖起了村里第一栋混凝土楼房,买了全村第一个黑白电视。那时候,每天晚上都有十来号村民到我家来看电视,我看到了村民对外界新鲜事物的渴望。我时常在想,自家的日子好过了,能通过电视了解外界发生的事情,但村里还有不少人,没有电视,听不到广播,信息闭塞,思想落后。

当过广播员的我萌生了一个念头,不如办个广播站,让更多的村民接受外界新鲜事物。我自费购买四个高音喇叭,架在自家阁楼上,1992年3月11日“包春广播站”正式开播,此后,每天早上6时25分,雄壮的国歌声就准时在龙田村响起。节目也由最初的转播中央和省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发展农技知识、致富信息等多个节目,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泛,附近村民也变成铁杆听众。

万载双桥花甲老人张包春为广播事业奉献26年,且一直坚持到现在

后来,我思量着,喇叭只能满足一个村,那其他的村,尤其是偏远山区的群众怎么办?一定要把党的声音传遍十里八乡。于是,我开始“巡回流动广播”,开始没有车,我只能用扁担挑着设备,用双脚丈量山路。后来条件好了,就换了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广播范围覆盖也越来越大,最远的地方在90多公里外,听众扩大到龙田村附近5个村和邻乡赤兴乡的2个村共计1万多人口。

通过开办广播站,慢慢的我对党的认识从浅薄到深刻,从感性到理性,我深知,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发家致富。我在心里暗暗发誓,我要入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