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三省的人口流失有多嚴重?

丿魚丶尕灬羙

你好,凌霄讀大學是在東北的某個省會上的,對這方面的感觸還是挺大。

剛開學的時候,老師跟我們介紹我們這個行業的背景,相同的行業,在長春只有2000塊錢的工資,還不包吃住。可是,在在南方的城市,尤其是廣州,深圳等南方城市,我們的工資稅後能達到1萬塊錢,如此巨大的差距,怎能讓我們安安心心的留在東北?

凌霄從做過我們這屆的就業工作統計表,我們一個系總共有一百個人左右,80%的人以上都選擇了北上廣等大城市,留在東三省的只有十個人左右,而且這幾個人都是家裡給安排了工作,否則,他們也會去南方。這是一個非常可怕數據。從這方面就可以看到,東北三省的人才流失有多麼的嚴重。

首先,這幾年東北的經濟發展勢頭有所下降,在東北地區賺錢還是比較難,於是大家就萌發了去北上廣的念頭,因為北上廣不僅有可觀的收入,而且,對整個人的世界觀有很大的影響。其次,東北地區的相對封閉和比較安穩的生活,不太適合我們現代年輕人的觀念,他們迫切希望衝破封閉的牢籠,去適合自己的領域中發展。

最後希望東北能夠重新振興,響應國家的號召,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東北振興的行列中來,為東北的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凌霄

一、東北三省超低的出生率

東北三省作為中國的老工業基地,城鎮化水平較高,計劃生育執行較好,近些年的出生率一直較低。到了這一代,年輕人受到觀念和經濟因素的影響,即使鼓勵生育,也有很多人不願意多生。

由於持續多年的一孩化政策,中國普通小學在校生整體都在減少,但黑吉遼三省降幅均遠超全國水平。其中,黑龍江降幅最為嚴重,減少了超過七成,相當於全國降幅的近2倍。

二、年輕人越來越多的離去

比超低出生率更觸目驚心的,是年輕人口的外流。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東北三省人口每年淨流出180萬。東北三省的老年人口占比要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兒童和青壯年人口占比又都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多項統計數據和研究報告都顯示出過去幾年東北人口在持續外流。其中,東北流出的高學歷人口,在流入地長期居留意願上,也顯著地高於東北流入的高學歷人口。這一定程度上驗證了高素質、技能人才離開東北的現實。雖然人才向發達地區集聚的現象在我國是長時期存在的,但是東北地區流出流入的高學歷人口比例差距如此之大值得深思。

以上是愛農幫對於該問題的理解,如果大家對於該觀點有什麼看法和建議,可以在評論區裡留言。


愛農幫

東北三省作為中國的老工業基地,是重工業的領跑者,城鎮化水平相對較高,從計劃生育政策下來後,一直控制得非常好,所以出生率較低。

隨著年輕一代觀念的轉變,很多人都不願意生孩子,即使國家鼓勵生二胎,也沒有多少家庭執行。黑吉遼三省小學在校生大幅度減少,遠遠低於全國水平,有些降幅甚至達到了2倍。

不僅是小孩的出生率跟不上,由於中國進行了產業轉移,原本攤大餅式的重工業已經被社會所淘汰,本土並沒有供年輕一代施展拳腳的機會。於是很多人選擇外出打工創業,高學歷高素質的人才都投向了北上廣深的懷抱,據統計,東北三省人口每年淨流出180萬。當地的老年人口占比要高於全國水平,勞動力數量又低於平均水平,人口老齡化問題十分明顯。

有的人表示,除了旅遊之外,不會考慮在東北三省發展,也有的人說,東三省是工業基地,有良好的產業土壤,年輕人應該紮根本地,耐心等待未來的機會。對此,各位小夥伴,你們是選擇在老家發展,還是出來一線城市打拼賺錢呢?


找靚機二手機

東北的問題,是中國產業調整和轉移的問題。但最終我認為都可以合理解決。

東北大量人口流失,其實農業人口流失佔大部分。除去年輕人不願意種地這個因素。全球大的農產品價格下滑也是推手。小規模的農業種植,成本太高,根本無法抵消物料成本的上升和產成品的價格的下滑。這也是國內現在一直給予補貼的原因,一旦放開農業市場,那個時候才是真的狼來了。所以,農民也不能低頭種地,也必須擴大規模來應對市場變化。而大規模的標準化種養體系,不需要那麼多人。逐漸的一部分人被淘汰,轉如其它市場,其它地方。

重工業發展,是東三省在國內的立足之本。隨著產業轉移,而落後工藝的大工業產品必然會淘汰出市場。二是新型大工業化的集約化發展模式,在東北國企思想濃厚的背景下,根本就是攤大餅式的發展。根本沒有考慮現代工業的規模化,集約化,集群華,科技化的發展趨勢。說白了,還是老國企那一套,比如說長春一汽,現在別看是合資企業,但水潑不進的老國企的底子很難進入新鮮血液。

年輕人既無法務農,又進不了國企,只有背井離鄉。而老國企的退休人員拿的退休金其實並不低,同等收入情況下,在一些氣候適宜的其他地區,拿著退休金一樣可以生活的很好。這部分退休人員也加入了外遷的大流。

人員外流其實不是問題,因為人口基數太大。外流的農業人口可以通過土地流轉,把土地租出去,增加一些收入。而規模大的農業公司可以通過土地流轉擴大生產。多出的人員一部分人進入到城市,正好符合中國正在進行的大規模城市化發展。多贏局面,何樂不為呢!

順便說一下,本人短期住在長春。感覺這個城市太依賴長春一汽。苗頭不是太好,城市領導應該未雨綢繆,早做打算。


可樂加冰77845710

我生活在東三省之一的黑龍江省,個人覺得東北三省的人口流失可以說是非常嚴重,大體上可以分為幾個方面。

年輕人外出謀生,外地人除偶爾旅遊不在東三省發展

在我認識的同學或者是年輕的朋友,大多不在東三省上學或工作,都是去北京或者南方沿海大城市發展,在東三省發展機會不大,除了遼寧省的幾個沿海城市外,其他的東北城市知名度高的寥寥無幾,而我在關內的年輕朋友,也就只有冰雪展覽時來那麼一次哈爾濱旅遊,關於未來,東三省不在他們的考慮之中。

人口出生率低下

近些年東三省人口出生率相對於全國較低,而老年人日漸增多,人口老齡化日漸嚴重,在我生活的小城裡,上街見到的十有八九是老年人,不到過年是見不到幾個年輕人的,當然,我也是快過年才回來的。

經濟發展前景不好

東三省在過去是全國重工業基地,工業產量佔全國比重非常高,而近年來隨著輕工業發展,市場經濟的發展,東三省經濟已經落後,其經濟增長率連年走低。相對於我國東南,東三省服務業不夠發達,新興產業較少,難以符合年輕人的胃口。而在大多數南方人眼裡,東三省是苦寒之地,不是宜居之地,當然不會考慮來東三省發展,而經濟發展的吸引力,使東三省本就不多的勞動力奔往東南沿海城市。

以上是我在東北幾年對東三省人口流失的看法,如有不當,歡迎朋友們評論區交流與批評。


潁州小史官

人往高處走,經濟發展失衡是人口流動的根本原因

78歲的老程是河南省潢川縣的農民。小暑這天,兒子、兒媳去忙活大田,他和老伴拾掇菜園。籬笆邊,剛學會走路的重孫女用塑料鏟子挖著泥巴。

這個曾有20多口人的大家族,如今只剩5個人守著三處院落。“等俺老兩口不在了,兒子、媳婦就帶著小妮兒進城去。”老程說,村裡原本有近百戶人家,現在房子空了一多半。“都打工去了,種地掙得太少。”

這是當下我國城鄉間人口流動加速的一個縮影。2004年,國家統計局通過抽樣調查預估當年全國外出務工農民約為1億人,2014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外出務工農民已達1.68億人。隨著戶籍改革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曾往返於城鄉之間的“候鳥”們,選擇把巢和希望留在城裡。

除了農民進城,還有另一條遷徙線路在悄然改變各省際間人口分佈的格局——受教育程度較高人群跨省流動在提速。

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浙江省外來人口中初中及以下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下降了6.1%,高中學歷和大專及以上學歷分別比“五普”時提高了3.3%和2.7%。而同樣這10年間,黑龍江淨流出人口增加了2.6倍,達204.8萬人,其中本科以上的高學歷人群是很活躍的群體。

收入差距,成為吸引高學歷年輕人南下的重要原因。數據顯示, 2012年,黑龍江省社平工資(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2843元,廣東省已達5313元。

劉中博去年從哈爾濱師範大學碩士畢業後遠赴廣州一所中學任教。“近年來生源減少,東北地區教師行業已經飽和。即使不從教,與南方沿海地區相比,東北地區福利待遇低,創業創新的氛圍不及南方濃厚。”

“收入只是一方面,年輕人更看重南下能獲得公平發展的機會。”今年畢業的馮廣源在東北上了8年學,博士畢業後卻奔向成都一家公益機構。

“求職過程中,我發現一些事業單位的招聘在考試前就內定了。我的同學大部分都去了北京、上海、深圳、青島,其實有些工作收入挺低的,只是機會公平,讓人感覺未來是有奔頭的。”他說。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一些人為提高生活質量遷居,成為當前人口流動的另一特色。

近年來,南下過冬的東北老人群體在不斷擴大。“空氣好、景色好,打車、吃飯,到處是老鄉。”去年從黑龍江省一家事業單位退休的徐老先生第一次到三亞旅遊,就萌生了來此養老的念頭。三亞市異地養老老年人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在三亞養老的哈爾濱老人近20萬人。

“和平時期人口流動的主要動力是經濟因素,說白了就是‘人往高處走’——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勞動力流向就業機會更好收入水平更高的地區。” 黑龍江省社科院社會學所助理研究員羅丹丹根據多年跟蹤調查結果指出,東三省人口流出近年來呈現加速態勢,已成為淨人口流出地,主要流向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

一走難了之, 人口流失令經濟窪地面臨窘境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所研究員張展新指出,人口流動提速是經濟活力不斷增強的體現,對此應持積極態度。

“從‘普六’人口遷移的數據看,2010年我國流動人口比2000年增加了1億人。更多的人口從中西部地區往東部發達地區遷移、流動。這種趨勢反映了人口的流動和經濟的格局是協調一致的。人口遷移既促進了人口流入地區的經濟發展,滿足其勞動力需求,也提高了人口流出地區的收入水平。從經濟學角度看,人力資源的自由流動是市場配置資源的重要方面,能提高經濟發展效率;從社會發展角度看,把人從‘戶籍枷鎖’中解放出來,促進公民平等、社會相融,具有積極意義。”張展新說。

“不過,人口流動加速,對流出地、流入地也是巨大的挑戰。”張展新認為,流出地會喪失勞動力優勢,而流入地則面臨環境承載壓力。

作為齊齊哈爾“七大廠”之一,第一機床廠曾有輝煌的過往。“現在不管老少都走了。”老員工王春福(化名)說,眼下七大廠都深陷發展困境。“大學生不願來,有點本事的老員工也被南方的企業挖走了,走時都拖家帶口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退休人員越來越多,將來企業發展和養老保障都是難事兒。”

齊齊哈爾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全市淨遷出37779人,2013年這一數字為25381人,流出速度呈加快趨勢。

被年輕一代“拋棄”的農村也面臨同樣的難題。河南農民老程很想念兒子孫子們,可他不希望孩子們經常回村探親。“養殖場把村裡燻得待不住人,河水、井水都臭。有點能耐的人都進城打工、做買賣去了,現在的攤子誰來管呢?”

專家指出,未來十幾年,隨著城鎮化的進一步推動,農村空心化現象在中西部地區將更加明顯,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目標既缺少較高素質的村幹部,也缺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新型農民作保障。

走的人也不輕鬆,懷揣憧憬希望,也有許多難處和牽掛。

小陳在北京打工快10年了,在一家五星級大飯店做廚師,他的孩子快兩歲了。他最大的願望是快點攢夠錢,回安徽老家縣城開個小飯館。“物價貴、買不起房,這些都能克服,就差一件事兒——落不下戶口,孩子就算能上打工子弟小學,也很難上中學。”

馮亞飛是黑龍江省勃利縣人,五年前他帶著家人去山東日照經商。“開過燒烤店,擺過水果攤,如今已買房子落戶,可沒啥親戚朋友,逢年過節,孤單得想掉眼淚。”

“鄉愁是一種尋覓。尋覓什麼?經濟上的安全感,心理上的歸屬感。”羅丹丹認為,中國是傳統的農耕社會,重土難遷。歷史上幾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都是戰亂使然。即使在和平時期,對第一代“移民”而言,要面對經濟、心理上的多重壓力,擺脫孤獨感甚至不安全感,都需要較長時間。“在協調區域經濟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過城中,人口加速流動不可避免,鄉愁將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羅丹丹說。”

產業振興,優化環境,實現人與經濟的再平衡

“衡量一個地區人口生存條件的首要因素就是經濟承載力,用公式表示就是:人口經濟壓力指數=人口數量×全國人均國民收入/地區國民收入總額。如果這一指數大於1,說明經濟承載力不足。”羅丹丹說,2000年,黑龍江省人口經濟壓力指數為0.97,而到了2010年,這一指數達到了1.1。理論上,東三省人口淨流出是經濟發展降速的必然結果。

人口的外流是否會對經濟發展造成進一步的影響,從而導致“經濟下滑——人口外流——經濟進一步減速”的惡性循環呢?

“經濟壓力會造成人口外流,但並不是說人口流出就會形成衰落趨勢並且持續下去。”張展新認為,當一個地區環境承載力有限的時候,投資就會面臨邊際收益遞減。“下降到一定點位,企業不得不另找地方,相應的人員流動也會伴隨發生。人口流出到一定程度,人力資源的市場價值將重新得到體現。”

賈洪濤1993年從黑龍江省綏化老家到山東龍口打工,後來在兩地之間倒騰糧食和水果。1995年,他的物流生意已經輻射到海南海口等地。2008年他回鄉創業時,永興村是一個負債20多萬元、沒幾個壯勞力的“空殼村”,他帶領村民相繼成立了水稻、烤煙、瓜菜、農機等合作社。“村子富了,人都回來了。本村勞力不夠用,我們還外聘了1000多人。”

“富的地方有拉力,窮的地方有推力。”張展新認為,要實現人口流動向著有序和良性的方向發展,一定要改變經濟發展的環境、打造自身的優勢產業。黑龍江等省改變人口流出現狀,還是要依靠發展留人。“有產業就有稅收,有稅收就有教育、醫療、就業等一系列的保障和福利,自然會把高素質人口吸引進來。”

“在引導人口流動方面,政策有很大的作為空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美豔認為,目前大城市人口過分集中,會帶來環境汙染、交通擁堵等問題。要使人口布局更加合理均衡,必須依據生態、環境狀況合理規劃產業佈局和基礎設施建設,使各區域的經濟發展與人口承載步入良性循環。

“無論是城鄉之間,還是區域之間,在人口數量與經濟發展格局形成新的平衡之前,要通過政策安排,確保遷居者的民生福祉。”張展新認為,目前的財政轉移支付,還沒有做到錢跟著人走,應該處理好中央與地方、流出地與流入地政府、大中小城市之間的財政平衡關係。“這是實現人口流動過程中,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前提條件。”


娛樂嘻哈館

東北三省的人口流失非常嚴重,同西南一些相對貧困地區不同,東北流失的主要是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人,筆者一些同事的子女大學畢業後基本都是留在了外地,而筆者自己的孩子的同學很多都是去了北上廣深,這些人都是家裡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大學生,但最後擇業時不約而同選擇了經濟情況後,有活力,有發展前途關內和南方。



而在東北的農村,人口也在大量的減少,很多人口進城,造成一些土地荒廢,即便是農村也都是年齡大的人在居住和勞動,等有一天他們老了、幹不動了,農業生產也會出現大的問題,現在的年輕人不在農村,他們不愛種地,也不會種地,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



東北的人口流失絕對是個大的問題一定要引起國家的注意,一個富裕強大東北是國家振興發展的根本。


書影


無144130998

東北地區建國初是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那時的GDP佔到全國的70~80%。中國的第一輛汽車、第一駕飛機等眾多工業產品就是從東北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



那時的東北地區匯聚了全國各地的人才,聚集了全國各地的精英。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時陳賡大將為院長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網羅了全國各地的頂尖人才,教授和副教授人數比同期的清華大學還多,當時有許多能考上北大、清華的學生放棄去清北的機會,而投身哈軍工。


毛澤東主席在和平解放北京前,曾經想把首都放在哈爾濱。後經王稼祥的勸說和投票表決,最終把首都定在了北京。

東北陷落是從上世紀末開始的,也就是1998年到2002年這幾年,東北經濟由於體制和市場的重大變化,陷入了困境,國家在東北實行了激進的政策,讓許多資不抵債的中小企業破產和私有化。許多職工因為企業破產而下崗再就業,這裡面許多技術骨幹也遭遇同樣的命運。許多企業的高級技術人員甚至上街擺起了小攤,年輕些的遠走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去尋找機會。這使得東北人材大量流失,這就是東北之殤的開始。



加之東北資源的枯竭,中國調整了能源結構,對煤炭的需求減少。木材的採伐量也受到限制,國家對鋼材產量的限制,東北的資源型企業受到重創。


東北在經濟轉型中沒有把握好機會上馬一些高新技術企業,沒有跟進互聯網前進的步伐,使得民間資本不敢對東北投資,也就出現了尷尬的"投資不過山海關"這種局面。

現在的東北是中國老齡化最嚴重的地區,廣大的青年尤其是有知識有技術的人員近的走進關內,在京津唐地區發展,遠的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發展。有錢的老人在海南買房,過著"侯鳥"的生活。

東北地區唯一好轉的是氣候大幅好轉,天氣質量越來越好,可反過來想想,這裡面不知有多少企業倒下了換來的!

東北地區人口流失最多的是以前的老工業基地撫順、鞍山、雞西、鶴崗、齊齊哈爾等地。多輪的經濟刺激計劃出臺後,東北還是沒有走出衰退的漩渦,因此東北人員的流失還在持續。


行雲流水1437995

說的直觀一些,現在東北大都成了老年人的天下了。我所在的鎮號稱人口7000,可實際人口不足4000。這麼多人去哪了?當然是就醫、教育、經濟更好一些的地方。其實這也很好理解,一為生存,二為孩子。單位裡也是青黃不接,歲數大的一旦退休,連個接替的人都沒有。而這樣的情況,各縣區普遍存在。本地考出去的大學生,回來就業的都不足五分之一。我問過其他地區,也都盡皆如此。這說明東北已經成為人口淨流出地區。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主要就是經濟發展緩慢。流動,隨時都在進行。省內的去省城或外省,省城的則都去了外省。經濟發展不起來,這個趨勢難以改變,畢竟人往高處走是人的本性,也是發展的必然。

何況,誰也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得不到更好的教育,誰也不願意眼看著自己的家人遭受病痛的折磨而得不到更好的救治。但凡有一點辦法,大家就都會想要去條件相對更好一點的地方。因為那裡會有更多的機會,更好的教育和醫療,更完備的生活設施。不然,何以北京和上海等一線城市會人滿為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