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互助保障是否會復現千團大戰?

張棟偉/文

網絡互助保障是否會復現千團大戰?

先說個時事。

日前,根據國務院部署,多部委聯合開展互聯網金融整治工作。其中保監會發布:

“重點查處非持牌機構違規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互聯網企業未取得業務資質依託互聯網以互助等名義變相開展保險業務等問題”

這款條文,著實嚇壞了一眾興高采烈剛入行的互助平臺,認為是不是保監會要清洗網絡互助保障的節奏。

多慮了。

保監會作為中國商業保險業的監管方,從來就沒有認同過“互助=保險”。既然不是保險業務,那麼從歸口管理上,保監會也就沒有監管互助平臺的義務或權力。

但是,但是,但是,保監會要管理的是“變相開展保險業務”。

這代表在互助計劃的表述上、協議內容的文字上、產品模式的設計上,都要與現行的商業保險產品有顯著的差異性,而不能模仿,更不能故意誤導吃瓜群眾。

前些日子“水滴互助”發起了包括《會員公約》和其他互助計劃協議的內容更改,就是在保監會強力部門的約談之後“建議修訂”。

所以,只要心裡如抗癌公社張馬丁一樣有一顆公益的心,就大可放心繼續前行

-------------------分割線-------------------

那麼,以現在差不多每天1、2家新的互助計劃上線,總量已經超過150家的狀態,接下來會不會出現如同曾經團購市場的“千團大戰”?

會,也不會。

這要從兩個緯度說起。

與傳統保險相比,網絡互助計劃價格便宜,消費者容易接受,而且互聯網特有的“共享互助”理念深入網民心中,特別還有對傳統保險的反感和不信任,這些都讓網絡互助計劃具備較強的吸引力。

與傳統保險基於精算,事前收費不同,互助保障是基於統計,事後追繳,理論上產品開發完畢之後運行成本為零,所以行業進入的資金門檻很低;同地域、同職業、同愛好等不同標籤,又很容易可以喚起用戶之間的社群傾向,初期拉新門檻也很低;不管保監會如何闢謠和劃清界限,社會資本和社會公眾依然是把互助保障看作是互聯網保險的可能方向之一,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間,

項目啟動的動力很高。

2個低門檻+1個高動力,我們將會看到未來每個地級市都會有“區域互助”,每個一定職業群體裡都會有“職業互助”,每個特定的圈子裡也會相應出現諸如“校友互助”之類的特定互助平臺。

和團購其實不太像,更像是2015年的眾籌,遍地開花,千家平臺不是夢。

所以,千團是會有的。大戰會不會有?

不會。

團購平臺之間的燒錢戰,是對高頻消費用戶的爭奪戰,每個用戶身上的“賬戶、消費額”都會產生配比的利潤。用戶對相似平臺會按照消費體驗擇優選擇,形成排他性使用習慣,對平臺來說就是“你死我活”。

互助平臺的用戶,則是完全的超級低頻用戶。用戶與平臺之間的維繫,也就是坐等自己得癌症和坐等他人得癌症,這還真不是什麼值得期盼的事情。由於這種事情遲早是不期而遇,用戶為了最大的獲賠安全性,就會選擇同時加入多個互助平臺(就和買多份保險是一個意思),以備東方不亮西方亮,總有一家能靠譜。

這種情況下,良幣不可能獲得用戶獨佔性,所以也就沒有動力去挖角其他平臺的用戶。

所以,如果有些人創業做互助平臺是等著被收購,這條心就可以死了。因為死去的平臺,會自然釋放出用戶,這些用戶會自然流入前三名的平臺。

------------------------分割線--------------------

既然互助平臺會百花齊放,但又不會被併購整合,那創辦個互助平臺的未來出路是什麼呢?

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