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红豆生南国》不值100万元,还不如《长恨歌》

王安忆《红豆生南国》不值100万元,还不如《长恨歌》

作家王安忆最近在文学圈火了一把——其大作《红豆生南国》一举摘得目前国内奖金最高的文学奖,京东文学奖(奖金100万元)——是国内最重要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奖金的2倍,多少作家为之犯了“红眼病”“又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奖,王安忆倒是不缺什么奖,她缺的是才华!”一个二流作家如此调侃说。

王安忆《红豆生南国》不值100万元,还不如《长恨歌》

我倒不这样看,在群里我和王安忆的几个粉丝甚至有了争吵。其实,我并不十分看好王安忆,这部《红豆生南国》尽管在她的写作目录里还算可以,我还是认为她不值100万元,也没有像她在《长恨歌》、《匿名》里付出了那么多辛苦——京东文学奖此次向她致敬,或许只是出于一种朴素的感情,当代女作家里,她算是勤奋的常青树,不能被忘记。

王安忆成名多年,著作等身,《长恨歌》早年得过茅盾文学奖,但老实说,我认为王安忆并不是一个习惯安份的作家,她的写作世界有着大多的变数,甚至生活中的某一个精神细节,就能给她带来一次写作的重生。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这使得她的作品良莠不齐。

梳理作家小说,从《小鲍庄》、《长恨歌》,到《遍地枭雄》、《启蒙时代》,再到《红豆生南国》,她一次次为读者制造着新奇,我一个感觉,她的作品大多做作、拖沓,《长恨歌》里上海弄堂纯粹的美在王安忆的笔下显得无味又幽长,难于看出作家灵魂的影子。《桃之夭夭》每一章都以一句描写花的古诗为题,虽然见作家的匠心,但在这里却不免显得做作,因为古诗主题与小说发展脉络并不吻合,加之文字上细碎烦琐,让人不忍卒读。

王安忆《红豆生南国》不值100万元,还不如《长恨歌》

以作家的长篇《遍地枭雄》为例,小说讲述的不再是以往作家爱叨唠的人生常态的小市民生活,而以主人公韩燕来圣诞夜遭遇劫车为故事卖点,虚构了一出鬼使神差的故事——这样一个江湖故事,显然是不甘于清贫的作家经过了为市场,为读者的一番精心设计,我以为,作家的构思初衷值得质疑。

笔者有意搜罗一些对王安忆的评论,发现作为“海派文学的传人”,并没有多少反对她的声音。但老实说,我并不喜欢多年来她一直这样摇摆不定的写作,因为在我看来,王安忆的长处不在于此,而应该着眼于自身的上海经历、生活和思想不断地开掘,那才是她的富矿。

王安忆《红豆生南国》不值100万元,还不如《长恨歌》

作家目前所有的创作里,除了早期她的一些清纯的中短篇小说外,我最喜欢的《启蒙时代》。对王安忆一代作家而言,“文革”是她们经历过的生活,也是影响其精神成长的重要历史,我以为,“文革”文学在这一代作家身上应该有良好的发展,但在市场文学的大潮里似乎没有产生多少成果,王安忆拿出《启蒙时代》,我想这算是作家正视、反思自己的历史、民族的历史之后所作出的某种深层回应,作为读者,她为我们这些和那个时代多少有些隔膜的人打开了一扇文学的“思想的窗”。

王安忆《红豆生南国》不值100万元,还不如《长恨歌》

  王安忆曾经孤寂过,是的,那是任何一个作家要走出来的必经之路。孤寂过后,属于她的文学好时代终于来临。现在的王安忆,写作之外,还要教授复旦大学创意写作课(这种移民来的技术性文学课程我一直以为是对文学的伤害),而且活动多,诱惑多,王安忆似乎喜欢被别人关注,时尚、喧嚣而光荣的文学世界让她迷醉,但随之而来的光怪陆离的世界破坏了她的写作。忙碌和左顾右盼对写作是一种伤害。王安忆对以往的写作,对真正的文学的趣味、立场和美学追求似乎开始充满怀疑,这在《遍地枭雄》等作品中暴露无疑------王安忆应该有自己的坚守,我想大上海才是她一成不变的写作的惟一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