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不僅有紫砂文化,還有燦爛的均陶文化|記一位均陶大師

題記:他,以拇指為筆,以色泥為墨,用指尖微妙的力度賦予作品生命的氣息,用創新作品來詮釋對藝術語言的理解,立志用一輩子的時間從事均陶堆花的拇指藝術。

宜興不僅有紫砂文化,還有燦爛的均陶文化|記一位均陶大師

— 李守才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1954年出生於上海;1958年隨家人搬遷至宜興定居;1971年進入宜興均陶廠,師從張浩元;1982年進入陶校(現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學習;1984年完成無錫錫惠公園“九龍壁”項目製作;先後赴香港、臺灣、韓國、美國進行文化藝術交流,致力推動宜興均陶的傳播。

回首青春·深情歲月系列(四)

李守才——堆塑時光的拇指藝術

文/盛素隱

初春的清晨,風裡瀰漫雨滴浸潤泥土的芬芳,夾雜著淡淡的花草清新氣息。車輛駛入宜興均陶工藝廠的大門,地上堆放著碩大的均陶缸,陽光下釋放著奪人眼球的光芒。一踏入李守才工作室,門口坐著一位憨態可掬的匠人,不修邊幅的臉龐夾雜著汗水與泥漿,與想象中藝術家的樣子有些出入,散發著鄰家的老伯般的親切感。

出生於上海的李守才對宜興有著特殊的情感,5歲時就隨父母遷居韻秀的江南小城,比起上海,宜興更有家的味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隨著漸逝的歲月,陽羨山水的靈氣早已滲透進這個孩子的骨子裡。

1970年,李守才從學校畢業。由於前幾屆學生下放農村,大部分企業缺乏技術人才,政府下達緊急通知,將70屆學生分配至各大企業工作。受政策影響,李守才被分配至當時的紅星廠(現宜興均陶工藝有限公司)工作。

宜興不僅有紫砂文化,還有燦爛的均陶文化|記一位均陶大師

李守才工作室堆花作品

1971年12月,李守才進廠工作。19歲的他當時身高僅有1米58,83斤的體重讓他看上去格外瘦弱,常被人誤認為職工子女。分配的工種是製作重達近180斤的洋壇,工作地點被安置在廠區外。室外的工作環境相當艱苦,風吹日曬絲毫沒有讓這瘦小的身軀打退堂鼓,做胚、晾曬、澆釉,忙得汗流浹背。經過的職工看到李守才搬運洋壇的場景,骨瘦如柴的身板與碩大沉重的洋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紛紛感嘆:“這孩子真讓人心疼,家長怎麼捨得的呢?”一位廠辦工作人員實在看不下去,主動在辦公會議上反映李守才的情況。廠領導商議後,決定將李守才分配到出口陶車間的貼花組,跟隨張浩元老藝人習藝。“憨厚、正直、踏實、話不多”是李守才對師父的印象,而今不修邊幅的簡樸工作生活方式,也是學徒時期受師父影響。

日復一日,李守才默默無聞地工作著,當時出口陶車間主任顧順元很欣賞他勤奮刻苦的那股子勁兒,覺得這小身板很有潛力,主動提出送他去陶瓷公司學習。1982年,李守才入陶校進修造型設計裝飾。學業完成後便開始設計各式新品,不少創新作品在陶瓷公司內部評比中獲獎。

宜興不僅有紫砂文化,還有燦爛的均陶文化|記一位均陶大師

無錫錫惠公園“九龍壁”

1984年廠裡接到一個大項目,寬27米、高4米的浮雕“九龍壁”製作。起初計劃中,李守才被安排做副手。由於廠方無法滿足均研所選派人員提出的各式條件,使得項目一度處於停滯狀態。焦急的廠方與企業領導協商後,詢問李守才是否願意把項目承擔下來?“我可以的。”李守才二話沒說就答應了。堆花出身的李守才全身心紮在項目裡,琢磨浮雕藝術,整整7個月時間完成了一座彩陶燒製成的浮雕式巨壁。項目落成對均陶廠產生了極好的影響,當項目臨近落款時,廠領導提出加蓋“均陶工藝廠李守才制”的印章。李守才揮揮手拒絕了,他堅持榮譽是屬於集體的只署廠名。該作現位於無錫錫惠公園,一度被媒體稱為“四大九龍壁之一”,遠遠看去,九條彩龍在陽光下隨著高低起伏的瀰漫煙雲,冉冉而騰,讓人震撼。

同年,伯樂顧順元建議李守才成立堆花特藝工作室,以李守才為代表的一批匠人立志將均陶堆花從日用陶器轉向藝術品範疇。憑著自己“德藝雙馨”的口碑,李守才成為了公認的均陶堆花領軍人物。

1986年,宜興陶瓷公司選派三名代表性人員前往香港的中藝公司陶瓷藝術展做現場技藝表演,弘揚宜興紫砂製作、陶刻、堆花文化,當時均陶工藝廠被分配到8件作品名額。公平起見,廠方組織了一次創新評選,用作品實力良性競爭,由江蘇省進出口公司派遣專家現場評選,以現場票數排名決定參展作品。等待的夜晚總是讓人難以入眠,李守才心裡有些忐忑,不知能否通過這次嚴峻的考驗。第二天大夥都滿心期待地等著結果公佈,李守才也在其中,當聽到自己有5件作品入選時,高興得一時間說不出話來。徐漢棠、譚泉海、李守才三個代表前往香港展覽現場表演。8分鐘的堆花電視直播後,接踵而來的是香港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李守才的知名度一下子提高了。

宜興不僅有紫砂文化,還有燦爛的均陶文化|記一位均陶大師

宜興不僅有紫砂文化,還有燦爛的均陶文化|記一位均陶大師

李守才工作室堆花作品

1987年,李守才被政府安排加入民主黨派,“政協委員”、“ 人大代表”等光環接連不斷,大量的採訪報道讓他有些疲憊。過多的榮譽總會讓人有些迷茫,除了自身技藝的昇華,李守才開始考慮均陶的發展與傳承,培養均陶新生代力量的使命感在心中揮之不去。

傳承之路,道阻且長。首批徒弟中個別已轉行,但這並不能撼動李守才傳承均陶的信念。為了培養均陶接班人,李守才甚至讓女兒辭去銀行的高薪工作,轉業均陶。功夫不負苦心人,在政府及行業內前輩的共同努力下,現今宜興均陶行業隊伍已從原先的幾十人擴壯大至三百多人。欣慰的是,其中26名被選拔列入正式藝徒,不少李守才的學生成為了支撐均陶發展的中間力量。

隨著均陶藝術的傳播,初出校園的青年投身均陶領域,拜入李守才門下成為不少學生的心願。但李守才對入門徒弟的選拔有著自己的堅持,“三問”是他刪選學生的基礎面試題。

宜興不僅有紫砂文化,還有燦爛的均陶文化|記一位均陶大師

左起:李守才、喻湘蓮、荷蘭貝啞特麗克絲女王、吳為山、李楊、李允石在蘇州切磋陶藝

第一問:“你有沒有時間觀念?”

守時是一個人誠信的基本體現,這一點上李守才對晚輩的要求相當高,哪怕資歷再老的徒弟,上班途中堵車晚到也會提前跟他報備。

第二問:“你想不想吃這碗飯?”

在他看來,發自內心的熱愛才是堅持的原動力,他打趣說“幾歲的小孩喜歡玩電腦,不用人教自學就能上手,進步也快。工作也是一樣,徒弟要是沒興趣,師父天天盯著唸叨也坐不住。”

第三問:“能堅持嗎?”

由於均陶作品體積較大,一般情況下,製作一件作品就需要耗費一個多月的心血,一旦燒製失敗重新制做,又要接近一個月的時間。李守才感嘆:“以前不少學生入門沒多久就放棄了,他們覺得均陶製作時間長,賺錢也沒有紫砂掙的多。不少天資不錯的孩子都放棄了,挺可惜的。”言語之中,有些失落。

提及“均陶的傳承”,李守才有兩點看法:一、“從藝者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二、“走個性創新道路,反對抄襲。”對於現在仍舊從事均陶藝術的徒弟們及自身,李守才說有“誠信做人,誠信作品”八個字足矣。

宜興不僅有紫砂文化,還有燦爛的均陶文化|記一位均陶大師

騰飛 李守才制

如今,年逾花甲的李守才用自己獨有的方式仍舊堅守著均陶藝術的傳承,令人驚歎的並不是他那神奇的大拇指,而是內心堅定不移的信念,一輩子堅持一門手藝的信念。

宜興不僅有紫砂文化,還有燦爛的均陶文化|記一位均陶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