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朝代中的八王之亂

自東漢末年各路梟雄並起,中國經歷了動盪不安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歷時三百多年之久。雖然這三百多年比之中華歷史十分之一還不到,但所上演的五花八門劇目卻足以抵過數千年歲月呈現的景緻,尤以兩晉時期的內亂最叫人匪夷所思。

兩晉是一個充滿外戚、宦官、後宮亂政的時代,是一個內亂頻出、陰謀四起的時代,例如西晉八王之亂,其前因後果能最恰當地將這個混亂時代的弊端展現給世人。

黑暗朝代中的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所指的八王,是晉室的八個宗親:包括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囧、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長沙王司馬乂、東海王司馬越。八王作亂的原因,其實就是普通的王室為了爭權奪利而引發,不過這其中牽涉的不僅僅是宗親,還有後宮與外戚之爭。

從源頭追溯“八王之亂”的因由,就必須要說到皇后賈南風和外戚楊駿二人。

黑暗朝代中的八王之亂

晉武帝重病之時下詔,依託汝南王司馬亮及皇后楊芷的父親楊駿共同輔政即位的晉惠帝。但是楊駿卻排擠司馬亮,單獨輔佐接近於白痴的晉惠帝,一統大權。惠帝的皇后賈南風是個野心極重的女人,想要控制自己的愚蠢丈夫,藉此把持朝政,於是楊駿就成了賈南風最大的敵人。

楊駿輔政時期,凡有詔令,晉惠帝必然交給楊駿過目,再下發執行。為了防止賈南風礙自己權,楊駿任命了自己的親信掌管禁軍,此舉引起皇親國戚及某些大臣的不滿。賈南風立刻藉此機會說動了汝南王司馬亮和楚王司馬瑋,請二人帶兵入京,討伐楊駿。楊駿素來畏懼楚王司馬瑋,一時間未敢動手,賈南風卻藉此製造楊駿謀反的輿論。楊駿見狀不妙,本想逃跑,沒想到被司馬瑋所殺。

黑暗朝代中的八王之亂

楊駿被殺後,朝政大權由司馬亮與衛瓘共同執掌,很顯然,賈南風並未達成自己的政治目的,於是竟然串通司馬瑋殺了司馬亮及衛瓘。司馬瑋以為除掉了對手,就能和賈南風聯手控制朝政,卻不知道“卸磨殺驢”的道理,賈南風很快便將矛頭指向了司馬瑋,令人擬定一份司馬瑋手筆的假詔書給司馬瑋的下屬將領,使得將領們紛紛放下武器歸順皇室。司馬瑋沒了軍事實力可依仗,只得乖乖就擒。

賈南風執政後,於晉惠帝元康九年(299年)廢了太子遹,第二年將其賜死,由於皇室缺少了正統繼承人,八王其他諸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不斷進行內戰。先是統領禁軍的趙王司馬倫聯合齊王司馬囧起兵殺了賈南風。永寧元年(301年),趙王倫廢惠帝自立,帝位沒有坐穩,洛陽城中的禁軍將領王輿就造反,將惠帝又推上臺,並且殺了司馬倫。隔年,河間王司馬顒又從關中起兵討司馬囧,但被洛陽城中的長沙王司馬乂搶先一步殺了司馬囧,奪得政權。

太安二年(303年),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再次合兵討長沙王司馬乂,屢次被司馬乂所敗。次年正月,二王聯合東海王司馬越與部分禁軍,終於除掉了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擔任丞相,左右朝政,此舉招來了司馬越的不滿,司馬越便從洛陽將晉惠帝挾持而走,攻往北方鄴城。司馬穎見狀不妙,立刻出兵擊敗了司馬越。與此同時,河間王司馬顒派張方率軍佔領洛陽,與幷州刺史司馬騰(司馬越弟)和幽州刺史王浚聯兵攻破鄴城,打算搶回晉惠帝。司馬穎只好帶著晉惠帝去長安躲避。東海王司馬越不甘失敗,東山再起,不但擊敗了河間王司馬顒,還殺了司馬穎,將晉惠帝又迎回洛陽。朝政大權終於還是落在了司馬越的手中,八王之亂也算是告終了。

“八王之亂”整整持續了16年,戰爭令天下打亂,流民四起,經濟崩潰,晉室力量衰微,此役給了“五胡亂華”最佳的機會。

統觀八王征戰的全過程,就像同宗血脈互相殺害的一場殘酷遊戲,令人膽戰心寒。而內亂之所以發生,則有兩點原因:第一個原因便是晉室未能出現一個真正具有魄力、才能、賢明且長命的君主。看中國各朝各代,凡符合這四個條件的君王,大多都創造出了太平盛世,平定內外不安定因素,而晉朝卻不具備這個優勢,所以帝王不賢能,也無法任用賢能,只會被小人左右。第二個原因是中央集權制度不完善所致。晉朝的皇權、相權、地方長官權、外戚權等各種權力並不明晰,所以給了各方勢力任意干涉朝政的便利條件,晉朝的皇帝因而總是容易被人控制。

古人犯錯,今人以之為鑑,可以明自身得失。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在考慮如何收歸中央集權時,未嘗不是借鑑了歷史上諸多因為權力分配不均、帝王品行不端而發生的事件。而“八王之亂”作為一個歷史教訓,至今為人們所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