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口盞上的這條“注水線”居然有這麼神奇的功能

對於建盞的分類,最直接的就是器形了,對於束口盞,大多數的盞友都不陌生。束口盞的盞口大都有一條“注水線”,它的出現,不僅不是偶然,還是一種精心的設計。那麼,束口盞上的注水線有什麼功能呢?

束口盞上的這條“注水線”居然有這麼神奇的功能

1990年,在建陽水吉鎮池中村大路後門山和源頭坑窯址出土的建窯束口盞,口徑一般在12.4-16.4cm之間,足徑在4-7.6cm之間。屬於大型建盞。

而在蘆花坪窯址出土的束口建盞中,有一種帶有“指溝”的建盞。從剖立面來看,其口沿至盞底的曲線曲折,在盞沿下15-20mm處有從外向內的收縮槽溝,內壁相應的形成一道凸圈。邊唇與上盞腹壁交接處稍有內凹,有一圈明顯的束匝狀的束口,是建盞束口造型的特徵。

這也是建盞束口型設計的精妙之處,在日本存世的真品建盞中,亦有許多此束口。

目前,諸多研究文獻或學者對之或有語焉不詳,或誤解誤讀。將之說成簡單的“指溝”,或是“注水線”,甚至是工匠的“大意失誤”。顯然是低估了先人的智慧。

束口盞上的這條“注水線”居然有這麼神奇的功能

什麼是束口盞

束口盞上的這條“注水線”居然有這麼神奇的功能

束口盞,因口沿以下有約1cm向內收束的凹槽,故名。包括2種形制,深腹和淺腹。深腹造型峻拔,淺腹則更顯敦厚,參考尺寸:

深腹

口徑12.4±1.5 高7±0.5

淺腹

口徑10.5±0.5 高5±0.5

束口盞上的這條“注水線”居然有這麼神奇的功能

建窯最為經典也是窯口燒製最多的就是束口盞。“盞因茶而生”就是指束口盞完全是為了鬥茶才誕生出來。兩宋300餘年,束口盞橫掃一切,獨步茶界,無與匹敵。

也根據鬥茶需要,或高或矮,或大或小,還存在一些變化,宋徽宗的《大觀茶論》就提到:“然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大小,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試舉幾例:

束口盞上的這條“注水線”居然有這麼神奇的功能

束口盞的造型設計,有三大亮點:

第一

束口線的設計,能夠在注水和擊拂時約束茶湯外溢。鬥茶時茶湯距束口線會有一個統一的要求,對茶湯起到標尺作用,以利於驗看勝負。

第二

盞上部較陡,腹部為弧形,向內逐漸縮小成平底,點茶過程中,茶湯表面有充足空間與空氣接觸,利於點出上品末茶。口沿仰折,品茶時,茶沫經束口處溢出,自帶動力滑入口中,在觸覺上形成衝擊感。

第三

胎自上而下逐漸加厚(腰部會略薄),使用過程中不易傾倒。厚胎利於保溫,同時捧盞時手感上浮下沉,可以說,束口盞從一而終,都在照顧茶人的身體感受。

還有一點驚人之處,束口盞的寬高比完美的符合了黃金比例

束口盞上的這條“注水線”居然有這麼神奇的功能

古希臘美學家柏拉圖將其稱為黃金分割。即把一條線分為兩部分,長與短之比為1:0.618。以嚴格的比例性、藝術性、和諧性,成為世代相傳的審美經典規律,至今不衰。達·芬奇的傳世名畫《蒙娜麗莎》即符合這一比例。

束口盞口徑12.4cm:高7.6cm=1:0.613,無限趨近這一比例。建窯窯工根據鬥茶需求、藝術審美,在不斷使用和改進中調整定型,而這最終暗合了人類文明史上最傳奇的黃金比例。

注水線對於建盞的作用

1.從製作工藝上來說

考古與科學研究證明,燒製建盞的龍窯溫度普遍較高,燒製建盞時溫度通常在1300度以上,如果燒製的瓷器器型胎底厚,口沿較薄,那麼該瓷器的口沿就容易在高溫中變形失圓,極有可能與盛放瓷器的匣缽燒結在一塊了,造成殘品率和整個燒製成本的提高。

▼水吉建窯遺址粘連的匣缽墊餅和建盞殘片

束口盞上的這條“注水線”居然有這麼神奇的功能

通常的做法是拉坯時在大型建盞的口沿處加一圈稍後的箍以達到增加口沿強度,降低口沿燒製時變形的可能性。此種技術處理方式至遲在唐代就有“唇口壁底”的碗盞器型與之對應,入宋後,這樣的處理技法仍有延續,只不過足底略有變化。

▼建窯烏金釉銀毫束口盞

束口盞上的這條“注水線”居然有這麼神奇的功能

像這樣的處理方法在唐代時期就有。

用手指拉出凹槽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還提升了產品質量,使成品率得到提高。

如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多雲:

裝時手拿微重,

後日燒出即成坳口,

不復周正。

不過此類盞的沿口外壁的突出部分,拉坯後需要修坯,修整整齊後方可進行上釉、燒製。

而這樣有束口線的建盞,口沿在拉坯這道工序時,就可以將這道外凹內凸的溝用手指拉出,減少修坯這個環節,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

▼建窯烏金釉束口盞

束口盞上的這條“注水線”居然有這麼神奇的功能

最為關鍵的是這樣的“指溝”對建盞坯而言,由於該束口溝形狀為曲面的環形,使得近口沿處的拉坯體結構有了預應力,因此在燒製的高溫下,不易產生口沿的變形,提高了成品率

可見束口的解決辦法為建盞帶來的生產上的不少幫助

▼建窯柿紅釉束口盞

束口盞上的這條“注水線”居然有這麼神奇的功能

2.從點茶和喝茶上來說

蔡襄在自己所著的《茶錄》中記載了點茶的步驟:

鈔茶一錢匕,

先注湯調令極勻,

又添注入,

環回擊拂,

湯上盞可四分則止。

湯顯然不是注滿至接近口沿的位置,如果是湯水注至有些研究者所謂的“注水線”,則“環回擊拂”就不可能順利進行,因為盞內湯麵過高,攪拌旋徹之時,湯水必然會在盞心形成漩渦,在盞的中心部位產生一個盞心底,越往口沿液麵越高的倒錐體的空腔。

在離心力的作用下,靠近盞沿的液麵會升高,甚至會溢出口沿而飛旋濺出,故蔡襄認為“湯上盞可四分則止。”

束口盞上的這條“注水線”居然有這麼神奇的功能

這裡描寫的操作方式顯然不能將茶湯注滿到口沿的位置,要是茶湯注入過多,那麼在環回擊拂,攪拌茶湯的時候必然會將茶湯濺出盞外。

而束口處的凹槽在茶湯旋轉流動的高點改變了茶湯的流向,有效防止了茶湯外濺,並且降低迴流的速度

束口盞上的這條“注水線”居然有這麼神奇的功能

建盞的釉面極為光滑,由於是結晶釉的緣故,其表面斥水極強,這就容易導致在點茶或鬥茶時,注入湯水時,湯水

很容易沿著沿著盞的光滑內壁而衝出茶盞

而有了束口線,即使偶爾失控時快速的衝點,也不必擔心高溫的湯水衝出建盞的口沿,因為沿著盞內壁由盞底向上的水在束口處被改變了流向,同時也降低了流速而回落在盞中。

▼藍毫束口盞

束口盞上的這條“注水線”居然有這麼神奇的功能

因此,就可以說明建盞的這條“束口線”也有止溢的功能。

綜合以上幾點,建盞的束口是一種技術含量極高的器型設計,從成本控制角度上,它減少了口沿修胚的工序,提高了生產效率;由於特殊的曲線結構,降低了口沿在高溫燒製時變形的可能,增加了成品率

▼黑釉油滴束口盞

束口盞上的這條“注水線”居然有這麼神奇的功能

同時,在實用功能上,既防止用執壺在衝點茶湯時盞內開水的飛濺,又保證用茶筅擊拂環回攪動時,湯水不致因為旋轉速度快而溢出,很顯然,這是一種針對當時點茶方式和鬥茶風俗量身定做的設計,由此可見,建窯工匠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