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之死,龐統之死,夷陵之戰,哪個才是劉備成敗的轉折點?

風一樣的小菇涼


實際上無論是關羽之死,還是龐統之死,或者是夷陵之戰其實都不是劉備失敗的轉折點,而劉備失敗的真正轉折點是法正的去世。

為什麼關羽之死不是劉備失敗的轉折點?

很多人認為關羽的死引發了後面劉備為關羽報仇討伐孫權,結果劉備在和孫權的夷陵之戰慘敗,導致劉備的一手建立的蜀漢政權受到了重創,其實劉備討伐孫權是主要原因是孫權堵住了劉備北伐擴張勢力的有利位置,劉備為了奪回北伐擴張的有利位置,向孫權發動了進攻,為關羽報仇只是一個順理成章的藉口,也是為了防止曹魏從背後偷襲。


要是劉備想報仇,早就在關羽死之後就開始報仇了,而不是等到,自己稱帝之後。所以關羽之死並非劉備失敗的轉折點。

為什麼龐統之死不是劉備成敗的轉折點?

龐統的死只是一場意外罷了,有種說法叫做神學說,就是說龐統得是上天安排的,龐統死的地方叫做落鳳坡,和龐統的鳳雛稱號相對應,也就是說上天要讓龐統死在落鳳坡,而龐統自知此地是上天的安排便前去領死,要不然作為一個軍師,應該是出謀劃策,那有前去探路的。


龐統的死,雖然領劉備傷心,但是對於整個局勢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影響,最後劉備依舊取得了漢中的勝利,建立了蜀漢政權。

為什麼夷陵之戰不是劉備得成敗得轉折點?

對於夷陵之戰其實質疑是最多的,之前我也是認為,夷陵之戰是劉備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為什麼呢?夷陵一戰,劉備帶走了幾乎一大半的精銳部隊,可以說是蜀漢的全部精銳,結果全部折在了夷陵,導致蜀漢一蹶不振。劉備也不久病逝。


其實,夷陵之戰雖然失敗了,但是卻給了蜀漢的發展的機會,統一了南方,並且從農業,商業上發展了南方,給了後來諸葛亮北伐曹魏,有了很大的支持,這是劉備在位時沒有的。

所以夷陵之戰不是劉備成敗的轉折點。

真正的轉折點是法正的去世,為什麼呢?

法正和劉備的關係,就好比曹操和郭嘉得關係,說什麼都能聽的進去。

法正在的時候,主管軍事,而諸葛亮被安排到了後方,看的出法正在劉備心中的地位,高於諸葛亮。


就像諸葛亮所說:“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

如果法正不去世,也就沒有後面的夷陵之戰,法正會勸劉備統一南方,大力發展南方,隨後尋找時機北伐曹魏。

即便勸不住,也能在夷陵之戰中取得一定的勝利,逼迫孫權和談,讓出荊州部分,五五分,有了荊州為跳板,北伐之路便能成功。

結果法正早逝,讓劉備由盛轉衰。


歷史黔


漢中之戰初期,身在鄴城的曹操,為了減輕夏侯淵的壓力,寫信給襄樊的曹仁,向荊州地區的關羽進行佯攻!同期,劉備以相同理由,傳令要求關羽挑逗襄樊,迫使曹操放棄漢中。魯肅死後,東吳也開始擔心悍將關羽已無顧忌,會犯神經進攻江夏!一時間,荊州風雲突變,而關羽成為關鍵!



由於漢中與合肥戰事長期糾纏,吸引了大量吳魏蜀的主力。荊州長期相安無事,三方投入兵力都不多!就局部而言,關羽在荊州軍力,還佔據相對優勢!關羽荊州兵力在四、五萬之間,曹仁駐守襄樊僅一萬左右(後於禁帶三萬多,徐晃帶兩萬不到),呂蒙陸遜的部隊兩萬不到。此番關羽的求戰方向,決定三國曆史走向!是路攻襄樊,還是水取夏口,成為當時江湖最大的懸念!

為了摸清關羽口風,孫權派諸葛瑾前往公安提親!曹操不愧是梟雄,不顧漢中新敗尷尬,因擔憂漢中、荊州、合肥三線作戰,寄望當年厚待關羽的舊情,也派出蔣濟率團前來公安,找關羽求和!


劉備稱王后,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荊州是戰是和,完全由關羽做主!所以,吳魏越過劉備直接找關羽和談,是有根據的,也是現實的!當時的交通條件下,去西川找劉備談,即便談成,還未來得及通知關羽!估計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下,早已血肉橫飛!

關羽拒絕諸葛瑾提親,非“虎女配犬子”無稽之談!畢竟關羽已是蜀國二號人物,豈能如此拿國家大事開玩笑,一點資質水準都沒有!這類說法,簡直就是在給關羽抹黑!


政治聯姻應是這樣,孫權兒子提親,依慣例先提親劉備女兒,不然就是瞧不起劉備!如果劉備婉轉,對方認可關女,順理再找關羽提親!現在孫權直接找關羽提親,明顯是離間關劉情感,寄望拉關羽下水,直接收購荊州!這是義薄雲天的關羽萬不可接受的!

諸葛瑾還帶著東吳間諜組織解煩營一干人來的。來公安表面是提親,其次是探口風,更深層次是調查前不久發生刺殺甘寧的兇手!因為兇器是蜀產新式連弩,據查來自荊州!


據可靠消息,刺殺甘寧,有可能是東吳的江東系乾的!呂蒙身染重病,向孫權舉薦甘寧為大都督,但是江東系犯顏進諫,舉薦陸遜!江東系與荊州士族聯姻數百年,他們素來反對打合肥,主張收回荊州,而且荊州士族積極配合!

孫權是個隱忍的人,江東係為了確保陸遜上位,冒險幹掉甘寧也是大有可能,但是這是觸犯帝王底線!所以孫權表面不動聲色,暗地派只屬於自己一派的諸葛瑾暗地調查兇手,以便戡亂!

然而,事情發展相當詭異!突然某一天夜裡,曹魏使團,與江東代表隊,均遭突襲!除了曹魏團長蔣濟、東吳隊長諸葛瑾等首腦們倖存,其餘均無倖存!一時間,曹魏與東吳罕見聯合發表聲明,表示譴責,大有抱團起訴的氣勢!


本來是香餑餑的關羽,因為這個突發事件,一下子成為棄子,面臨兩個敵人的聯合進攻不利局面!關羽毫不在乎,死抱《隆中對》不改,某夜悄悄起兵,殺向麥城,開始征伐襄樊不歸之路!因為這天夜裡,他的情報機構秘密接待了秘密來到公安的甘寧,代表淮泗系與關羽荊州簽訂“五年互不侵犯條約”!

約定五年期間,關羽攻打襄樊奔宛城,江東淮泗系攻打合肥乃至徐州,一起撕咬曹魏這塊大肥肉。五年以後,再論荊州歸屬!江東的軍權均在淮泗系手中,關羽守荊州十年,一直在與此係的魯肅、呂蒙協議合作,資信一直良好!

誰知道,甘寧在歸途中被人刺殺!不久,相當於蜀國軍統頭子的法正來信提醒關羽,甘寧在公安被殺後,合肥戰事減緩,傳言孫權已從合肥返回建業重新調整戰略,曹操一派董昭前往東吳,密籤停戰協議!

關羽深感年歲不饒人,此戰無論成敗都是最後一戰!只要速戰速勝,直搗許昌,成就大哥帝業!可見關羽中毒隆中對多深!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傅士仁早已投靠東吳,在他主動下,白送為甘寧報仇的呂蒙一個公安。什麼白衣渡江,純屬瞎編!諸葛瑾趕至江陵,連哄帶嚇讓糜芳獻出江陵(糜芳經年倒賣軍糧給東吳,諸葛瑾拿出交易賬本相脅)!接著宜都、秭歸、夷陵等相繼投誠!大好形勢,在後方獻城風潮中,喪失殆盡!

令人費解的是,曹操都來得及分派三批大軍增援襄樊,為何不見劉備派來一兵一卒支持!包括離戰場最近的西蜀悍將孟達劉豐,竟敢見死不救!隆中對,竟然變成關羽的獨唱,大哥與軍師連半點和聲都沒有!或許劉備正在盤算,萬一關羽北伐成功,救出漢獻帝,自己將如何自處?!



關羽之死,實際上成為劉備集團成敗的轉折點!龐統之死,只能說是事業發展中受挫,但很快療傷止血,不影響團隊發展走向巔峰;夷陵大戰,實是關羽之死的必然結果,相當於大盤震盪激烈一點,加速退市的趨勢!

關羽之死,暴露了劉備集團在取得漢中大捷後,由弱變強趨勢面前,面對有可能存在“吳魏聯盟”估計不足與應對不力,導致由盛而衰一大慘劇。盡失荊州,這時西蜀已徹底淪為瘸腿帝國,失去逐鹿中原的功能,是十個漢中大捷也無法彌補的損失!最為關鍵的是關羽之死,打破了蜀軍軍魂關羽不可戰勝的神話,也導致兩個軍需官敢砍張飛的腦袋的必然!這是典型戰略出了問題!

關羽之死,劉備集團失去戰略重地荊州,成為邊陲小國;關羽之死,代表著劉備集團軍事技能嚴重退化,隨便那個不知名小將,都能要了劉關張性命;關羽之死,表明劉備軍事集團新陳代謝出了問題,與其說劉關張背牌,不如說是“老驥伏櫪”累死的!欣欣向榮的劉備集團,從此一蹶不振,猶如一個失去元氣的武功高手,心有餘而力不足地眼看帝國隕落!

(欲知誰殺死魏吳和談使團,誰殺死甘寧,請聽日後分解)


雲子落


龐統作為能夠與諸葛亮平級的軍事家,他的死的確給劉備能夠帶來一定的影響,但龐統死後還有諸葛亮活著,所以龐統之死並不會讓劉備由盛轉衰。

而關羽之死和夷陵之戰,也並不是劉備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而是劉備已經在失敗的路上的發生的事。那劉備真正的成敗轉折點是什麼時候呢?


少校個人認為劉備真正的成敗轉折點是:入成都後。

我們可以看一看劉備入主成都之後發生了三件事,從細節上看出能看出劉備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第一件事:入主成都後,用別人的錢,大封功臣,收買人心。

建安19年,劉備忘恩負義,打敗了劉章,入主成都。在成都成後,劉備大辦酒宴,拿著劉章父子20餘年積攢的金銀財寶來賞賜部下。蜀地地因為戰亂少,所以劉焉劉璋兩父子兩代積累的財務非常豐厚,這幫荊州來的土包子,一下子就把府庫給搶劫一空了,搞得劉備連軍費都沒有了。




第二件事:沒有軍費怎麼辦?從老百姓那裡搶。

有一個叫劉巴的人就給劉備出了個餿主意:我們可以發行大面額錢幣呀。

原先漢代的五銖錢,是一文銅錢重量為五株(約等於現在的3.4克),劉備聽從劉巴的建議:直接造了那種大錢直百五銖(相當於100文,但重量卻只有8~9克)

看出問題來了吧?原先是一文銅錢重量是3.4克,直百五銖錢,重量應該是340克,但劉備住的卻只有8~9克。剩下的330克全被劉備給巧取豪奪了。

古代的銅錢是用銅來做的,所以劉備佔據的330克又可以鑄成很多錢。於是人民的財富就這樣被掠奪了。

第三件事:特權階層的形成讓諸葛亮寒了心。

資治通鑑漢記五十九中明確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劉備入成都後,謀士法正,在外統領防務,對內管理成都。實權非常大。法正這個人睚眥必報,恩怨心齊重,他掌權後殺了很多他的仇人。有人把這件事跟諸葛亮說了,諸葛亮竟然這樣說:“法證對於主公劉備有很大的作用,現在他做了這點壞事,和他的功勞相比微不足道,沒關係讓他搞”



我們知道諸葛亮的性格是中正嚴明的,馬謖作為他的親信,犯了錯之後為了軍紀依然把他殺了。他竟然能夠容忍法正的胡作非為,理由就是因為法正曾經幫過劉備。那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諸葛亮對劉備是已經失望了的?

綜上3點,所以少校說,劉備入主成都後才是他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不但喪失了民心,得罪了百姓,還培養出了一批驕兵,最重要的是讓諸葛亮寒了心。


少校柳下惠


一、龐統之死

戰死雒城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帶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陽。不久,劉備包圍雒城(現今的德陽廣漢一帶)。龐統率眾攻城,被飛箭射中,死去。時年三十六歲。劉備極為痛惜,一說到龐統就流淚。為表彰他的功勳,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後升任諫議大夫。劉備追賜龐統為關內侯,定其諡號為靖侯

二、關羽之死

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關羽不顧來自東吳的威脅,率軍攻打樊城的曹仁。並派人深入曹魏的佔領地區策反。曹操派于禁助戰,關羽借漢水淹曹魏七軍,生擒于禁,威震華夏,曹操打算遷都以避關羽之銳。司馬懿等建議聯合孫權,要孫權從關羽背後襲擊。曹操採用此策。孫權派呂蒙等做好了準備,並在十月出軍,而且將要進攻的戰略告訴曹操曹操命人將情形告訴關羽。但關羽看到了之後,猶豫不決,又耽誤了時間。羽的手下守南郡的太守糜芳,將軍士人平常皆受關羽的輕視感到不滿,孫權派人來誘降,二人便投降了孫權。吳軍以蜀軍將士的家屬為人質,出兵配合曹軍,前後淹擊蜀軍,蜀軍潰敗。關羽僅帶著少量的隨從向蜀軍控制的上庸撤退。在接近蜀境的麥城關羽竟被吳軍的一個小將馬忠生擒。關羽被擒後,堅決不降,被東吳斬殺。

三、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夷陵猇亭之戰。爆發於221年(蜀漢章武元年),結束於222年(蜀漢章武二年),是三國曆史上東吳(孫權)和蜀漢(劉備)為爭奪戰略要地荊州南部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而進行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夷陵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國曆史上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夷陵猇亭之戰。爆發於221年(蜀漢章武元年),結束於222年(蜀漢章武二年),是三國時期東吳(孫權)和蜀漢(劉備)為爭奪戰略要地荊州南部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而進行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夷陵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國史上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這三大戰役就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四、綜合分析

大致介紹完,三個事件的發展順序,先龐統之死,後關羽之死,再後來夷陵之戰。龐統的死亡等於是讓劉備自斷了一臂。我們知道一個失去手臂的人是完全殘廢的,所造成的損失也是無法估量的。最後,劉備無法問鼎中原,這與失去龐統絕對有很大關係。我們試著分析一下那段歷史,如果龐統不死,那是否就可以不會有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之後被殺?當時無論諸葛亮還是龐統如果能在荊州駐守,憑藉他們過人的智慧和能力,他們可以輕鬆地保衛荊州。即便是東吳的呂蒙,還是陸遜是一個有多麼才華的青年才俊,他們都不能不敢輕易的出兵荊州。再換言之即便是諸葛亮和龐統沒有留在荊州,劉備陣營即便是失去荊州,也不能從根本上破壞蜀國的實力,動搖其根基。關羽失去荊州之後,如果諸葛亮和龐統互相勸說之下,也許便能說服劉備不要貿然出兵伐吳。即使劉備不能被說服,劉備依然出兵東吳為關羽報仇,劉備一定會帶龐統或諸葛亮其中一個去,倆人是何等才能,即便陸遜個人能力再高我也絕對不會超過諸葛亮和龐統,這樣的情況下劉備豈會遭遇人生最大的失敗—夷陵之戰。

蜀漢怎能會被陸遜火燒連營,狼狽敗逃?蜀漢的精銳何至於損失殆盡?

五、個人觀點:

從表象看,夷陵之戰,蜀軍損失慘重,劉備病逝,導致後來北伐人力物力不足的重大原因,是歷史的轉折點。





徐氏客卿


樓主問得好,劉備的成長史當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這個過程中也遭遇了這樣那樣的波折,其中有這麼幾次波折足以讓劉備集團傷筋動骨,甚至改變一生命運。其中,關羽之死、龐統之死乃至夷陵之敗,都是劉備遭遇的現象級的失敗。這些失敗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團隊關鍵人物的損失!

劉備這輩子遭遇的波折有很多,尤其是在他的上半輩子,從參加征討黃巾軍的鬥爭到參加群雄逐鹿的比賽,劉備團隊基本都是左支右拙,四處碰壁,說是一個不入流的小角色不算誇張。在投靠荊州劉表後,劉備算是遇到明主和知音,尤其是在招納諸葛亮後,如虎添翼,其事業進入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之後,其波折就少了很多。上述的三個波折就顯得分外地扎眼!

從時間上講,第一個波折應算是龐統之死。“臥龍鳳雛,得一個既可安天下”,劉備一下子把兩個都攬入團隊,好傢伙,劉備集團一下子達到人和上的最高峰!可惜天妒英才,也許是命中註定,鳳雛先生龐統在入川之路上為劉備立了些許功勞之後就結束了生命。從實際影響來說,龐統之死對劉備集團的影響不大,因為當時正值他們兵強馬壯,如日中天的時候。龐統的損失或許耽誤了劉備入川的進程,但這個損失很快被諸葛亮如蜀所彌補!龐統之死的影響更多的是心理層面的。就想一個跑馬拉松的選手,正好要進入衝刺階段時突然被撞了一下,雖然幾個趔趄後再次奔跑,但的確影響了比賽的心理,對最終結果產生微妙影響。龐統之死,看似不起眼,實則是很不好的預兆。就想紅樓夢中的元春省親,一個煙花的謎語,看似無關大局,實際上預示了賈家盛極而衰的走勢。龐統之死,對劉備集團來講,也像極了煙花易冷的暗示。

第二次重大損失是關羽之死。關羽之死,對劉備來說首先是手足之痛,對於這個對自己忠心耿耿的二弟,劉備肯定是視作自己的肱骨。關羽被殺,而且是如此狼狽地被殺,劉備首先是情感上受不了,不然也不會有那樣的衝冠一怒!第二點,關羽之死還意味著荊州失守。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制定的戰略規劃,荊州的戰略地位至關重要!待天下大勢有利,派一上將軍從荊州北上,同益州北上遙相呼應,則大事可成!現在荊州沒有了,上將軍也沒有了,劉備集團統一天下的希望就基本沒有了。不管劉備是否真有那麼大的理想,但荊州的戰略意義都是不可估量的。失去荊州,劉備集團就基本失去同曹魏集團叫板的底氣。如果說龐統之死,劉備損失了心理,那麼關羽之死,劉備不僅損失了心理,還實實在在地損失了實力!

第三次重大損失,也是實質性損失最大的,夷陵之敗!前面我們說過,這三大挫折每一次都讓劉備集團損失一位關鍵人物。如果說第一次損失的是龐統,第二次損失的是關羽,那麼夷陵之戰損失的就是劉備本人!誠然,夷陵之戰,劉備並沒有在戰爭中丟掉性命,但是劉備這樣的人物,活著的意義肯定不在於肉體生命,而是政治生活!而恰恰在夷陵這場慘敗中,劉備丟掉了其政治生命的基本盤。我們知道,夷陵之戰是因關羽之死而起。孫權暗算了關羽,奪取了荊州,完全不顧盟友情分,的確不地道。但是在利益面前,孫權這樣做也是為了自己團隊的利益,更何況關羽在對吳政策上過於傲慢。總之,錯誤誰都有吧。但是荊州事件後,客觀事實已經篤定,木已成舟。正確的戰略是顧全大局,繼續保持吳蜀聯盟。但是,衝動是魔鬼,劉備沒有表現表現出一個老辣政客應該有的格局和城府,而是氣急敗壞地要為關羽報仇,更是孤注一擲地傾全國之力去征伐本該拉攏的吳國。事前也不是沒有人勸阻,事中也不是沒有人給建議,但劉備在整個夷陵之戰的過程中表現出一種魔怔似的自負。結果不出所料,蜀國精銳盡損,元氣大傷,皇帝的威信喪失殆盡。所以劉備在之後的近一年中一直沒有回到都城,而是在白帝城逃避現實。夷陵之敗,敗的不僅是蜀國的國力,更是把蜀國創立者的威信給丟了個精光!

上述三個大挫折,從絕對損失來說,肯定是夷陵之戰損失最大,也是最致命的。要說最讓人添堵,當屬龐統之死。如果說關係最重大,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應該算是關羽之死。因為這場失利不僅直接改變了蜀漢帝國的走向,是其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它還直接導致了後面的夷陵之戰,牽一髮而動全身!關羽大意失荊州,就像推倒了多米諾骨牌的第一下,後面的結果很難避免。自此之後,蜀漢帝國的第一代創立者,也是最有能力的一批人,劉關張相繼退出舞臺。第二代領袖雖很勤勉,但礙於大勢已去,只能勉強維持了!





週週說古今


關羽之死可以說是夷陵之戰的導火索,夷陵戰敗是劉備的轉折點。劉備的實力從興起到強盛到衰敗經歷了三個階段。

劉備未有得到諸葛亮以前可以說是顛沛流離居無定所,但自從有了諸葛亮的輔佐,從此以後的發展就是順風順水的,直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以後劉備才有了一塊真正屬於自己的根據地荊州,此時劉備的事業也才算有了起色。


通過幾年的發展和維護荊州也算穩定了,公元212年西川劉璋邀請劉備進川幫助平息內亂,這給劉備本想奪取西川創造了契機,由於西川劉璋為人懦弱多疑,在劉備領兵北上抗拒張魯的時候,劉璋趁機斷絕了劉備回到蜀中的退路,於是在無奈之下,公元214年劉備率領部隊攻進成都,將成都圍攻數日,最後逼得劉璋出城投降,交出了整個城池,從此整個西川就這樣落入了劉備之手,此時的劉備已經擁有了荊州益州兩郡之地,為他以後得北伐打下了堅實基礎。

經過幾年的發展,蜀中也已經都穩定了下來。公元219年劉備揮師北伐,在漢中與勁敵曹操展開了決戰,最終劉備大獲全勝,從此也奪取了漢中之地,擁有了兩川之兵,同年秋天在漢中進位漢中王,這時劉備的實力算是達到了巔峰可謂是如日中天,此時是劉備最為強盛的時期。

同年關羽也率領荊州方面軍浩浩蕩蕩開始向襄陽、樊城開進,一路之上也是勢如破竹,斬龐德水淹七軍降服於禁,等等可謂是進展的非常順利,就連遠在許昌的曹操就感到了危機。


但萬萬沒想到是他的大後方出現了問題,東吳在此時偷襲荊州,荊州守將糜芳不戰而降,此時的關羽在樊城前線與守將曹仁處於相持不下。可謂是兩面受敵,由於樊城久攻不下,關羽決定撤軍回師荊州,但此時的荊州已經被東吳所佔領,關羽只能率軍進入麥城,此時的關羽孤立無援,堅守麥城。孫權派人誘降關羽,關羽偽稱投降,在城頭立幡旗,假做軍士,自己卻逃走,只有十多騎跟隨,途中遭到了東吳的埋伏,最終關羽被殺。

不久這一消息傳到了蜀中,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了蜀漢。劉備為了奪回荊州為了給關羽報仇,親自率領兩川之兵揮師伐吳,劉備聲勢浩大銳不可當,一路征伐到東吳領地夷陵地區,孫權多次遣使者向劉備求和,但都被劉備拒絕,求和不成只好奮起反抗,孫權任命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率領五萬人馬水陸並進開往夷陵前線,在此地兩軍相持數月到了第二年六月,夷陵地區暑氣正盛,劉備率大軍駐紮於從林之中,此時的陸遜終於等來了時機,深夜之際一把大火燒向蜀軍大營,此時的蜀軍一片慌亂,最終幾乎全部葬身於火海。劉備在下屬的保護下逃到可白帝城,最後在白帝城含恨而終。
多年的積蓄下來的力量隨著這場大火一去不復返。蜀國的實力在這場戰役中基本消耗殆盡。最後留下一個爛攤子給諸葛亮,最後諸葛亮傾盡畢生的努力,從公元228年開始發動了六次的北伐戰爭,但是最終因為勞累過度於公元234年病逝五丈原,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也以失敗告終。


小程看歷史


必須關羽之死。

龐統之死雖說可惜,但是並不會對戰局有多大影響。四川該拿不是照樣拿下了麼。

關羽未死之前,看官職,地位--假節約,這可是實打實的兵權。而且劉備把荊州都給了關羽鎮守,自己領兵入川,可想而知對關羽及荊州的看重。劉備入川的成功及關羽取樊城,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如果劉備再在四川有個呼應,這簡直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的上演啊。

可惜,劉備入川后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有心無力支援自己的兄弟。

關羽自己呢又表現太搶眼,人頭拿的太多,發育太快。不僅曹操怕,孫權也怕。畢竟荊州地理位置在哪裡擺著呢,荊州在人家手裡,順流而下,東吳可是要跪的。

所以呢,吳魏合謀要遏制關羽,加上蜀國自己豬隊友,一代武聖就這麼白瞎了。

關羽之死徹底斷送了劉備集團爭霸天下的念想。

夷陵之戰呢,劉備是把家底造了個乾淨。要不是有個臥龍再加上劉備集團成員底子好。恐怕連偏安一隅也不行了。

綜上,關羽死,劉備集團不可進吞天下,但是割據一方還是綽綽有餘的。可是興復漢室,恢復中原就別想了。劉備的畢生理想是啥?是割據一方麼?我想恐怕不是。關羽之死讓劉備徹底的沒了念想。一掃海內,澄清玉宇才是這個梟雄的志向。我想白帝城託孤,劉備也是因為心情低落蕭索。一個漢中王哪裡是他看重的位子呢?

夷陵之敗,劉備死,讓季漢退而偏安一隅都有困難。

當然蜀國後期有諸葛武侯力撐,三國鼎立局面還是比較穩的。


落寶金瞳


我認為提問者說的三件事都不是劉備成敗的轉折點。其成敗的轉折點另有其事:

一、龐統之死雖讓劉備痛失左膀右臂,失去一個建立霸王之業難得的人才,但並不影響劉備的根本。試想曹操下江南收割劉備之時,憑著諸葛亮的謀劃度過生死攸關的危局,到進取西川之時,已然是騰出手來實施擴張的階段了,所以龐統之死並不是盛極而衰的轉折點。

二、關羽之死也不是劉備成敗的轉折點。因為留關羽守荊州就註定有這麼一個結局,它是劉備走向失敗的催化劑,是促使劉備走向失敗的促進劑。因為,連著劉備結義兄弟之情的結,關羽或張飛死,劉備都必走這一步,但註定了是關羽要死。其實關羽之死,也只是讓劉備少一員大將,也不會傷筋動骨的。所以這件事本身並不決定成敗。

三、夷陵之戰看似劉備敗了後就最終失敗了。的確,相對劉備來說是徹底失敗了,因為他的命就此消沒了。但這件事情的結果是劉備已經失敗了,失敗已經板上釘釘了,所以它也不是轉折點。

四、那麼轉折點是什麼事件呢?什麼事件也不是,就是龐統死後劉備的一個決定。龐統死後,劉備六神無主,要諸葛亮來謀劃收西川。可是誰守荊州呢?誰去送信呢?劉備思考之後,派關羽的義子關平去荊州送信請諸葛亮。諸葛亮見劉備派關平來送信,即心知肚明,是劉備讓關平留下來協助關羽留守荊州。關羽是一高傲瞧不起人的人,不能很好搞好盟友關係,註定成為得罪人的孤家寡人,所以失敗是註定了的。關羽失敗而死,就必然導致劉備的本性萌發而興憤怒之師,怒已矇蔽心志,衝昏頭腦,興兵哪有不敗之理?

這就是常說的:禍常發於所忽之中。劉備忽略了關羽的個性特點,錯誤作了決定,讓關羽留守荊州就註定關羽的敗亡,關羽的敗亡直接導致劉備興兵發動夷陵之戰,為憤怒左右的夷陵之戰焉得不敗?所以劉備決定關羽守荊州就成為了劉備成敗的轉折點。


閒庭信步PU


劉備雖然自詡為中山靖王之後,其實家道已經沒落,就是一個賣草鞋的混混!三國初期,一隻四處漂泊無所依據,全仰仗桃園三結義兄弟支撐!



直到劉表病逝,諸葛出山,才積攢爭霸天下的實力!

若論龐統之死,關羽之死和夷陵之戰對蜀國命運影響最大,定當首推關羽之死!

雛鳳之死雖令人嘆息,卻不足以致命!



龐統死於蜀國巔峰期,彼時劉備帳中有諸葛亮運籌帷幄,五虎將正當壯年!曹操赤壁新敗,三國鼎立形成!而龐統雖號稱雛鳳,和臥龍諸葛亮齊名。但是為劉備效力時間短,貢獻也不算很大。故龐統死於落鳳坡,只是劉備折損了一名謀士,卻不會傷筋動骨。

關羽之死,是蜀國走向衰微的致命轉折點,是夷陵之戰的導火線!

作為桃園三結義兄弟,關羽一直是劉備最大的依仗,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戰功赫赫!可以說劉備能在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的時代站穩腳跟,全賴關羽!



關羽之死,嚴重打擊劉備的感情!首先,關羽死時,劉備已經58歲。作為老人感情已經非常脆弱,看到青年時跟隨自己的兄弟被盟軍殺死,倍受打擊!從而不聽諸葛亮勸誡,一意孤行報仇,導致張飛被殺,夷陵之敗!



其次,關羽之死,五虎將折損重要一員,拉開蜀國人才凋零序幕!其中張飛,黃忠,馮習等一批將領皆因關羽之死引發的夷陵戰役相繼而亡。

夷陵之戰是壓垮蜀國的最後一根稻草,此後蜀國進入劉禪時代!

章武元年,劉備不聽諸葛亮勸誡,誓要為關羽仇,大兵討伐東吳!先鋒張飛酒後被部下所害,黃忠先鋒戰死,馮習,張南,傅彤,程畿等皆戰死。最後被東吳大將陸遜打敗退守白帝城。章武三年,劉備託孤諸葛亮,病逝!



可見,這三件事中。對蜀國影響最大的是關羽之死,直接引發夷陵之戰,導致劉備之死!

這也符合羅貫中對關羽的定位!在三國中,關羽的人物塑造應該是最完美的,是武和義的化身!


沉入河底的歌聲


我們從小說和歷史兩個緯度來分析這個問題。

如果以小說《三國演義》而言,無論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還是夷陵之敗,其實都源自於龐統之死。


要是龐統不死,劉備和龐統佔據益州、漢中,諸葛亮和關羽、張飛佔據荊州。接下來的局面就是劉備和諸葛亮協同時間,分別從漢中和荊州一起北伐,如此天下大局可定。

但是龐統因為輕敵,卻身死於落鳳坡。這導致劉備身邊無人可用,諸葛亮只能把荊州大權交給關羽,自己和張飛水路並進,前往支援劉備。直接埋下了關羽無人制約,剛愎自用之下丟了荊州。

連累張飛、劉備先後身亡,蜀漢大業只能陷入割據一地的局面。所以從小說《三國演義》的角度來說,鳳雛之死是劉備大業的轉折點。




但是如果從正史《三國志》的角度來講,無論是龐統之死,或者是關羽之死,都不是劉備蜀漢政權的轉折點。只有夷陵之敗,嚴重影響了蜀漢的對內對外政策。

龐統雖然號稱鳳雛,但在龐統死亡對劉備幾乎沒有大的影響。在龐統後,劉備又在益州迅速補充了許多益州本地的人才,比如法正、李嚴等人替代了龐統遺留的地位。

法正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一度超過了諸葛亮,當時劉備出兵打仗的時候諸葛亮坐鎮大後方負責糧草,法正跟著劉備出謀劃策,劉備是言聽計從。

黃忠陣斬夏侯淵、劉備漢中擊敗曹操等大勝後面都有法正的功勞。只可惜法正早早亡故,劉備執意伐吳的時候誰勸都不聽,最後導致夷陵之敗。


諸葛亮曾經哀嘆要是法正活著,劉備一定不會出兵伐吳。就算非得出兵,有法正跟著劉備,也不會有夷陵之敗。

而關羽死亡,對劉備的打擊除了兄弟之情,更多的是失去了荊州地盤,嚴重影響了劉備集團未來的戰略規劃。孫權作為比劉備小了近二十歲的晚輩,偷襲了劉備勢力並殺死了劉備集體排名第二的人物關羽。

劉備並沒有馬上覆仇,而是穩固了內部勢力,自己稱帝后,才把第一次御駕親征放在昔日的盟友身上。這個時候的蜀漢內部有劉備諸葛亮,還有張飛趙雲等宿將,如果能按部就班以打促和,肯定能逼的孫權吐出部分勝利果實。

但是劉備太操之過急,帶著精銳部隊正面強攻東吳,結果造成了夷陵之敗。

本來劉備有機會把關羽死後失去荊州的影響力降到最低,但是這一敗卻葬送了蜀漢復興的大部希望,無論是士兵、將領的損失程度,還是剛剛建國的蜀漢威信,包括劉備自己的聲望和威信,幾乎都毀在夷陵之敗上。


這也是劉備無顏回成都,暫居在白帝城的主要原因。而劉備死後,諸葛亮獨木難支,雖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阿斗實在是扶不起,最後果然是三國之中第一個滅亡的勢力。

所以說如果談論的是演義故事,龐統之死才是蜀漢轉折的源頭。但是如果談論的是歷史,夷陵之敗才是蜀漢轉折的根本。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有趣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