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大佛有鬍鬚

甘谷大佛有鬍鬚


文 / 牧雲

距甘谷縣城西5裡地的大像山上,有一尊盛唐大佛,為石胎泥塑的釋迦牟尼佛,座落在山體上部的一個圓拱形的石窟內。佛像高23.3米,肩寬9.5米,腰闊10.4米。其造型高大雄偉,氣勢磅礴,令人仰止,是當今中國保存下來的第四大的佛像,所具有的文化特質可視為西方裝飾性雕塑和中國寫意性雕塑完美結合的藝術鉅製。在人們的印象中,釋迦牟尼佛慈眉善目,各地所見的佛像幾乎沒有鬍鬚,但甘谷大佛卻有著蝌蚪形的鬍鬚,這是什麼原因呢?

甘谷大佛有鬍鬚

傳說從前有個外地人來伏羌(今甘谷)經商,時逢秋季渭河暴漲,水流湍急。那時河上沒有橋,來往靠皮筏擺渡。據《甘谷縣志》載:“宋初城北渭河岸邊有筏門,為當時起運木材的口岸,也是南北通往的渡口。當時渭水與沙溝合流沿至西門外兩華里處,其地岸門為東西通往渡口,明時在此設驛站。”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在姚謝家形成了一個牛皮筏渡口,以渡來往行人或小批貨物。時天下大雨,渡口無人,這位行商急於生意,就自行乘筏子過河,誰知到了中流,因水急浪猛,竟翻筏落水,頃刻捲入濁流。在這危急時刻,商人於浪裡瞥見對岸大像山上的大佛正莊嚴慈悲地看著他,好像冥冥中召喚他似的,慌亂中心裡暗自默唸:“佛祖保佑,救弟子逃過這一難,弟子定重妝金身,重繪法相。”正禱告時,一個浪頭推過來,把他推至岸邊。商人大難不死,堅信自己脫險全憑大佛顯靈。不日,商人在伏羌的生意順順利利,狠賺了一筆錢,決定還願。他宴請畫師,厚備香火,來到大像山。到了大佛跟前,商人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氣,大佛足有六七丈高,身形巨大,自己在大佛面前,竟不及佛的腳面高,如此大佛,要花費多少銀錢?但他想既然已經許願,就絕不能反悔,傾其所有,盡力而為吧。

甘谷大佛有鬍鬚

畫師貼金月餘,眼看錢將用光,但面孔還沒有貼完。商人急得團團轉,可就是想不出什麼好法子。畫師見他難為,便給他出了個主意:“你不要操心,我自有辦法。”商人忙問:“有什麼辦法?”“在佛爺的口唇上畫上鬍子,就能少貼許多金箔。這樣一來,我估摸也就差不多了。”商人說:“活了這麼大,還從沒見佛爺長鬍子哩,他老人家要是怪罪下來,如何是好?”畫師大笑道:“捏塑匠不拜佛,此事與你無關,你的心盡到就行了。”說罷,順手抄起幾根冒煙的柴梗,攀上腳下手架,幾筆下來,大佛唇上就出現了濃濃的鬍鬚,後又用石青把鬍鬚仔細塗了一遍。奇怪的是,大佛像畫上鬍鬚後,看起來反而更顯得莊嚴慈悲,平添了幾分威嚴,更奇怪的是這位客商的金箔剛好夠貼佛面。

甘谷大佛有鬍鬚

當然這只是傳說。據傳,釋迦牟尼出家前,是一位博學多知、武藝高強的太子。他本是迦毗羅衛國(古印度國名)國王淨飯王的獨子,名叫悉達多。悉達多從小天資聰穎,勤學好問,苦讀五載便學富五車。國王考慮到兒子將來要接班,安邦治國必須文武雙全,文韜武略缺一不可。於是又給他從國內挑選了一位武藝出眾名叫善覺的武師,專門教太子習武。太子拜師學武興趣濃厚,僅三年的功夫,乘象騎馬馳騁奔騰,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還掌握了大量的兵家佈陣要法,簡直是有萬夫不當之勇。甘谷古名冀城,周莊王九年(前688), 秦武公伐冀戎, 置冀縣,為中國縣制之肇始,稱“華夏第一縣”。唐武德三年(620),改冀城縣為伏羌縣。肅宗寶應元年(762),吐蕃乘安史之亂,盡取隴右地,伏羌同時被佔。甘谷大佛石窟造象可遠溯至北魏,具體年代已經無從稽考。筆者認為,吐蕃民族地處內陸高原,對唐朝、印度等地的文化充滿強烈的渴望和主動吸納的精神,再加上神勇自強,既祟尚釋迦牟尼博大精深的佛理,又崇拜他蓋世超群的武功,在甘谷大佛慈祥端莊的佛面上畫上鬍子,以保留一點“英雄”本色,應在情理當中。因此,大佛被畫上鬍鬚應該在吐蕃佔領伏羌後這一段時期。

甘谷大佛有鬍鬚

不管怎樣,甘谷大佛具有古印度特色的鬍鬚現象是男性魅力的體現,也是具有民族特色美學意義的一種藝術手法。這不僅反映了佛法的慈悲與威嚴,更創造了佛像造型界的奇蹟,使高高在上的大佛於肅穆慈祥中多了幾分人性的光輝,增添了幾分神秘感和幾分親和力。

甘谷大佛有鬍鬚

甘谷大佛有鬍鬚

甘谷大佛有鬍鬚

甘谷大佛有鬍鬚

甘谷大佛有鬍鬚

甘谷大佛有鬍鬚

甘谷大佛有鬍鬚

甘谷大佛有鬍鬚

甘谷大佛有鬍鬚


蔣傑,筆名牧雲,本科學歷,中小學高級教師。曾獲天水市園丁獎和甘肅省骨幹教師稱號。喜歡文墨,略通音律。現任教於六峰某學校。

甘谷大佛有鬍鬚

甘谷大佛有鬍鬚

甘谷大佛有鬍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