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故事|“捱罵”之後

延安故事|“捱罵”之後

 1941年6月3日,在延安的楊家嶺小禮堂,陝甘寧邊區政府正在召開縣長聯席會議,討論徵糧工作和農民負擔問題。突然風雨大作,一個響雷擊斷了禮堂的一根木柱,坐在柱子旁邊的延川縣代縣長李彩雲不幸觸電身亡。當天,延安一位農民飼養的一頭驢也被雷電擊死了。

噩耗傳開後,人們一時議論紛紛。這位失去驢子的農民也逢人就說:“老天爺不開眼,響雷把縣長劈死了,為什麼不劈死毛澤東?”

中央保衛部門的人聽說後,認為這是一個反革命事件,很快就逮捕了這個“竟敢如此咒罵毛主席”的農民,打算進行追查,並公開處理。

毛澤東知道此事後,立即阻止了保衛部門的行動。他說:“群眾發牢騷,有意見,說明我們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不要一聽到群眾有議論,尤其是尖銳一點的議論,就去追查,就要立案,進行打擊壓制。這種做法實際上是軟弱的表現,是神經衰弱的表現。我們共產黨人無論如何不要造成同群眾對立的局面。”毛澤東在延安還說過:“黨群關係好比魚水關係,共產黨是魚,老百姓是水;水裡可以沒有魚,魚可是永遠也離不開水啊!”並要求保衛部門立即把這個農民送回家。

從民怨罵聲中,毛澤東進行了深刻反思,舉一反三查找問題。通過深入調查,他發現確實公糧徵得太多,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毛澤東下決心與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陝甘寧邊區政府的領導同志一道,採取一系列措施改進工作。1941年11月18日,在陝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上,通過了精兵簡政的決議。在中央領導下,陝甘寧邊區帶頭行動,先後進行了3次精簡,在減輕人民負擔、減少消費支出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感言】

毛澤東“捱罵”之後,首先想到的是從自身查找問題,而不是從群眾身上找問題,這既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體現,也是一種優秀的工作作風。在黨群幹群關係需要改進的今天,毛澤東的這種作風,對各級領導幹部具有重大現實指導意義。在群眾的罵聲中,舉一反三,深入調查,掌握情況,體現了共產黨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作風與學風。

轉自:愛特延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