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德軍距離敦刻爾克港口僅10英里,希特勒卻下令德軍停在原地,這個愚蠢的決定背後隱藏著哪些考量?

孫先生-專屬



1940年5月24日,希特勒命令即將到達敦刻爾克的德軍停止前進的行為,被很多人視為“愚蠢的命令”,這是屬於勝利者的姿態。

1939年9月,德國向波蘭發動閃電戰,波蘭幾乎徹底淪陷。隨後,英國和法國為保證自己在歐洲的利益免遭德國的侵犯,對德宣戰。但是英法的態度很曖昧,我們只宣戰不打戰,老德你看著辦。英法的小算盤是想通過宣戰迫使德國順著波蘭繼續向東,所以這哥倆想躲在馬奇諾防線裡面看戲,誰知道德國轉過頭揮師向西,英法簡直愣了,但是因為出於對花費十年心血打造的馬奇諾防線的自信,英法選擇繼續觀望和防守。

德國知道馬奇諾防線易守難攻,1940年5月,德軍繞過馬奇諾自右翼以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作為突破口,5月27日比利時即向德國投降。事實上,在發現德國的戰略意圖以後,英國已經開始籌劃撤軍的事了。當時英法聯軍處於德軍的包圍圈,被驅趕著向法國北部的敦刻爾克港轉移。但是,在5月24日,希特勒竟然下令負責追擊的裝甲部隊停止進攻。英法聯軍在看到德軍停止進軍後,雖然覺得匪夷所思,心想希特勒那廝是不是腦袋被門板夾了,但是在心裡卻感到很慶幸,德軍的停攻是他們戰略性轉移的最好時機。

希特勒讓裝甲部隊停軍的命令歷來便被視為“愚蠢的命令”,因為這個命令讓德國失去了殲滅英法聯軍的機會,讓英法聯軍為日後的反攻保存了實力。但是希特勒當時的決定真的愚蠢嗎?

愚蠢,確實愚蠢。



德軍與英法聯軍兩個集團在敦刻爾克行動時期的軍情:

英法聯軍的這場軍事撤退自1940年5月26日,持續到1940年6月4日。

1940年5月24日,希特勒命令軍隊停攻,26日英國即開始執行所謂的“發電機計劃”,即跑路計劃。

英法聯軍總兵力在40萬左右,德軍總兵力則在80萬左右。在德國碾壓性的軍事力量面前,英法聯軍選擇躲在馬奇諾防線算是情有可原,英國撤軍也可以理解,但是法國不僅沒有正面迎戰反而跟著英國撤軍倒是很有意思,且戰且退。

1940年5月26日到6月4日,從敦刻爾克跑路成功的有338226人,英軍21.5萬左右,法軍9萬左右,比利時軍3.3萬左右。在跑路過程中,陣亡人數2.8萬左右,被俘人數4萬左右,同時德軍還獲得了數不盡的被英法聯軍遺棄的武器和物資。從短期上看英法聯軍這場撤退,無論希特勒是否下令停攻,德國都是全勝;對英國而言亦是勝利,但是對於法國而言則是完敗。



希特勒停止進攻這個“愚蠢的命令”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

希特勒的自信,德國的自信。

曾經有人猜測希特勒最終做出這個決定是為戰後與英國談判緩和局勢作出的政治妥協,但是希特勒絕不是會向敵人妥協的人,他在1940年5月24日所下發的軍事指令是要求殲滅在法國佛蘭德地區的英法聯軍,是殲滅!當時的英法聯軍已經四面楚歌,被德軍包了餃子,只能從海岸線突圍,但是德國認為英法短時間裡是不可能從海岸線突圍的,在這短暫的時間裡德國自信能夠消滅聯軍。英法聯軍已經處於德軍甕中,希特勒很自信,即使德軍短暫地放緩攻勢,聯軍也跑不出他的手掌心。

同時,當時的德國空軍司令戈林也拍著胸脯向希特勒保證,即使陸軍停止進攻了,憑我們強盛的空軍也能完成殲滅聯軍的任務,勝利終將屬於我們!戈林的舉動有爭功的嫌疑,但是希特勒信了,因為他也這麼認為。事實上希特勒的自信很沒有道理,因為德國正是因為面臨經濟危機才掀起戰爭試圖重新分配世界利益,他的自信源於自己強大的內心和自己卓越的謀略。

德國想最大程度降低戰損,儘量避免膠著戰。

當時部分德軍將領認為德軍進軍太快了,應當給予軍隊適當的修整,同時解決軍需供給問題。事實上,德國當時以裝甲部隊作為進攻的主力軍,步軍在後面掃尾,裝甲部隊絕不至於疲勞到喪失作戰能力。在供給方面,德國完全可以用運輸機空投物資。因此,希特勒決定停止行軍的原因不會這麼簡單。

敦刻爾克處於佛蘭德地區,佛蘭德地區是平原地區,佛蘭德地區更是導致英法百年戰爭的主要因素。在平原地區作戰,完全是拼命,而且當時英法聯軍的損失並不嚴重,實力仍然很強,如果德軍直接與聯軍對上的話,德國想要戰勝英法聯軍所需付出的代價到底如何真不好說。同時,敦刻爾克是海港,會有很多河流或者沼澤地,這也會不利於裝甲部隊的作戰。此外,當時英國已經派出了空軍,德國不得不謹慎對待。如果裝甲部隊繼續前進,很可能會打成膠著戰,我們知道德國以閃電戰出名,膠著戰不是希特勒想看到的結果。經過深思熟慮,希特勒決定動用空軍,反正英法聯軍已經是甕中的鱉,鍋裡的水已經燒開了,希特勒只想趕緊燉鱉喝湯!



1940年5月26日,希特勒終於撤銷了“愚蠢的命令”,恢復進攻。希特勒簡直悔青腸子了,英法聯軍竟然只用了短短九天的時間便從自己的眼皮底下跑脫了!堪稱恥辱。

德軍將領古德里安在回憶錄《閃擊英雄》中寫到:“我怎麼也想不到批准了勇敢激進的曼施泰因計劃的希特勒,對我突破到底的主張從來沒有表示過反對的希特勒,大概是被自己之前的蠻勇嚇到了,居然下達了立刻停止前進的命令。”

我甚至覺得當時的古德里安在心裡曾經痛罵過希特勒是個蠢蛋。

英法聯軍成功跑路後,德軍在敦刻爾克的沙灘上,繳獲了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萬輛汽車、7.5萬輛摩托車、700輛坦克、2.1萬挺機槍、6400支反坦克槍以及50萬噸軍需物資。英法聯軍既然能帶著這麼多東西跑路到敦刻爾克的沙灘,這意味著德國對於敦刻爾克地勢不利於機械化部隊行動的擔憂是多餘的,至少情況絕沒有德軍高層將領想象中的那麼糟糕,否則負責指揮作戰的古德里安也不會在收到希特勒的命令後垂足頓胸痛呼可惜。

如果德國陸軍繼續推進“包餃子”,沒有給英法聯軍喘息的機會,將他們收拾了,那麼便代表著西歐落入了德國的手中,然後會合意大利向東擴張,甚至聯合日本,結果將會很可怕。希特勒“愚蠢的命令”讓德國失去了這個得來不易的機會。

因為戰場不是在英國本土,因此當時英國遠征軍的戰意並沒有法國、荷蘭、比利時這些國家濃烈,甚至在發現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取道盧森堡、比利時和荷蘭的時候,英國便已生退意。比利時和盧森堡他們又不是德國的對手,英國遠征軍的退意影響了法軍的情緒,因此法軍也在跟著英國遠征軍撤退。

德軍雖然因為急行軍而感到疲憊,但是戰爭的勝利仍然讓他們保持著昂揚的戰意。此時,德軍方面戰意熊熊,英法聯軍退意瀰漫,正是德軍進攻的好時機。在即將取得勝利的時刻命令停攻,無疑會嚴重地影響到軍心。

《漢書》:“恃國家之大,矜人民之眾,欲見威於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

《老子》:“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中國這兩句古話正好對應敦刻爾克行動時期的德軍與英法聯軍的狀態,此時的德軍是“驕兵”,英法聯軍則是“哀兵”,用英國老兵的話說敦刻爾克撤退“既是潰敗,也是奇蹟。”

希特勒明知戈林在爭功,卻仍然同意了戈林的請戰,這是他的驕傲,驕傲於德軍的勝利,也是他的愚蠢。所謂獅子搏兔亦用全力,在能捏死敵人的時候不捏死他,日後孰知不會遭到反噬?英法聯軍在死亡的威脅面前,在跑路成功便能活命的機會面前,所表現出的勇敢和所爆發出的戰鬥力是德軍所想象不到的。臨陣換將已是兵家大忌,臨戰勝之際又換將又換軍隊更是大忌中的大忌,希特勒命令裝甲部隊停攻和改用空軍進攻的命令真是愚蠢。

希特勒的愚蠢,創造了被英國首相丘吉爾稱為“奇蹟”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吾與吾國

1940年五月下旬,德軍裝甲部隊繞過馬奇諾防線突入法國北部,英法比聯軍被包圍在敦刻爾克一塊狹長的海岸地區。

但令人吃驚的是,希特勒卻於5月24日下令德軍前鋒坦克部隊停止追擊,以致英法比聯軍抓住這一寶貴的時機逃出生天,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據分析,希特勒下令停止追擊有以下幾個考量:

首先,希特勒擔心其前鋒坦克部隊在長時間的迅速行動後,實力已經減弱,如果繼續長驅直入,很可能受到聯軍南北兩面的夾擊。

而且,德軍坦克要想通過弗蘭德斯沼澤地也相當困難,並對坦克集群造成進一步的消耗。如果冒險前進而遭受額外的損失,那將會削弱對法國其他地區的進攻。

其次,德國空軍元帥戈林向希特勒保證,他的空軍可以從天空封鎖海邊的盟軍退路,以完成合圍的任務。不過,後來的事實證明,戈林高估了德國空軍的威力。

其三,希特勒也有可能是出於政治方面的考慮。他似乎相信,很快就可以擊敗並和法國簽訂和約。

至於英國,希特勒並不認為短時期內能拿下,與其將英國部隊全部殲滅而結下世仇,倒不如放他們一條生路,為今後的談判創造條件。

據說,在英法比聯軍撤走後,希特勒視察了一片狼藉的敦刻爾克海灘,其不無得意地說:“讓敗軍回家,給老百姓看看他們捱了多重的一頓打,這歷來是不錯的。”

之後,希特勒也曾多次說過,在敦刻爾克時,他是故意饒恕英國人的;可惜的是,“丘吉爾並不理解我的積極精神,我有意不在英國和我們之間製造一條無法修補的鴻溝。”

不管是決策失誤還是有意為之,當希特勒於5月27日下令恢復進攻時,聯軍已經利用這三天時間組織了堅固的防線。

最終,聯軍成功地延遲了德軍的猛烈進攻,併為部隊撤離敦刻爾克贏得了極其寶貴的時間。


坑爹史冊

一、歷史背景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軍在希特勒的命令下,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9月3日,英法被迫對德宣戰,但其實是宣而不戰,並沒有對波蘭進行有效的軍事支援。英法兩國都希望把禍水東引,希望波蘭滅亡後希特勒會轉而進攻蘇聯,因此,在德法邊境上只有小規模的互射,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戰爭”。9月27日,日氣正盛的德軍佔領了波蘭的首都華沙,波蘭完全淪陷。

然而處於虎狼之側的法國卻認為馬奇諾防線固若金湯,完全可以保證國家安全,因而戰略上呆板保守,心態上高枕無憂。法國指揮機構將大批部隊配製在這條漫長的防線上,其直接後果是法國可供機動作戰的兵力很少,但法國人卻對這種佈局很滿意。他們認為,北有比利時境內叢林密佈的阿登山區,南有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背後駐防著幾十萬英法聯軍,德國人根本無法打進來。

法國的消極應戰終於導致了不可挽回的嚴重後果。德國沒有攻打馬奇諾防線,而是悄悄繞過馬奇諾防線直插法國腹地,法軍猝不及防,整個防線迅速瓦解,僅十多天時間,德國裝甲部隊就橫貫法國大陸,直插英吉利海峽岸邊。5月20日,德國裝甲部隊切斷了英法聯軍與其南部法軍的聯繫,在倉促中組成的英法聯軍的三個集團軍的四十個師被包圍在法國、比利時邊境的佛蘭德地區。隨後德軍抵達英吉利海峽沿岸,聯軍被壓縮在敦刻爾克周邊海濱地區不能動彈,除非出現奇蹟,否則,只要德軍再緊縮一下兵力,敦刻爾克包圍圈內的聯軍可能就會全軍覆沒。

然而,幸運女神真的在此時眷顧了一下曾經不堪一擊的英法聯軍……不可思議的奇蹟真的發生了。

在德軍即將包圍近在咫尺的聯軍,並取得這次戰役的最大勝利時,元首卻發來了一個奇怪的命令:裝甲部隊就地停止前進,撤回先頭部隊,只准許執行偵察和警戒任務的部隊繼續前進,進攻敦刻爾克盟軍的任務交由戈林的空軍完成。希特勒的這一決定即讓很多人驚奇,也讓更多人不解,難道是希特勒突然良心發現,網開一面,給這幾十萬盟軍讓出一條出路嗎?

二、 軍事上的考慮

希特勒為什麼會在這時突然下了“停止前進”的命令呢?大多數專家學者認為其主要是出於軍事上的考慮。

首先,希特勒認為這次圍殲戰勝利在握,儘管迄今為止所取得的勝利很大,但這次戰役還遠遠沒有結束,法軍在埃納河和索姆河左岸已經建立了新的防禦陣地,下一個重要的目標還在等著德軍去攻克,希特勒希望他的裝甲部隊在主要進攻方向上保持銳不可當的進攻勢頭。

其次,敦刻爾克一帶泥沼遍地,溝渠縱橫,不利於坦克作戰。他本人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經驗證明裝甲部隊不能在沼澤地中使用,那是要遭受巨大損失的。而且德軍坦克經過長途作戰,力量已經大大減弱了,大多數需要修理。冒險前進可能要遭受額外的損失,同時將會削弱對法國其他地區的進攻。

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德軍的內部爭權。德國空軍總司令戈林眼看著英法聯軍主力被殲,急欲從陸軍手中搶奪頭功,便急電希特勒,建議把這一任務交給空軍,並向元首保證他的空軍可以從天空封鎖海邊的退路,以完成合圍的任務,但他無疑是把自己軍種的威力估計的過高了。而希特勒也想保存坦克部隊的實力,留待進攻索姆河以南的法軍時使用,同時想借此給自己的心腹一個提拔的機會,壓一壓陸軍的氣焰。

希特勒的這一命令被很多軍事歷史學家認為是希特勒獨斷專行干涉軍事指揮的一個愚蠢的命令,是1940年在西線戰役中所犯的唯一重大錯誤。

但有證據顯示,後來德國空軍在使用上也沒有發揮全部力量,一些德國空軍將領事後說,希特勒在這一方面如同制止地面部隊一樣加以限制。因此,在希特勒的軍事理由背後應該還有比之更重要的政治原因。

三、 政治上的考慮

在希特勒視察被打得斑斑駁駁到處是被扔下的書籍,照片,破鞋,槍支,自行車以及其他物品的敦刻爾克海灘時說:“讓敗軍回家,給老百姓看一看他們捱了多重的一頓打,這歷來是不錯的。”他也曾說過他是故意饒恕英國人的。他抱怨說:“丘吉爾並不理解我的積極精神,我有意不在英國和我們之間製造一條無法修補的鴻溝。”

(1)“偉大的計劃”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和《第二本書》裡早就擬好了他的“全球征服計劃”。第一步廢除《凡爾賽和約》,擴充軍備,建立包括一切日耳曼人聚居區在內的“大德意志帝國”。第二步爭取和英國和意大利結盟,同法國“算賬”,打敗它或把它降到小夥伴的地位。以及向東挺進,征服蘇聯,解決“生存空間”問題,建立歐洲大陸帝國。第三步幾代人努力,使德國變為“世界大國”和“艦隊大國”,到公海上與美國較量。他想把“計劃”付諸實施了。

希特勒始終把同英國結盟看作是實現他“計劃”的支柱。他分析大英帝國在遭受美蘇兩大國挑戰的情況下有可能支持德國反共反蘇的征服戰略,同意和德國劃分勢力範圍,即德國獨霸歐洲大陸而英國統治海外。

希特勒相信英國會答應德國的要求,他相信自己軍隊的實力,德國的閃擊戰的威力全世界都看到了。裝甲部隊的威懾力,強大的空軍和訓練有素,精妙的空降部隊也備受矚目,海軍雖不如英國,但潛艇始終是個未知的力量。希特勒認為他的實力自然是高於英國的,而自己又做了這麼好的臺階,英國人是會妥協的。

希特勒沒有向敦刻爾克進攻,也許在他看來他和丘吉爾有著一個共同的思想基礎,那就是反對布爾什維克主義。他放出消息,表示願意與英國誠意談判。聲稱他的“目的是能和英國認為可以接受而不損害自己尊嚴的基礎上媾和。”

但是,英國人曾上過希特勒的當,慕尼黑政策給大英帝國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丘吉爾比他的前任聰明一些,他再也不敢坐下來和希特勒大談和平了,而是抓緊時機撤出自己的有生力量,以便日後報仇。

(二)高貴的種族

希特勒想要使戰敗的混亂不堪的德國在太陽底下佔有比以前更加偉大的地位,而且要建立一個新式的國家,這個國家要以人種為基礎,要包括所有當時住在德國的日耳曼人。在希特勒的納粹種族理論裡面,英國人是盎格魯—撒克遜人,是僅次於日耳曼人的優秀人種,也是英國人需要的對象。

從希特勒個人來講,他對英國,是報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的。希特勒曾在1940年5月24日上午訪問倫德斯特的總部(倫德斯特指揮的是a集團軍,是包圍敦刻爾克盟軍部隊的總指揮官)—並做了講話,當時任倫德斯特總部作戰處長的布魯門特里特對元首的講話作樂紀錄,其中有驚人的內容。希特勒提到了他對英國的看法。他對大英帝國大加讚揚,也說到了英國存在的必要和對世界的貢獻。他還將英帝國和天主教會相提並論,認為二者是世界穩定的因素,他說他對英國要求不多,只要英國承認德國在大陸的地位就可以了。甚至還表示在英國任何時候任何地區的遭遇困難,德國還會提供武力支援……多麼驚人的話!對於殖民地,他認為要是能歸還當然好,不過也無所謂,他指出殖民地只是一個威望的問題,因為它們在戰爭中是很難守住的。而且也很少有德國人——高貴的雅利安日耳曼人願意到熱帶去生活。

他放走英國人,是想給英國人留情面,為日後的和談留一條退路。

(三)現實的困難

當然,他也考慮到登陸英倫三島確實很困難。英吉利海峽素以風大浪高著稱,況且英國又有舉世無雙的皇家海軍,就是皇家空軍在當時的西歐乃至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而英國又在歐洲大陸通往英倫三島的航道上佈滿了水雷,使登上英國本土作戰變的極為困難,雖然德國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但正如希特勒所說的:“英吉利海峽畢竟不是一條河!”遠距離進攻,武器裝備和人員都很難快速的度過英吉利海峽運到英倫三島。而希特勒引以為傲的裝甲部隊也就很難發揮出全部的實力。既然登陸困難,莫不如放英國人一馬,讓英國人在“體面”的情況下,同自己恢復和平。於是,他下達了停止前進的命令。

(四)避免兩線作戰

一戰時,德國就曾在兩線作戰,深知兩線作戰的困難。希特勒曾很強烈的批判德皇威廉二世,說:“如果不推行世界政策,不和英國為敵,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不會敗。”在希特勒看來,英國最好就呆在島上,別管歐洲大陸的事。

當希特勒決定向西歐發動攻勢時並未想要入侵英國。他相信,一旦法國被擊敗後英國就會接受和談。依照希特勒的意圖,法國敗降後下一個征服的目標應該是蘇聯,但是在他回頭向東進攻的時候必須保持西線的平靜,德國絕對不希望兩線作戰。看看西線,只剩下一個英國了,看起來危在旦夕。要是能用外交手段使其屈服可不更好!

英國當時已經不是世界第一強國了,無論軍事還是政治經濟都是。但它的威望還在,仍然有強烈的榮譽感,至今也如此。敦克爾刻的30多萬英軍,要是都被俘虜了,英國人會認為光榮受到汙染,就會拼命雪恥了,留下的話,至少也不會是英國更加憎恨德國。

(五)遠自大洋彼岸的威脅

希特勒要得,不僅是歐洲的霸權。他想要的是整個世界,想要成為世界的主宰。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始終是個頭疼的問題。美國是世界第一工業大國,又有強大的海軍,而且自身資源豐富,這個強勁的隱在的敵人,靠德國一己之力是不可能的,他沒有那麼大的實力渡過太平洋。德國驕傲的是陸軍和空軍。要是能將同是優秀人種的英國人爭取過來,能得到英國強大的海軍,大陸以資源和腹地支撐海洋,海洋以海權和機動性輔助大陸,然後再以這個巨大的合力去逐鹿天下……多麼美妙!這樣的前途,英國不會拒絕吧。

然而,他萬萬沒有料到,被他罵到只會抽雪茄的鄉巴佬丘吉爾,根本不買這個賬。大英帝國繼續堅持與納粹帝國戰鬥到底。

敦刻爾克撤退剛結束,丘吉爾首相就在下院發表演講:“我們必須極其小心,不要把這次撤退蒙上勝利的色彩,戰爭不是靠撤退來取勝的。……德國人拼命想擊沉海面上數千艘滿載戰士的船隻,但他們被擊退了,他們遭到了挫敗,我們撤出了遠征軍!……我們決不氣餒!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以不斷增長的信心和力量在海面上戰鬥!在空中戰鬥!不論代價多大,我們將保衛我們的國家!我們決不投降!”這些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話語,說明了不屈的英國將繼續戰鬥,這就意味著德國必須與一支強大的海軍和一支強大的空軍戰鬥。儘管敦刻爾克是同盟國失敗的頂峰,儘管德國的失敗在當時還是無稽之談,但毫無疑問,德國的最終失敗就是從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開始的!

四、 結果

不管希特勒出於什麼因素考慮下達的那個命令,對於英法聯軍來說,奇蹟是發生了。它使三十多萬英法聯軍絕處逢生,逃往英國。4年以後,正是這支逃到英國的部隊又從諾曼底登陸,成為最後埋葬希特勒的重要力量。

放棄追擊敦刻爾克的潰敗聯軍,說不定是希特勒做過的最錯的一件事,如果,英國遠征軍主力無法撤回英國,那抗擊德國入侵的就只剩下童子軍了,以後的戰爭發展也就難以預料。對於英國而言,如此慘重的損失將是無法彌補的。不過歷史本來就是客觀的,不允許假設的存在。歷史往往是在很多偶然因素中曲折地走著自己要走的路。

結論

從上文看來,希特勒當時下令停止前進的動機不是單一的。首先是軍事上的原因:在法國北部的戰事明朗後,德軍要為下一步作戰行動保存裝甲部隊的實力,加上戈林向希特勒保證空軍可以消滅敦刻爾克的聯軍,而且敦刻爾克一帶地勢遍地沼澤和低窪地,不利於裝甲部隊前進,沒有必要讓裝甲部隊遭受損失。

其次是更為重要的政治原因:希特勒希望以聽任英國遠征軍逃走的辦法來博得英國的好感,以便同英國取得協議。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始終沒有放棄與英國媾和之意,連丘吉爾也承認,法蘭西之戰結束後,德國曾經向英國試探媾和,希望在囊括了西歐大陸後,準備揮戈去攻打蘇聯,因此如能與英國媾和便可解除後顧之憂。


科技年輪

敦克爾克大撤退,在世界戰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很多人在那場關係人類命運走向的戰爭結束後,回過頭來分析1940年5月攻守雙方領導人的決策,不禁對佔據優勢的希特勒在關鍵時刻下達停止進攻的作戰命令表示不可理解。

我們具有上帝視角,在那個硝煙瀰漫的戰場,我們能看到雙方實力的消漲。戰場上的信息瞬息萬變,實在不能苛責當局者。

德國在1940年5月10日發動西歐戰役,當時英法聯軍擁有300多萬人,與德軍實力相當,而且法軍的裝甲力量強過德軍,又有馬奇諾防線可以依靠,整個世界都等著看德軍的戰爭機器在馬奇諾防線前撞的粉碎。

然而戰爭的發展走向完全超出了世人的預料,德軍以疑兵之計,騙過法軍,讓其主力死守馬奇諾防線,而且縱深配置都按照中部戰場來預設。德軍以主力突擊阿登森林,從色當一帶突入法國,除了比利時的堡壘外,幾乎沒有遇到很大的抵抗,到5月21日,德軍已經開進英吉利海峽,把40萬英法聯軍,還包括了一些比利時,荷蘭的軍隊,圍困在法國西北部的一個狹小的地區,沒有縱深,無法作戰的聯軍撤退的路線只有一個:敦克爾克。

英國政府在萬分危急時刻,發動大批船員,執行了發電機計劃他們一開始的目標是撤離3萬人。

實際上,經過一個星期的努力,他們一共撤出了33萬8226人。

正在德軍各級指揮官一路高歌猛進,甚至此前對快速進攻持消極態度的德軍陸軍總司令部都開始躍躍欲試的時候,希特勒卻被突如其來的巨大勝利震驚了。他沒有想到戰爭會按照他的設想如此順利的開展,如同一個賭徒,雖然他設想了所有結局,但是當最完美的結局出現時,他變得謹慎起來。

他看著地圖上的德國軍隊快速推進的路線,他指出,法國戰役不僅僅關係到我軍作戰行動,同時在政治和國民心理上都會有很大影響。所以我軍的側翼必須萬無一失。在這一關鍵時刻,任何地方出現閃失都會給敵軍部隊和敵方領導人創造時機。

由於對法作戰是德國的復仇之戰,希特勒在賭局勝券在握的情況下,不允許出現任何紕漏。他無時無刻不在擔心呈疏散隊形進攻的部隊會受到實力依然強大的英法聯軍的外圍包抄和反突擊。而這一認知,是來自於1914年,德軍在馬恩河會戰後期,側翼受到協約國軍隊威脅而最終失敗的經驗。希特勒對於重蹈這一覆轍非常恐懼,因而把軍隊的側翼安全上升到政治和國民心理的高度。

希特勒擔心的同時,此時的英法聯軍的表現怎樣呢?

此時的法軍,因為之前的作戰部署全部被打亂,所有的部隊都在調整之中,從最高指揮官到基層部隊,已經亂作一團,總司令剛剛換人,前線部隊匆忙從德軍的進攻矛頭前撤退,一路散兵遊勇。僅有一些富有進取心的將軍,帶領部隊做了一些聊勝於無的抵抗和反擊。

換而言之,法軍此時,已經短時間失去了國家軍隊的組織能力,這和蘇聯一開始受到德軍重擊的情形如出一轍,不過蘇聯的好處是有足夠的戰略緩衝,以空間換取了從容應對的時間。而德軍會給法軍這個機會嗎?

希特勒在總部和前線將領呼喚炮火的要求下,同意德軍在暫停兩天後的5月18日恢復進攻。

面對法軍的混亂,英軍不甘於就此失敗。英軍在5月21日向阿拉斯地區的德軍發動了進攻。德軍被突如其來的攻擊震驚,損失了一些兵力,但是英軍的進攻卻在不久後陷入了混亂,最終失敗。

這次,希特勒擔心的情況終於出現了。他認為英法聯軍依然有強大的實力可以組織進攻,他必須保持謹慎。5月24日,他又下達了停止進攻的命令,他要求他的部隊保持戰鬥狀態,對一切突發情形保持高度機動。

這一猶豫,英法聯軍的戰船就不停歇的撤退了33.8萬人。

事後希特勒也會懊惱萬分,他原本以為這些甕中之鱉不可能逃出生天,所以晚幾天也無所謂。可是英國的海空力量讓希特勒失望了。英國空軍的英勇作戰,使得德國空軍封鎖港口的計劃落空。希特勒對德國空軍的過高估計,也造成了他下達停止進攻命令。

由於英國軍隊在被圍時候的英勇舉動,讓德國人投鼠忌器,同時由於英國空軍的頑強作戰,也讓德軍封鎖港口的計劃落空,才會讓英法的敦克爾克大撤退成為可能。

這一遺憾,在4年後讓希特勒報恨而終。正是這批人,在4年的諾曼底,對希特勒的大西洋壁壘發動了攻擊,併成為覆滅納粹德國的一支主要力量。

由此可知,任何時候,都不可以放下手中的武器,有以死相搏的勇氣,才會讓敵人有坐下來談判的底氣。

不管實力有多懸殊,逢敵必亮劍!


而知而行

敦刻爾克大撤退,自1940年5月24日至6月4日結束共歷時9天,撤退約33.8萬盟軍部隊。

一:法國北部戰事明朗,德軍裝甲部隊需為下一次作戰保存實力,敦刻爾克遍佈沼澤和低窪,不利裝甲部隊進攻,沒有必要讓裝甲部隊遭受這些損失,以至於猶豫不決。

二:裝甲部隊突進過快,後續步兵部隊被落下太遠無法跟進。此時倫斯德建議裝甲部隊停止前進,等待後續步兵跟進接應,並且若裝甲部隊進入接敵也不利於空軍發揮,此建議也得到眾多將軍同意,同時和希特勒想法不謀而合。

三:過於相信戈林的空軍部隊,戈林曾保證德國空軍可以擔當消滅包圍圈內聯軍、封鎖英吉利海峽的任務。但敦刻爾克撤退時,接連大霧、陰雨天還有戰場瀰漫的硝煙讓德國空軍無功而返,實際實施大規模轟炸只有27日、29日下午和6月1日兩天半時間,杯水車薪。

四:敦刻爾克外圍河道縱橫,希特勒擔心裝甲部隊陷入陣地戰,無法快速插入攔截撤退盟軍或許還會造成自身更大損失,偷雞不成蝕把米。

五:5月22日,英軍2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旅對來犯德軍進行了反擊,快速推進的德軍被重創。此事大大加深了希特勒保留裝甲部隊繼續進攻法國其他地區的想法,也使德國集團軍司令部對戰況產生誤判,提出延緩進攻的意見。

德國的指揮失誤導致錯過包圍敦刻爾克最佳時機,發現空軍已無力阻止盟軍撤退時再派出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突擊,可惜為時已晚。

希特勒的猶豫不決,英吉利海峽反常的風平浪靜,敦刻爾克錯綜複雜的沼澤河道,接二連三的大霧雨天,眾志成城的盟軍部隊,絡繹不絕的馳援民眾,共同造就一個奇蹟的誕生。

天時地利人和皆備,焉能敗矣?

以上。


木劍溫不勝

希特勒下令停止圍殲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真正意圖,有以下幾個可信度比較高的猜測:

第一:希特勒自詡為德國千年難遇的天才政治家,在行事風格上始終都帶有和前輩俾斯麥宰相對比的思路,俾斯麥在領導普魯士經過戰爭統一德意志重,將最大絆腳石奧地利排斥出德意志民族過程中,成功避免傷害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臉面,爭取到這個中歐強國的的支持從而統一了意志全境,同時還爭取到這個兄弟國家幾十年的團結。

這在歐洲歷史上被冠以奇蹟的外交成果,俾斯麥制止驕狂的德國皇帝威廉一世進一步佔領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給這個中歐大國留足了面子,同時也了避免奧地利王國土崩瓦解讓別的國家佔到便宜。希特勒也認為擊敗英國之後德國沒有實力搶佔英帝國散佈在世界的領土,因此打散英國對自己沒有好處,能將完整的英國拉攏為自己的盟友才是最好的選擇,因此他選擇排除眾意讓英國40多萬主力部隊完好的回到英國,在不過分羞辱英國的前提下爭取英國承認德國在歐洲大陸的統治地位。為下一步行動爭取盟友。

第二:戰術考量,當時德軍只是殲滅了比利時前線的英法聯軍主力,馬奇諾防線裡還有不下於200萬的法軍守備部隊,繼續深入法國盧瓦爾河防線還有數不盡的法國軍隊,誰也不知道這些部隊會不會突然返攻德軍,為了不讓德軍腹背受敵希特勒不敢過於逼迫敦刻爾克的聯軍,讓包圍圈之外的法軍繼續觀望給自己整軍再戰的時間十分必要,因為裝甲部隊已經苦戰幾個月必須獲得休整的機會。

當然這時候的前線將軍古德里安,還有驕狂不可一世急於立功的黨衛軍部隊想不到這些,他們只知道殲滅這40多萬人自己就可以名垂青史,根本考慮不到自己背後的安全問題。不過讓希特勒自己都想不到的還是,法國新上任的領導者貝當元帥無意組織大規模進攻支援被困的英國盟友,而是將新集結起來的軍隊佈置在盧瓦爾河一線組織新的防線,也就是說法國人還想著打一戰時期的消耗戰,根本沒有注意到德軍裝甲部隊的厲害。

第三:條件限制,閃擊西歐時期的德軍裝甲部隊使用的還是三號、四號坦克,這些技術不成熟的裝甲車輛事故不斷,經常被後邊的步兵用雙腿超過,用醜態百出形容早期的德國裝甲部隊再合適不過了,更何況經過阿登山區和法國東北一連串的行軍活動,德國裝甲部隊已經是精疲力竭了,因此繼續進攻很有可能會蒙受巨大損失,希特勒還要這支裝甲部隊進攻蘇聯因此無法接受。

敦刻爾克地處歐洲低地國家邊緣,周圍路況十分糟糕丘陵和沼澤地比比皆是,因此並不適合裝甲部隊推進作戰,正是由於希特勒對精銳部隊的愛護讓它決定停止進攻。

第四:權力爭鬥,德國軍界一直都是空軍優先,元帥赫爾曼戈林不僅掌控著國家經濟和軍事資源分配權,還控制著數量龐大的地面作戰單位,被稱為空軍地勤師的機場防禦部隊多達幾十萬之眾。對戰功和榮譽痴迷成性的戈林更希望由空軍轟炸機解決這40萬人,因此他很有可能利用對希特勒的影響力爭取到用空軍解決在海上逃命英軍的任務,無奈德國的轟炸機和戰鬥機技術並沒有成熟帶到可以屠殺海上目標的程度,根據統計有三分之一的英國運輸船隻被擊沉,德國空軍能做的也僅僅如此。


兵器世界

當時德軍的確完成了鐮刀攻勢,切斷了比利時荷蘭地區的英法聯軍與法國本土的聯繫,然而此視的德軍部隊部署也非常脆弱。

實際上此時的情況非常複雜,德軍固然完成了對比利時荷蘭地區英法聯軍的包圍,但是德軍的佔領區卻非常狹長,這意味著在德軍戰線上的任何一個位置,一旦英法聯軍發動起哪怕一次有效的攻勢,都將切斷德軍前線大量主力裝甲師與本土的聯繫。

而一旦這樣,前線的德軍將被切斷補給,而被包圍的英法聯軍卻不會,因為英國海軍牢牢的控制著英吉利海峽的制海權。

不誇張地說,雖然看上去德軍是完成了對敵人的包圍,但是它們自身所處的情況也一點都不樂觀。而就在此時,英軍也發動了反攻,並對德軍正在行軍的2個步兵團造成了一定的損失,也就是說,此時的英法聯軍已經回過神來並開始組織攻勢了。

在這種情況下,南方還有大半個法國要打,德軍最高統帥部不希望冒過大的風險也就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實際上此戰中也暴露出一個德軍的嚴重問題:機械化程度不足。

此時的德軍西線裝甲車輛僅有不到3000輛,大部分部隊仍然要徒步行軍,跟不上坦克部隊的腳步直接造成了佔領區防禦空虛的事實。

如果此戰中德軍能擁有更高的機械化程度,那麼快速機動的機械化步兵師完全可以迅速填補裝甲部隊進軍帶來的防線空缺,那麼德軍最高指揮部也就完全有可能允許前線裝甲部隊進攻敦刻爾克了。


貞觀防務

主要原因是,希特勒不信任國防軍,不信任的原因是因為國防軍在希特勒當政後成功當了元首後,國防軍是最後承認希特勒權利的,當然這個承認是被逼的,起碼希特勒自己是怎麼認為的!所以在國防軍快勝利的時刻不只是敦刻爾克,比如大不列顛戰役,該登陸了不,寧可信戈林的大話用空軍轟炸把英國炸服!後來的東線的八月大撤兵,尤其是在刺殺希特勒以後隆美爾死後,可以說所有的國防軍的將領一概被涼到一邊說什麼希特勒都不再相信,甚至是對的都不聽,所以應了一句話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joker趙

也許是德軍情報有誤,也許是德軍指揮失誤,也許還有更無恥的原因。在沒有證據前,我們都只能靠猜,那我就猜猜吧。

我猜是德國和英國達成了出賣法國的秘密協議,英國默認了德國佔領法國的事實,默認法國傀儡政府,換取德軍允許英軍撤退的現實利益。

理由:第一,英國人拋棄盟友是有傳統習慣的。看東南亞戰場拋棄中國遠征軍就知道。從這麼專業的拋棄盟友的手法可以推測英國以前也做過同樣的事情。以此往回推測,敦刻爾克應該也是。

理由二:從解密程度看,二戰後到現在,很多秘密都解封了,包括美蘇瓜分德國高科技,納粹黃金這樣的絕密級別的東西都解密了,但這麼大的一次撤退,這麼顯眼的謎團,為什麼到現在都還是一個迷?這本身就是個迷!所以最正確的答案就是,有人不想讓全世界知道英國從敦刻爾克撤退的真相!為什麼有人不想讓世人瞭解真相,因為真相對英國的國家形象影響太壞!出賣盟友,暗中與納粹交易,都足以讓英國國際形象大跌,甚至影響其聯合國地位。想象一下,一個二戰戰勝國,一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居然跟納粹德國狼狽為奸出賣盟友法國,他還臉面做常任理事國?

理由三:英國暗中勾結德國跟協約三國狼狽為奸是英國一貫國策。從二戰進程看,英軍初期是逢戰必敗,歐洲大陸敗,非洲大陸敗,東南亞全敗,是英軍真的太差勁,還是英國政府故意放水?因為英國所有戰敗都沒有損失多少人員,反而是基本都是主動撤離。想想就恐怖,怎麼英軍撤退這麼幾時並且都能夠撤出。懂軍事的人都知道,臨戰撤退是很難的,一不小心撤退就變成潰退!而英軍基本上每次都可以成建制撤離。英軍正面打仗水平這麼低下,每戰必敗,撤退水平卻這麼高超,難道是兩支不同的部隊?唯一的解釋就是撤退早走預謀,所有抵抗都不過是為了演戲!還有一個證據就是德國實施海獅計劃空襲英國本土,卻沒有任何入侵計劃,反而去打蘇聯。就是因為德國根本沒有想打英國,都是英德在演戲!

理由四,流傳最廣的解密答案恰恰證明了英德就是在演戲。曾有解密稱敦刻爾克撤退成功,原因是德國空軍總司令格林,要在希特勒面前表現空軍的戰力,所以不讓陸軍介紹,要用空軍單獨炸死英軍全部地面部隊。先不說這個藉口需要多麼腦殘的人才能想出來,單就事後格林的仕途看,他絲毫沒有因為這個腦殘的保證受到任何懲罰,反而他又給了希特勒另一個保證,那就是用空軍空襲強迫英國投降,不需要陸海軍配合!連續兩個這麼腦殘的承諾,德國統帥部居然都批准了!難道德國統帥部都是腦殘了?顯然不是!那就是另有目的。這個目的就是演戲!英德演戲給全世界看,這場戲的開場是敦刻爾克,高潮是英倫大空襲海獅計劃,主演是德國空軍。

綜上,英軍能夠輕易撤離敦刻爾克,原因就是英德暗中達成了盟約!自己人不打自己人!


深刻的肥兔

第一次世界大戰,讓誕生在歐洲大陸,走過數百年資本積累的歐洲老資本家意識到,他們的財富可以買下歐洲大部分的東西,卻買不來控制政治家野心的工具。一次大規模戰爭,足以摧毀他們幾十上百年的商業深耕。商業利益跟戰爭是天然對立的,歐洲大大小小無數個國家,只要這些政治家的野心還在,戰爭就不會停止。只要戰爭不停止,發展跨國商業就永遠是一場無法觸及的美夢。

一戰後簽訂諸多恥辱條約的德國,成為了歐洲老資本家將手伸進政治的一個突破口。回顧歷史,德國在短短的時間內,從戰敗國迅速崛起為區域強國,希特勒上臺後,科技與國力更是突飛猛進,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原因值得讓人深思。

歐洲資本家需要一個足夠穩定的歐洲,而德國人所經歷的遭遇,可以輕易的讓德國人成為他們統一歐洲的白手套。在歐洲資本與希特勒達成的協議中,肯定有一條分享政治權利的約定。

德國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實行的閃電戰,摧枯拉朽般摧毀了歐洲大部分國家,幾乎戰無不勝。德軍創造神話的背後,是無數為資本服務的帶路黨在默默付出。

希特勒二戰當中犯下的兩次過錯最受人詬病,一是間接促成了敦刻爾克的撤退,二是未消化完歐洲大陸便急於對蘇聯宣戰。現實情況是,在歐洲資本家與無數帶路黨的幫助下,希特勒根本無需花費時間與經歷去消化歐洲大陸,他只需要把那些政治家趕出這片大陸即可,因為資本已經幫他把歐陸消化掉了。

另外一個錯誤,敦刻爾克大撤退,其實只要瞭解一下歐洲老資本家的人種,就可以從中發現端倪。以目前的美聯儲八大股東來看,他們大部分都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種,如果敦刻爾克沒有任何干涉,那塊地方就會成為高盧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滅種之戰。屆時英倫三島將無兵可用,婦孺直面敵軍。除俄羅斯以外,歐洲將不再存在任何能威脅到希特勒統治的軍事力量。這個時候的歐洲資本,尚未拿到屬於自己的政治分紅。

在德軍進攻蘇聯後,歐洲資本家開始向希特勒索取應得的政治權益,然而不知何種原因,希特勒背叛了歐洲資本家,大概是德軍的無敵表現,讓希特勒有種錯覺,他可以建立第三個羅馬帝國,而羅馬帝國,是不需要資本家在指手畫腳的。

被背叛的歐洲老資本家丟了整片大陸,卻迎來了美國豪門的招手。北美的政治條件顯然更適合資本的發展,於是,一場浩大的人才、科技、資金的跨洲遷移拉開了大幕。

失去了資本支撐的德軍沒有撐過那場的冬天,恥辱的跪敗在莫斯科郊外。原本戰無不勝的德軍開始敗仗連連,後勤甚至捉襟見肘到連新軍靴都發不起。

全盤接收了歐洲資本利益的美國開始崛起,美國豪門與歐洲的老資本家在美國幾乎隻手遮天,自肯尼迪被槍殺後,再也無人能對其核心利益發起挑戰,美國正式進入資本掌控國家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