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切”貸款分類新政顯效 5月末銀行不良雙升

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19日表示,今年以來,銀保監會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從宏觀金融穩定大局出發,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改革開放三大任務,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目前,我國銀行業、保險業的風險和合規意識持續增強,競爭力不斷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銀保監會方面表示目前銀行保險機構運行穩健、風險可控,但其公佈的5月末不良資產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9萬億元,不良貸款率1.9%,不良率和不良貸款餘額均出現大幅回升。

業內普遍認為,今年以來銀行不良加速暴露主要與不良認定標準趨嚴有關。未來幾個季度,不良貸款率仍會有上升壓力。

不良認定標準趨嚴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75%,不良貸款餘額為1.77萬億元。也就是說,僅兩個月的時間,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上升0.15個百分點,不良貸款餘額增加1300億元。

此前,我國不良貸款率曾在2016年四季度至2017年四季度連續5個季度維持在1.74%,但是,今年以來,不良率再次呈現上升之勢,且根據最新的數據看,不良呈現加速暴露的趨勢。

不過,多位受訪的業內人士認為,整個行業的不良加速暴露,主要與銀行更為嚴格的貸款分類有關。證券時報曾獨家報道,監管層對逾期90天以上但未列入不良貸款的監管口徑已進一步收緊。最新的政策口徑是,屬於銀保監會直管的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要求在6月30日之前,“一刀切”將全部逾期90天以上的貸款計入不良;屬於地方銀監局管理的地方法人銀行則獲得一定的緩衝期限,按各地實際情況,有些地方銀行甚至可以延期到明年達標。

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近日亦表示,去年以來,銀保監會督促銀行利用當前撥備較充足的有利條件,做實貸款分類,真實反映信用風險。目前逾期90天以上貸款與不良貸款之比,已由高峰期的近120%降至100%以內。

交通銀行高級研究員武雯分析,5月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較一季度末有所提升,由1.75%上升到1.9%,撥備覆蓋率相較一季度末有所下降,但基本符合預期,主要由於不良認定標準趨嚴,帶來不良貸款餘額規模的增長。這只是對顯性不良的進一步確認,並不意味著行業資產質量惡化,且今年一季度上市銀行不良率和不良前瞻性指標改善較為明顯。

不良難言迎拐點

中國銀行業的真實不良情況被低估,長期被市場詬病。四大資產管理公司(AMC)之一的東方資產管理公司今年發佈的《中國不良資產市場調查報告》(下稱“《報告》”)顯示,超七成的銀行受訪者認為2018年商業銀行賬面不良貸款率與其實際信貸風險相比被低估,有四成的受訪者認為其所在地區的銀行類金融機構真實不良貸款率可能達到3%~5%。

一方面是銀行加速暴露真實不良,另一方面,銀行業的資產質量仍未迎來拐點,新增不良壓力依然較大。

《報告》也認為,從中長期看,目前不良貸款率可能只是一次階段性下探,未來3~5年仍將緩慢上升,有五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造成此輪不良資產上升的重要因素尚未扭轉,我國經濟處於並將長期處於“L”型增長態勢,結構調整陣痛繼續,隱性不良資產規模巨大,存量不良資產出清的高峰並未到來。

二是從生成機制看,短期內不良貸款率的基本穩定,或存在機構人為因素影響,例如結合具體情況逐步釋放存量不良貸款,有的甚至採取多種方法掩蓋不良資產,這無法扭轉經濟形勢造成的實際發展趨勢。

三是強金融監管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影響仍在發酵,尤其是大資管新規出臺,勢必會加劇類信貸資產風險的暴露。

四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作為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的主要任務,其在加速“殭屍企業”市場出清、去落後產能的同時,也降低了相關非金融企業應收賬款的週轉速度,增加了不良資產市場供給。

五是我國不良資產率相對較低,隨著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儘管出現一定程度上升,但仍處於正常範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