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島的“足球奇蹟”,我們能複製嗎

首次打入世界盃的黑馬冰島隊對陣奪冠熱門阿根廷。雙方激戰90分鐘過後,冰島最終依靠門將的神勇撲救,以1∶1戰平阿根廷。冰島足球隊一直被大家戲稱為“雜牌軍”,生活在這個人口不足34萬的國家,足球隊裡幾乎人人有兼職:主帥哈爾格里姆松是一名牙醫,神奇門將哈爾多松是一名導演,右後衛塞瓦爾松是一位“倒鹽工”……

30萬人對14億人,結果卻是前者在世界盃賽場進行驚豔的表演,而後者只能把夢想深深埋藏在“除了中國足球隊沒去,剩下的全去了”的調侃戲謔之中。箇中原因,雖然不一而足,但是否開展“全民足球”實乃至關重要的一點。

冰島的成功絕非偶然,年均氣溫4℃,一年中7個月都是冰天雪地的狀態。為了可以全年參與足球運動,冰島大量修建室內球場,截至2015年,這個只有約10萬平方公里的國家,擁有超過300個足球場。這個國家的註冊球員人數達到了2.15萬,相當於每15個人中就有一名註冊球員,而中國足協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球員的註冊人口只有8000多人,遠遠不及冰島多。不僅如此,冰島還擁有超過600名註冊教練員,其中有400人(另一說為600人)持有歐足聯B級教練證書。在冰島,執教10歲以上的少年隊,至少需要B級證書,這也意味著冰島的孩子們從小就開始接受正規的足球培訓……這一切的背後是超過20年的日積月累。

振興中國足球,需從娃娃抓起,這早已成為共識。基於對開展全民體育的深刻認識,2015年,國務院就出臺了《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提出全國中小學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在5000多所基礎上,2020年達到兩萬所,2025年達到5萬所,在校生達5000萬人。有媒體甚至驚呼校園足球發展已經提升至“國策”的高度。

僅僅是國家層面的重視,是遠遠不夠的。相對於經費、教師和場地,最大的瓶頸是人們的思想觀念。很多人認為學生就要全身心投入到文化課的學習,體育只是簡單的活動而已。如果固守這樣的觀念,繼續將孩子們禁錮在教室裡,冰島的“足球奇蹟”只能遙不可及。

其實,體育不僅可以強身健體,也是鍛造健全人格最有效的手段。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老先生曾如是說“完全人格,首在體育”。足球等運動項目中所蘊含的榮譽意識、進取意識、競爭意識、團隊意識、規則意識和挫折教育、永不放棄的精神以及陽光開朗的性格,正是中小學生目前急需積攢的人文素養。上述人文素質的養成,有些是很難通過課堂獲取的,而運動場才是最好的課堂。

即便就學習而言,踢球看起來稍微“損失”了一點時間(其實是本來就需要的運動調節時間),卻換來了以身心愉悅、精神煥發的狀態投入學習,不僅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反而還能取得高效率乃至激發潛力,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是也。一場酣暢淋漓的運動之後,怎一個“爽”字了得!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種美妙的經歷,都體會到運動對自己學習工作所帶來的強勁促進。

當然,校園體育不僅僅是足球,只不過是足球先行一步罷了。誠如專家所憧憬的,未來校園體育的理想模式應當是依託校園體育課,充分藉助社會力量,建立“運動項目超市”,擴大孩子們的選擇餘地,根據孩子們的興趣和特長讓其“自然成長”。

“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只要校園體育爆發出“洪荒之力”,讓孩子們能夠充分遵照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自在地跑起來、跳起來,何愁中國隊不能在世界盃賽場上閃耀。

能否複製冰島的“足球奇蹟”,這是對中國社會的考問。

北京時間6月16日晚,首次打入世界盃的黑馬冰島隊對陣奪冠熱門阿根廷。雙方激戰90分鐘過後,冰島最終依靠門將的神勇撲救,以1∶1戰平阿根廷。冰島足球隊一直被大家戲稱為“雜牌軍”,生活在這個人口不足34萬的國家,足球隊裡幾乎人人有兼職:主帥哈爾格里姆松是一名牙醫,神奇門將哈爾多松是一名導演,右後衛塞瓦爾松是一位“倒鹽工”……

30萬人對14億人,結果卻是前者在世界盃賽場進行驚豔的表演,而後者只能把夢想深深埋藏在“除了中國足球隊沒去,剩下的全去了”的調侃戲謔之中。箇中原因,雖然不一而足,但是否開展“全民足球”實乃至關重要的一點。

冰島的成功絕非偶然,年均氣溫4℃,一年中7個月都是冰天雪地的狀態。為了可以全年參與足球運動,冰島大量修建室內球場,截至2015年,這個只有約10萬平方公里的國家,擁有超過300個足球場。這個國家的註冊球員人數達到了2.15萬,相當於每15個人中就有一名註冊球員,而中國足協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球員的註冊人口只有8000多人,遠遠不及冰島多。不僅如此,冰島還擁有超過600名註冊教練員,其中有400人(另一說為600人)持有歐足聯B級教練證書。在冰島,執教10歲以上的少年隊,至少需要B級證書,這也意味著冰島的孩子們從小就開始接受正規的足球培訓……這一切的背後是超過20年的日積月累。

振興中國足球,需從娃娃抓起,這早已成為共識。基於對開展全民體育的深刻認識,2015年,國務院就出臺了《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提出全國中小學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在5000多所基礎上,2020年達到兩萬所,2025年達到5萬所,在校生達5000萬人。有媒體甚至驚呼校園足球發展已經提升至“國策”的高度。

僅僅是國家層面的重視,是遠遠不夠的。相對於經費、教師和場地,最大的瓶頸是人們的思想觀念。很多人認為學生就要全身心投入到文化課的學習,體育只是簡單的活動而已。如果固守這樣的觀念,繼續將孩子們禁錮在教室裡,冰島的“足球奇蹟”只能遙不可及。

其實,體育不僅可以強身健體,也是鍛造健全人格最有效的手段。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老先生曾如是說“完全人格,首在體育”。足球等運動項目中所蘊含的榮譽意識、進取意識、競爭意識、團隊意識、規則意識和挫折教育、永不放棄的精神以及陽光開朗的性格,正是中小學生目前急需積攢的人文素養。上述人文素質的養成,有些是很難通過課堂獲取的,而運動場才是最好的課堂。

即便就學習而言,踢球看起來稍微“損失”了一點時間(其實是本來就需要的運動調節時間),卻換來了以身心愉悅、精神煥發的狀態投入學習,不僅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反而還能取得高效率乃至激發潛力,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是也。一場酣暢淋漓的運動之後,怎一個“爽”字了得!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種美妙的經歷,都體會到運動對自己學習工作所帶來的強勁促進。

當然,校園體育不僅僅是足球,只不過是足球先行一步罷了。誠如專家所憧憬的,未來校園體育的理想模式應當是依託校園體育課,充分藉助社會力量,建立“運動項目超市”,擴大孩子們的選擇餘地,根據孩子們的興趣和特長讓其“自然成長”。

“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只要校園體育爆發出“洪荒之力”,讓孩子們能夠充分遵照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自在地跑起來、跳起來,何愁中國隊不能在世界盃賽場上閃耀。

能否複製冰島的“足球奇蹟”,這是對中國社會的考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