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與張居正,誰的綜合能力更強?

歷史一書生


王安石和張居正是宋代以來兩大名相,一個代表宋朝,一個代表明朝,服務的都是神宗,一個宋神宗,一個明神宗。

<strong>


王安石

江西臨川人,是北宋的名臣,官至宰相。他受宋神宗的委託,開展改革,宋神宗對王安石很信任,王安石的改革主要是經濟改革,包括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等,目的是富國強兵,基本不涉及政治體制改革。王安石的特點是:

一是高瞻遠矚。他的改革具有很強的超前性,具有國家資本主義的特徵,比如青苗法,國家在農民青黃不接的時候借給農民糧食、種子,待收穫後,農民還本付息。

二是堅韌一心。王安石的個性特徵就是比較堅韌,看準了的事情就堅持做下去,比如他說: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的堅持,主要是說服宋神宗,依靠宋神宗的行政命令推行改革。宋神宗去世後,改革被廢除,王安石的改革失敗。

三是光明磊落。王安石不在政治上出陰招,不迫害對手,橋歸橋,路歸路。

四是文學一流。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目前留存1085首詩,不少都是精品佳作。

五是廉潔自律。王安石不貪不腐不好色,只有一個老婆,沒有小妾,還經常拿自己的工資請手下喝酒。

張居正

湖北荊州人,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初年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開創了十年“萬曆新政”。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朱載垕駕崩,9歲的萬曆皇帝繼位,任命張居正為內閣首輔,萬曆皇帝母子對張居正信任有加,在這種背景下,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考成法,對官員績效考核,大力推行包括政治、經濟在內的綜合改革,大明國勢開始出現中興跡象。張居正的特點是:

一是敢擔當。此人責任感強,敢負責。有人向萬曆皇帝打報告,說張居正作威作福。張居正報告萬曆帝說:“任何人替陛下做事,都免不了作威作福。因為誤事的官員必須降黜,盡職的官員必須提升,所以不是威就是福。”這反映了張居正的擔當,不怕得罪人,如果瞻前顧後,前怕狼後怕虎,肯定無法幹大事。

二是有能力。一個天資聰明的人,加上敢於擔當,那能力自不必說。張居正對明朝的政治、經濟、軍事等進行了全方位的整頓,對許多事項進行了重大改革。在他的治理下,朝廷綱紀恢復,中央威信重塑,吏治大為改善,國庫更加充實。

三是腐敗。萬曆皇帝后來抄他的家,抄了10兩銀子,張居正生前也比較奢靡,好女色,這是他的汙點。

從長相上看,王安石也高出一籌,王安石一臉正氣,方方正正,氣象萬千;張居正兩個小眼睛,不怎麼大氣。

心得

筆者前後看了上百本名人傳記,都是名帝名臣名人,筆者發現,這些人都在做兩件事:一是對自己的身心承受能力進行挑戰,無論多難多繁瑣,宵衣旰食,孜孜以求,只堅韌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比如還有周世宗柴榮、王陽明、曾國藩、孫中山等等;二是對自己的認知水平進行挑戰,不知道事情到底是對是錯,但目前不改革已別無他法,只有嘗試,於是頂著巨大壓力,置個人榮辱於身外,堅持到底,比如商鞅、恭親王等等。王安石以其絕世才華、大公無私、執著堅韌、去留無意當為後人永遠尊敬!相比而言,王安石更勝一籌!


坐看東南了


兩人都是著名的改革者都值得尊敬,個人見解,還是張居正綜合能力強點。

政治方面

王安石的政治智慧不知道要怎麼說,他是一個有遠見的愛國者,這不假!看到了社會的弊病,立志改革,這是一個好同志,沒得說的,有擔當。可是王安石單純的只依靠他的老闆,皇帝宋神宗,除了一個宋神宗的支持,基本上沒有政治盟友,即使有幾個跟著他的人,也大多說是想著王安石給自己撈點政治直奔。所以說老王沒有強有力的支持,全靠皇帝支持,一旦皇帝動搖慢就沒有了根基。

事實上也是如此,加之老王先生沒有摸清楚那些既有利益者的實力,全憑著自己的意思來,變法改革的阻力重重,最終導致失敗。反觀張居正,他的政治資本雄厚,張居正本身是內閣首輔,大權在握,他非宰,實為攝也!在內結交馮保,組成政治攻守同盟,將內廷和外廷直接的結合起來,鞏固自己身的實力。他還大力提拔了一批改革的主力軍,就是所謂的江陵黨,這些人把持著朝廷各個要職,六部這種幾乎沒有反對的聲音,使得張居正的改革能夠實施,這樣說來張居正的政治智慧不知道要高王安石不多少。這一點上張居正略盛王安石先生一籌。

文學方面

結合兩人的身份地位,主要從他們的文學對其改革服務方面來講。

北宋的文風盛,是歷朝歷代都無法比擬的。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革新運動,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動,對掃除宋初風靡一時的浮華餘風作出了貢獻,當然了作為一個改革派王安石強調的是實用,他的散文也是如此。他的詩歌也反應下層的疾苦,不得不說王安石這一點做得不錯。這是不作無病呻吟,注重現實。

而張居正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不多,而且能查到的都是關於改革,關於現實。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張居正以《論時政疏》(《張文忠公全集》卷一五)首陳“血氣壅閼”之一病,繼指“臃腫痿痺”之五病,系統闡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張。他在《荊州府題名記》(《張文忠公全集》卷九)中說:“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於兼併。”可見張居正也是直指時政,這一點他們兩個都差不多,算是平手。

人品方面

我不知道你為什麼會想到要比較他們人品,這個就不多說了,兩人都是有大志向的人物,人品能差了嗎?他們雖然有想要實行自己的政治抱負,可是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國家好。所以說不想從人品方面比較兩位。

綜上還是張居正更勝一籌,他給明朝帶來了切實的歷史,明朝三大徵用的都是張居正改革時候積攢下來的錢財,比王安石改革效果更加顯著。

唯一讓人惋惜的是張居正死後被清算了。還連累到了家人,算是一個悲劇了!


天楓說


為什麼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改革能夠實施成功?為什麼王安石的“青苗法”改革卻導致了失敗?

從形式上來看,是明朝的這次改革多了一個太監的因素。

但從國家管理體系來看,太監的特務機構的監督權是明朝變革能夠成功的主要因素。

中國王朝的管理體系,秦始皇以前,是按照帝王(皇權,所有權)---道家(師權,監督權)---儒家(相權,行政權)---諸子百家的體系構成的。

但為了加強帝王的中央集權,法家這種特殊的道家出現了,他們主張“君無為,法無不為”,將宗教權交還給帝王,他們順勢而下,去奪取儒家的傳統權力,實現“以吏為師”,雖然這種思想短暫成功了,但很快走向了滅亡。

漢武帝之前,當時中國社會又將這種“君君道道”的君臣關係又恢復成傳統的“君君道道儒儒”關係,但道家向下奪取儒家權力的努力沒有實現,他們又扛著莊子的“君無為,而臣有為”的旗子奔著帝王的皇權去了,結果就引起了漢武帝這個絕世強者的雷霆之怒,與儒家聯手,將道家拉下廟堂,走入民間,使“君君儒儒”成為君臣關係的主流。

皇權的過度集中,就缺乏道家“師權”的有效管控,一旦君王面臨年幼及病患以及無能的情況,最高統治權要達到最大化,就會造成君王身邊的人專權。

第一種常見情況是後宮專權。

第二種情況是為了防止後宮專權,以顧命大臣的形式予以制約,但由此又容易形成大臣專權。

第三種情況是為了防止大臣專權,皇帝就利用身邊的宦官進行制約,但前提條件是皇帝還是要夠強,不然就會形成宦官專權。

明王朝應該說有效的利用了宦官制度的優勢,且最大限度的克服了其弊端,其方法就是不讓宦官掌握軍權,但掌握專門的特務機構對國家進行了監控,其宦官身份也被稱為“太監”。

這樣,國家的管理體系就變成了“君君監監儒儒”的體系,太監就成為了類似於道家太師身份的人物。

這就導致明朝的張居正與宋代的王安石相比,多了一個太監為代表的特務機構構成的監督權階層支持其變革,不像王安石上面直接就面對君王了,沒有有效的支持,變革由此走向失敗。


河東來


肯定是張居正了。張居正的改革,為日漸垂危的大明王朝續命幾十年,把衰敗、混亂的明王朝,治理得國富民安,“十餘年間,海宇清晏,蠻夷賓服”,被稱為“起衰振隳”的“救時宰相”。而王安石變法搞得烏煙瘴氣,民怨沸騰,王安石成為眾矢之的,他卻執迷不悟,一意孤行,有人繪成《流民圖》。圖上無數流民攜兒牽女,身無完衣,四處啼飢號寒,口銜草根野果,根本沒有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更引發黨爭。

從人品而論,王安石質樸節儉,好學慎思,深通經術,不嗜酒色財利,不以自身榮譽進退為意,堪稱君子。而張居正玩弄權術、拉幫結派,排斥異己,貪戀財色,行事張揚,他也自稱寧為循吏,不為清流。

從文學上,王安石有詩文傳世,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張居正自幼被稱為神童,科舉出身,想必文才不會差的,可能忙於政治及享受,沒時間研究了吧!

千秋功罪,誰人可與評說!

人們總把清官和能吏聯繫起來,都喜歡清廉的官員,喜歡能站在道德制高點的官員,但是否為大家帶來實在的利益呢?老百姓不太在乎。所以,自古以來,人們考慮的首先不是做事,而是要做個道德標兵,像王安石那樣的。張居正雖然能幹,個人慾望也很強烈,私德有虧,成為他人攻擊的把柄,不符合傳統道德標兵要求。



筱原123


王安石和張居正都是歷史上的名相,都是有憂患意識的人,都是憂國憂民的人,都有超前意識的人,都是改革排頭兵,都是為神宗改革,也都是以悲劇收場的人。

王安石是北宋神宗時期的宰相,他看到當時的弊端,積極改革是為了解決三冗兩積問題,即冗官、冗兵、冗費和積貧積弱的社會問題。三冗兩積問題已經引起了嚴重的社會問題,革除弊端逐漸成為朝野共識。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進行機構、稅賦(方田均稅、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募役法即免役法、市易法、均輸法,軍隊改革(裁兵法、將兵法、保馬法、軍器監法、三舍法、貢舉法、三經新義)。王安石變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增強對外防禦,對內彈壓的能力,以鞏固和加強封建統治,從新法實施到廢罷,期間有十五年,雖然有這樣或那樣問題,但總的效果還是明顯,“富國強兵”更顯著。變法在當時也引起了擾民、損民的後果,變法的實質是富國不是富民。急功近利用人不當政策執行不力,變法派內部分裂,反對派強烈反對。雖然在當時形成支持改革派和反對改革派兩大陣營,但隨後被分為“元豐黨”和“元祐黨”,從此宋朝進入了黨爭的泥沼不可自拔。

張居正是在明萬曆年間連續10年擔任內閣首輔(1572年~1582年),為挽救明朝統治的危機,他從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整頓,尤其是經濟改革,扭轉嘉靖、隆慶以來政治腐敗、邊防鬆弛和民窮財竭的局面,改革取得了一定積極作用,張居正死後改革造到破壞。張居正改革的最著名的“一條鞭法”,是封建社會賦役史上最重大變革,可惜沒有執行下來,也是明朝走向滅亡的宿命。

王安石和張居正都是讀書人的傑出代表,不僅僅是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在學術上都是一代宗師,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張居正《書徑直解》、《張太嶽集》、《張太嶽雜集》、《帝鑑圖說》等,其中《帝鑑圖說》以歷史上117帝王正反兩方面為政的故事論述為官之道,影響最大。





賽麥大弘


半斤八兩 張居正命更好一點

在北宋 司馬光夥合儒家士大夫殺狄青後 無論軍事和財政都一年不如一年 儒家推出了儒家大名士王安石為相 因為當時皇帝很信任他 支持度很大 王安石推出了變革 但變革規模很大 大大的影響了儒家士大夫和地主的利益 遇到了以司馬光為首的士大夫激烈反對 當皇帝死後 新帝登及 王安石就下臺了 變革大部分都廢了 但變革的成果留了下來 北宋財政增加了一倍

在明中期 因為北方戰事 財政非常不好 張居正怎麼上臺的了 首先他有一個當首輔的老師 他本人是能臣 他當上首輔後 鞏固地位後 在皇帝支持下變革 他實行的後世著名的一條鞭法就是王安石變法的一小部分 在皇帝支持下 他變法成功了 在中國歷史上變法成功又沒有死的人非常少 但是他還是破壞了儒家士大夫和地主的利益 加之他得意忘形 有不檢點的行為 下臺了 他變法的成果是財政增加了三成以上

在這裡我一定要提出一點 當年雍正帝的變法

官紳一體納糧 也是一次成功的變法 有興趣的朋友自己去了解一下


超超9918


綜合能力是什麼?

從改革家的角度. 張居正強. 因為他懂得為官之道,如何團結一批人打擊領一批人。而王安石只會使用職位本身來推行改革,這顯然是不長久的。

從文人的角度,王安石強,北宋本來就是整個中國歷史名人輩出的年代,明朝差很遠。

人品來說,王安石強.這不用多說。

兩場改革都是人亡政息,但普遍認為王安石變法導致了北宋滅亡,而張居正改革延長了明朝壽命。

兩個人都是中國歷史上前五的政治家。


looxee


一朝天子一朝臣,王安石變法還是算成功了,只是神宗在當時去世了,換做誰也不一定能壓的住場面!個人覺得認可王安石多點!


用戶28534236576


兩人半斤八兩不分伯仲。都是功成名就後覺得沒什麼可以玩的了,就開始玩票變法,把變法當成自己提高聲望的招牌。非要比下的話王安石更有成就,他和宋神宗一起收回河套雖然後來被妖人司馬光給送了至少有成績。張居正就就剩下一個字就是吹了,各種吹捧。


日常刷下線


皆存理由,王對宋起社會作用,張於明推明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