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體瘤瞭解下 “垂體”究竟是什麼

垂體瘤:90%的人沒有明顯症狀,10%的人臨床上才有明顯症狀。臨床表現有甲亢、視力減退、肢端肥大症、溢乳症等。垂體瘤是一組從垂體前葉和後葉及顱咽管上皮殘餘細胞發生的腫瘤。發病年齡大多在31-40歲之間,21-30、41-50歲兩組次之。

垂體瘤瞭解下 “垂體”究竟是什麼

“垂體”究竟是什麼呢?

垂體是一個位於頭顱內的內分泌器官,是機體神經-內分泌系統中所有腺體最重要和最複雜的器官,是機體內分泌系統的“指揮中樞”(master gland)。腦垂體的體積很小,像顆黃豆,前後徑為8~10毫米,橫徑為10~16毫米,重量只有0.4-1.1克,平均0.5克。大腦底部有一塊骨頭叫蝶骨,蝶骨上有一個像馬鞍形狀的小窩,稱蝶鞍,腦垂體就舒舒服服地躺在裡面。

當然,腦垂體並不是孤零零地躺在蝶鞍內,垂體的上部經垂體柄與下丘腦相連,受下丘腦控制和調節。下丘腦是腦的一部分,位於腦垂體的上方,藉助神經脈衝獲得有關身體的大量信息;感到有需要時,就分泌稱為釋放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化學物質。這些物質緩慢地傳到腦垂體,或刺激腦垂體釋放所儲藏的激素,或抑制腦垂體釋放激素,從而控制身體的生長和發育,調節多項人體功能。

其實人們開始並不清楚它的位置,後來解剖學的發展使得人們留意到在大腦深處還有這麼一個小小的器官。

古埃及人似乎很早就觀察到大腦這個部位的結構,從古埃及的諸多雕刻可以看出這種不經意的發現,但是古代的人們並不清楚它的作用。

直到上世紀二十年代哈維·威廉姆斯.庫欣(Harvey Williams Cushing, 1869~1939)真正意識到垂體至關重要性。

垂體是有多個不同的細胞組成的集合體,就像我們個體組成的這個社會,每個個體安守本份、踏實工作是這個社會得以正常運行的基礎,對於腦垂體而言也是如此,每個細胞各司其職,維持機體正常的運作。

但是其中的任何個體,出現了“叛逆”,均可能導致垂體這個“司令部”出現問題,不管是“機構臃腫”(體積增大)還是“胡亂發號司令”(激素分泌紊亂),均可能給機體帶來嚴重的後果。這就是接下來我們要說的“垂體瘤”。

我們把垂體腺瘤分為兩類:一類垂體腺瘤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像一名勤勞的工人一樣仍然在為人體“勤勞工作”,源源不斷地產生各類人體所必需的激素——只不過它過份勤勞了,生產激素過多超出正常的生理需要量因而對機體造成了不良影響,這就是古訓說的“過猶不及”的道理。以最常見的泌乳素瘤為例,過量的泌乳素可造成女性月經週期不規律、甚至閉經,青年女性不孕或受孕困難,以及非哺乳期的異常乳汁分泌等;而男性患者最常出現性慾減退與性功能障礙,由於疾病的隱匿以及我們社會傳統文化因素,很多患者羞於啟齒或諱疾忌醫,診斷時可能已經是拖了很久,瘤子往往發展到長得很大,甚至由於視神經受壓而出現視野缺損的表現(視野的“雙顳側偏盲”,這個醫學術語的意思其實就是兩隻眼睛靠外眼角一側都看不清,過馬路的時候會感到看不清楚左右兩邊來車)。

肢端肥大症典型的症狀簡而言之即是“五大三粗”(手大、腳大、臉大、頭大、鼻子大;皮膚粗糙、毛髮粗多、聲音粗厚)。

庫欣病也一樣,由於垂體過量分泌促腎上腺激素,作用於患者的腎上腺,繼而引起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過多,引起“滿月臉”、“水牛背”、“向心性肥胖”等症狀。

對於這類垂體腺瘤,經手術切除後,大多數患者體內的激素水平可恢復正常,症狀得到緩解。

因此垂體腺瘤雖然很小,但危害不小,對於這些“叛逆的細胞”,需要對它進行臨床干預,對於藥物不能控制的腫瘤類型,可以通過手術切除腫瘤,解除腫瘤對周圍組織的壓迫,緩解症狀。有垂體瘤疾病問題可以諮詢熱心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