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華:盼歸是種什麼滋味

周碧華:盼歸是種什麼滋味

一年一度的全球最大的人口流動開始了,中國大地上,無數的人行進在還鄉的路上,無論有多大的困難,他們只有一個念頭:回去。

回去,回到那斬不斷根的地方。

其實,有許多人在異鄉已有了家,有許多人的家已比要歸去的那個家豪華,但依然要踏上還家的路,在中國人根深蒂固的“百善孝為先”的觀念下,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

回家,就是回到父母的身邊。

歷來的筆墨,大多描繪身在異鄉的人盼歸的滋味,以及在旅途中的種種艱辛。鮮有人將筆觸伸向父母盼歸的內心,因為中國的父母具有巨大的隱忍的力量,他們不輕易表達,他們只是默默承受。

因此,當我們還是孩子時,是無法體會父母盼兒歸的心情的。

我讀大學或是在外地工作,每到春節前回家,總是在家鄉的河堤上,看到對岸河灘上一個熟悉的身影,那是父親立於寒風中等待自己的兒子歸來。那時沒有通訊設備,只能通過書信告知,交通又不便,因此是不能準確地如約抵達的,那麼,父親一連幾天都得在寒冷的渡口翹首以盼。那時我少不更事,還總是埋怨父親不該那麼傻傻地等,我又不是找不到回家的路。

而只有自己當了父親,只有自己在盼望遠方歸來的孩子,才能體會當年父親盼我還家的心情。

是的,我也像天下父母一樣,在機場、車站、港口或村口,迎接自己的孩子歸來。

第一次在機場“國內抵達”區看到黑壓壓的人群,看到如我這般年紀或更大年紀的人擠在欄杆外,頭不停地向裡張望,我突然就有了蒼老的感覺,甚至有些傷感。

撫育孩子時,誰都希望孩子快快長大,等真正長大了,他們就像鳥一樣飛走了,世界很大,攔也攔不住。

同事小孟的女兒18歲了,要父親給她洗頭髮。小孟說,這麼長的頭髮,還是去店子裡洗吧。他的女兒說,爸呀,你要珍惜給我洗頭髮的機會哩!

多麼懂事的女兒,多麼暖心的話呀。是的,18歲,一般就要高考了,考上大學的孩子,就意味著與父母分別的開始。誰也沒有去計算一下,當孩子考上大學,又工作在外地,自此與父母在一起的日子會有多少?

每次在機場接孩子,我總是遇到熟人或朋友,他們如我一樣,都是迎接自己孩子的歸來。話題當然是自己孩子的生存現狀,最後都是一樣的話:只要他們覺得好就行。

父母們雖然顯得豁達,但誰都清楚,在大城市打拼並非那麼輕鬆。我深信,像我這樣只有一個孩子的父母,誰不希望孩子就在身邊呢?或在一定的距離之內呢?但中國的父母大都認準了一個理,只要孩子自己覺得好就行,就支持他們選擇遠方,即使自己忍受老年孤寂也在所不惜。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遠離父母,因為中小城市或鄉村無法給他們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於是,龐大的城市群在形成,而中小城市或鄉村沒有興旺的產業的話,一座座中小城市就會老去,鄉村就會老去。

到那個時候,就是一座座中小城市或村莊在盼歸,在盼望從大城市裡歸來的親人們。只有春節時,中小城市或鄉村才陡然年輕許多,而那些超

大城市,一下會顯得空蕩蕩的,原來,再繁華,也沒有多深的根。

孩子尚在讀大學時的父母,盼歸的心情又淡一些,似乎知道每年有寒暑假,尚有足夠的時間相聚。只有當孩子在遠方工作,或在遠方成家之後,春節時的盼歸才會顯得格外心切。因為人生剩下的時光,這樣的相聚已能夠計算出來有多少次。

一次次相聚,又一次次分別,中國的父母,就這樣在牽掛中老去。被牽掛的孩子們在成長,然後他們又牽掛他們的孩子……原來,牽掛也是能繁衍的。

吾寫此文,誰能共鳴?那一定是曾經倚門而待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