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沟南:土地经营陷入困境,“末代农民”何去何从?

碧澄的天空,起伏的沟梁,宁静的乡村,绿色的原野。沒有了耕牛哞哞叫,没有鸡狗满巷跑,没有青壮劳力的吼喊。只剩下留守的老人,留守的儿童,和留守的土地……

澄城沟南:土地经营陷入困境,“末代农民”何去何从?

土地经营陷入困境

“末代农民”何去何从

——澄城沟南土地的困惑

文 李向生

当年豁豁地也打粮,人人爱;日今一类田赚钱难,有人弃。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那几年,天公作美,风调雨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沟边,半崖豁豁地一亩地也打小麦300—400多斤,粮棉生产年年喜获丰收。农民的温饱问题很快得到改善和解决,日子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更比一天好!

澄城沟南:土地经营陷入困境,“末代农民”何去何从?

随着后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地处抽黄灌区的我县沟南韦庄镇(原业善乡)东白龙村一带,至今有近20年不种小麦,谷子等粮食作物了。也有近10年不种棉花了。当年的犁,耧、䎬、磨、叉把,扫把,扬场用的木锨,嗮粮用的刮板都成为古董,连同碾打凉嗮小麦的麦场一起早已成为历史——退出了人们的视线。由为可惜的是人们为给棉花防虫打农药,花好几十、成百块,甚至几百块买的手动喷雾器,电动喷雾器,汽油机喷雾器等机具,器械都成为农家占地方的垃圾,一钱不值的累赘。当年500多元买的汽油机,收废品的最多只给出10元钱就要拿走。

澄城沟南:土地经营陷入困境,“末代农民”何去何从?

随着以粮棉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逐渐转向以苹果,酥梨为主的果业生产,最终发展到塑棚设施高效的冬枣,樱桃,葡萄产业。家乡的父老乡亲盖楼房,买小车,美好生活更是风生水,天翻地覆,红红火火,日渐优越。

最近几年,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农村留守的“末代农民”经营土地陷入困境。“粮贱伤农”,“果贱伤农”,再加上风,雨,冻,冰雹等自然灾害的无情侵袭,打得农民遍体鳞伤,痛不欲生!辛苦劳作多是保本经营,有的甚者辛苦一年收不敷出,让人寒心落泪,无可奈何。

一时间,土地还能不能继续经营成为当地农民的热门话题。一亩一类地(果园,水地)从最高时500—800元/亩,狂跌到100元/亩没人接受。现在甚至到了一分钱不要让人白种也找不到主的地步。怎不让人心寒胆颤啊!?

澄城沟南:土地经营陷入困境,“末代农民”何去何从?

这土地到底是怎么了?

农民经营土地的出路在哪里?

怎样挖掘土地的内在潜力?

如何提高农民土地经营的收入?

果区农民发展的方向何在?

如何抵御和降低自然灾害的风险和损失?

诸如此类的问题吁请政府有关部门于以关注并提出指导意见。

各界有识之士和农民朋友也可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为新时期农业发展提出切合可行新想法,新思路。

恳切希望《遇见澄城》关注“三农”,开辟专栏,集思广益,为建设美丽乡村推波助澜,展现声威!

澄城沟南:土地经营陷入困境,“末代农民”何去何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