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拥有大好局势,为何魏国的霸权最终衰落?

amaocc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近年来我们总能听到某某国王断送了大好形势,某某皇帝导致了王朝的中衰,更有某某君主直接了亡国灭种云云。

古代虽然是专制集权的社会,但是君主的作用真的有这么巨大吗?

答案是否定的,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政权的盛衰,和其内外环境及周边形势的变化密不可分,国家的兴衰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少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一位君王能够左右的。

所以,魏惠文王不是魏国霸权的罪魁祸首,魏国霸权的衰落是个时间问题,只不过恰好和魏惠文王执政周期相吻合。

那么,为什么魏国的衰落不可避免呢?“静Yes”认为有以下原因:

1、魏国地处天下之中,四战之地难有作为

魏国的局面就和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一样,一旦开战就会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而魏国更严重,在它的周边,西有戎秦,东有强齐,南有蛮楚,北有悍赵。

虽然在战国初期,秦国和赵国实力都不是很强,尤其是秦国,在战国前期一直是被魏国打压的角色,但是相比较魏国而言,秦国的地缘可谓得天独厚,除了义渠,秦国已经称霸西戎,在函谷关以西,秦国再也没有对手。

更可怕的是,秦国地势较高,对魏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趋势,这注定了魏国不可能完全搞定秦国,而只能被秦国所征服。

赵国,和魏国一样脱胎于晋国,虽然实力尚弱,但是赵国南北跨度大,从邯郸一直延伸到大同以北的河套地区,并且有云中、太原和邯郸三个政治中心,这种狡兔三窟的设置形式虽然不利于统一协调,但是也保证了赵国不会被一击必杀。长平之战,赵国损失45万人,但是邯郸和云中方向影响不大,这是后来赵国能打赢邯郸之战,猛揍趁火打劫的燕国的原因所在。

齐国,春秋第一霸主,到战国时期,经历了田氏代齐后,虽然实力有所削弱的,但是作为天下最富裕的国家,齐国有足够的实力和魏国形成对峙。

楚国,作为春秋第一个僭越宗法的国家,拥有者超6国面积之和的国土面积,带甲百万,是南中国的霸主,也是魏国的重要威胁。

所以,魏国面临的现状是,攻打其中一方,就可能会受到另一方或几方的攻击,比如庞涓攻击韩国,齐国孙膑从后方奔大梁来了,攻击赵国邯郸,孙膑又从后方奔大梁来了。

因为战国前期各诸侯大国势均力敌,谁也不希望对方过分强大,尤其是魏国,所以,魏国南有作为。

历史上,占据河南的军阀基本没有能够成事的。

而处于自保的需要,魏国需要维持庞大的军队,这是魏国的沉重负担。

即使是名震天下的魏武卒,也不能保证魏国的霸权长盛不衰。

2、人才外流,瘦己肥人

战国前期,为了保证自己在争霸中不落下风,最重要的是不被周边国家吞并,各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变法计划。

在变法的大潮中,魏国无疑是走得最快的,公元前455年,魏文侯在位时期,任用李悝实施变法,变法内容包括:

废除奴隶制世袭制度,选贤任能,发展生产;废除井田制,采取“尽地利之教”政策,鼓励百姓垦荒,废除土地界限,允许土地私有买卖;实行法治,建立魏国法律《法经》,对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等的奖励,做了最完备的规定;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这就是名震天下的魏武卒。

李悝变法是战国第一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后世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也受到了李悝变法的影响。

但是,魏国的变法终究没有延续下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魏国内部的守旧势力过于庞大。

其实这个问题在战国七雄中都有出现,不过魏国的情况似乎更严重。要知道,之所以会出现“三家分晋”的局面,就是因为晋国国内的公卿大夫们势力太过庞大,庞大到成了一个个的独立王国,最后直接把晋国肢解了。

而魏国变法,指向的就是这些贵族。

难度可想而知。

而且,最要命的还不是贵族对变法的阻挠和反扑,而是在公卿大夫的制度下,社会阶层已经固化,新晋人才不断受到排挤和打压。

作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魏国有着天下最雄厚的人才储备,但是魏国的社会制度容不下这些人才,所以他们只好到别国另谋出路,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商鞅到秦国实施变法,帮助秦国迅速强大。

另外,还有孙膑、范睢、吴起、尉缭等,这些人才为敌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了魏国的掘墓人。

所以,魏国的衰落时迟早的事,是必然事件!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Yes

战国第一霸魏国衰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魏惠王志大才疏,僭越称王。魏惠王本来是一个王族纨绔子弟,在与兄弟争夺君位的过程中快被打败了,结果得到韩赵两国的支持,取得魏国君位。魏惠王认为他是天命所归,于是很快僭越称王,把魏国的国格由侯爵提升为王爵!王国是天子之国,只有周王室的天子才是王,魏国僭越称王,吸引了齐国的注意力,齐国要打败魏国称霸。

其二、魏惠王敬贤不识才,流失了许多乾坤大才。魏惠王喜欢跟孟子聊天,十分的敬重读书人,但是他错失了孙膑、卫鞅、张仪。孙膑被庞涓迫害,他知而不阻止;卫鞅在他眼中只是一个中庶子,不足以委以国政;张仪在他眼中只是能言善辩的辩士,但没有孟子那么讨人喜欢。三个乾坤大才都被魏惠王当烂鞋子扔了,结果三人打掉了魏国的霸权。

其三、魏惠王放弃秦国,围攻韩赵而败于齐国。

秦魏因为河西之地而成百年世仇,魏国强大之时完全有实力灭秦,但是魏惠王认为秦国穷弱,占领了还得倒贴治理,他想统一三晋再灭齐,进而统一华夏。魏国进攻赵国,齐国救援赵国,在桂陵之战中打败魏国,生擒庞涓;魏国又进攻韩国,齐国救援韩国,在马陵之战中消灭魏国主力,庞涓战死!魏国霸权开始跌落,秦国大良造卫鞅趁魏国主力被齐军消灭,发动河西之战,彻底歼灭魏国河西军和最后一支魏武卒,逼迫魏国割地求和,又迁都大梁,魏国开始衰败!


大秦铁鹰剑士

魏国的衰落在其父亲魏武侯时期已经有所展现了,当然了当时没有人能看出来,只有吴起一人看出来了。

第一、魏武侯虽然对文侯时期的老臣基本保留,但是在任用新人方面跟文侯相差太远。任人唯亲、唯贵。像出身低下的新人不再看中,老臣也逐一遭受排挤。

第二、魏武侯对江山地势非常看中,却不看中民心向背。这一点被吴起当面看出来了,还批评武侯。因此吴起也慢慢遭受排挤。

第三、武侯带头破坏文侯时期的三晋联盟。

总之武侯在位期间跟周边各国基本都打了一遍,把好端端的魏国折腾得不像样,留给惠王的局势并不好。

当然惠王也有自己的原因,但惠王自身对国家战略是自己的思考的。迁都大梁避开与秦国的纠缠,由文侯时期的三晋联盟转为统一三晋。而大梁都城的选址真是眼光一流,千年后成为古都(看看赵国迁都邯郸的眼光,之后就成了小县城)。魏惠王的想法都是非常贴切实际的。但是老爹把国际关系几乎破坏了个遍,你让魏惠王怎么修复外交关系?


铯媒体

起跑在前头,还有途中跑、冲刺呢。魏国变法在前,促进生产,迁都开封,外交开始也得法。但后期,诸国醒悟了,纷纷发展图强,魏国就顶不住了。四周俱是敌国。一不留神,就上了套。



魏国夹在各国中间,是非常难以持久的。当时的处境,比其它各国都危险,非明君名将不能维系。无论是谁要发展,都要经过魏国,踏足魏国。



当时的魏惠王已成强弩之末,刚愎自用,庞涓等人才消亡,商鞅等人才流失。军事上屡屡战败,魏国形势逐渐落后。齐、赵、秦势力实力赶了上来。等待大魏的就是噩运了。




白马啸长安

魏文侯用乐羊攻灭中山,派西门豹治理邺城派吴起收复原本属于晋国的河西5成,等到文侯一死武侯即位,照发兵攻陷中山,楚国也派兵伐魏,武侯一死众公子争夺侯位,赵韩趁火打劫,最终魏惠侯即位,后来得到庞涓辅助开始恢复,墨子路过魏国拜见惠王,惠王问先生来会为寡人带来什么利益?墨子说我只为大王带来仁义二字。惠王觉得迂腐。等到孙膑到齐,到围魏救赵,魏军战败,接着马陵之战十万魏军全军覆没,还要向齐国缴纳金银珠宝和土地。不久卫秧到了秦,开始强大,进犯魏境,惠王派公子昂领兵7万抵挡,卫秧写信给公子昂说两人本是旧相识以私人名义两人聚聚,没想到卫秧不守信用扣押公子昂并捆绑到魏营7万魏军再次全军覆灭,惠王被迫割让700里土地给秦,魏都安邑已经靠近边境于是迁都大良,经过两次全军覆没前代经营的人口金银珠宝的土地兵器盔甲弓箭矛弩马战车……损失巨大,从此战国第一强一蹶不振


毛毛23215202

魏国首霸,存粹上是一种因为改革和领导者因素所导致的,实际上按照魏国的形势,处于中原四战之地,只要各国不是那么的腐朽不堪的话,它就很难实现霸业。

战国时期魏国首霸,首先有李悝变法,开始形成封建土地生产制度,推动魏国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其相对于中原诸侯国有一定的制度优势,国力很快的发展起来。再加上在此时魏国文臣武将辈出,从魏文侯到魏惠王等都励精图治。乐羊灭掉中山国,开地百里;西门豹治理邺城,留下脍炙人口的治河传说;吴起变法,改革军制,建立魏国武卒,威震天下;庞涓治军,也是胜仗不断,只是到后来孙膑出来才有所抑制。所以因为这些革命的举措,所以魏国在战国初期迅速的发展,一跃而成为战国首霸。

但是从当时各国形势上看,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的魏国除了南边的韩国比较弱小和北边的燕国相对较弱之外,没有哪国是易与的。赵国自从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实力迅速发展,而且还有李牧、廉颇、赵奢等一批名将;齐国是当时的大国,春秋首霸,自从恒公之后,利用渔盐之利,威震诸侯;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奋六世之余烈,一下子称为战后中后期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楚国延绵八百年,地方五年里,带甲百万,粟支十年,此诚霸王之资也。一旦这些国家完成改革,吧也是魏国衰败的开始,尤其是当孙膑相齐之后,更是给魏国霸业毁灭性的打击,使得魏惠王不得不和齐王徐州相王。


青年史学家

枪打出头鸟

作为春秋战国的分水岭事件——三家分晋,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晋国,其中魏国继承了晋国的核心区域包括都城(如下图),所以魏国一直以晋国正统继承者自居。此后魏国在魏文侯和魏武侯两位明主的打理下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直到公元前370年,魏惠王继位。

看名字就看出来了,爷爷和爸爸都称侯,到了自己这就称了王号。可见其好大喜功。对明朝历史的人知道,当初朱元璋夺天下时,有谋士就建议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毕竟枪打出头鸟嘛。更形象参考还有《三国演义》中袁术称帝和孙坚盗玉玺后的凄惨遭遇。可怜的魏惠王并不知道这个道理。然后就悲剧了。

一把好牌做了嫁衣裳

魏国财力和军事实力都不错,尤其是吴起训练的大名鼎鼎的魏武卒。在人才方面,更是上天垂爱,孙膑和商鞅最开始的主子就是魏惠王。但可悲的是喜欢玩夜明珠的魏惠王看不上这二人!甚至连公叔痤“不用即杀之。”的忠告也给忽略掉了,让商鞅大大方方的去了秦国。然后秦国强大了把魏国一顿虐。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