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封刘恒为代王?

许都青年


刘邦一生共有八子,其中最著名的三位:吕后生的刘盈立为太子,宠妾戚夫人生的刘如意封为赵王、薄姬生的刘恒封为代王;


其实在西汉初年分封的诸侯国中,赵国、代国相邻,且地区特色、政治地位以及发展历程极其相似,故常被人们冠以“赵代”之称,刘如意也曾受封过代王,不过刘如意与刘恒的代王之路完全不同,一个是空挂王衔,一个是以命相搏,可以说刘邦完全是靠着喜恶,决定了儿子们的前程。

代国位于汉朝北部边境,毗邻匈奴,匈奴强悍,时常侵扰代地百姓,以致国无宁日。

刘邦建立汉朝后,将骁勇善战的韩王韩信(纵横注释:此韩信乃是战国时期韩襄王之后,并非汉初三杰的韩信,故称韩王韩信以示区分)派去代地戍边,刘邦此举原因有二:其一韩王韩信封地本是颍川,四周都比邻战略重地,刘邦要提防他,其二韩王韩信骁勇善战,刘邦想用他抵御匈奴,守护北疆,可是不久后韩王韩信就叛汉投奔匈奴。

之后刘邦任命自己的嫡亲兄长刘喜封国戍边,次年匈奴入侵,刘喜害怕跑回了洛阳,任谁说都不肯回到代国。

刘邦无奈,封刘如意为代王,刘邦素来喜爱戚夫人,视刘如意如掌心宝,根本不舍得爱子年幼,远涉千里,去凶险的代国做代王,便将刘如意留在洛阳,由国相张苍代理政事,陈豨总览军政,可是不久后陈豨也造反了。

代国几次兵变,刘邦开始反思制度问题,代郡位于常山之北,由赵国从南边管理它,鞭长莫及,便将代郡、定襄、太原等地划入代国,赵代各理朝政,相互独立,刘如意为赵王,刘恒为代王。

为何会选择刘恒为代王呢?

《汉书》高帝本纪有载:代地居常山之北,与夷狄边,赵乃从山南有之。远,数有胡寇,难以为国。颇取山南太原之地益属代,代之云中以西为云中郡,则代受边寇益少矣。王、相国、通侯、吏二千石,择可主为代王者。”燕王绾、相国何等三十三人皆曰:“子恒贤知温良,请以为代王,都晋阳。”大赦天下。

“贤知温良”是官方给出的答案,可是代国凶险之地,久经沙场的韩王韩信、陈豨都经不住匈奴的侵扰,贤知温良的刘恒岂不是羊入虎口?

其实刘邦又何尝不知,只是他不在乎,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刘氏子孙替自己镇守边疆,而刘恒恰好到了分封的年纪,且其母薄姬并不受刘邦喜爱,刘恒也是不受重视的孩子,若是能守住边疆,大家都好,若是出了事,自己也不心疼。(可能在刘邦眼里,只有刘如意才是亲儿子)

按照常理,刘邦健在,薄姬应该留在洛阳,可是薄姬却以代王年幼为由,跟着刘恒去了代国,远离帝疏后悍的皇宫,也躲过了一场清算,得以自保。

在蛰居代国的日子里,薄姬与刘恒母子,谨小慎微,做低伏小,摆出一副与世无争的姿态,韬光养晦,静待时机,终于在吕雉死后,走入朝堂,开启文景之治的新篇章!


史论纵横


刘邦大力铲除异姓王,先柔术后战争,韩王成被项羽杀死后,韩王信代为韩王,建汉后刘邦倒也如约,却以韩地重要为由,把韩王信的韩国迁到太原周围原代地立国,地近边境匈奴不时侵扰,韩王信只得联同匈奴叛汉,刘邦亲征,韩王信王黄等人败走,刘邦就把二哥刘仲立为代王。第二年匈奴又来侵边,刘仲跑回洛阳再也不回去了。无奈,刘邦只得封儿子刘如意为代王,却心疼儿子,不让他赴任,让国相张苍打理大政。又派陈豨总揽赵地代地军事,不久陈豨又反,刘邦率军平定,赵代之地屡出叛乱,刘邦感叹说,代郡地处常山的北面,赵国却从山南来控制它,鞭长莫及啊。把代郡、雁门、定襄、太原都划归代国,封四子刘恒镇守。


代国处于大敌眼前,游牧民族匈奴在忙时便从事畜牧,闲时便南下抢掠打秋风,汉朝北地苦不堪言,后来虽与匈奴定下和亲之策,但匈奴是松散部落,并不严格遵守约定,边境战争从没断过。(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住在代地的危险可知,原先刘邦封赵王如意为代王,却因私情不让他赴任只挂空名,后来有机会就改为赵王。而刘恒母亲薄姬,不比戚夫人受宠,刘邦也只见过几次,见儿子受封外放,就自请与儿同到代地上任,刘邦也不多想,同意了,这一去倒因祸得福。


刘邦封刘恒为代王,是他腾笼换鸟战略中的一环,击败项羽后,敌我矛盾已变成内部矛盾,诸位异姓王尾大不掉成为汉王朝的大患。刘邦借鉴周朝分封八百年,秦朝郡县制才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做了折衷,实行郡国并行,郡县直属中央朝廷管辖,边境各封国却要自己人来管才放心,所以边杀功臣边安排至亲补上。代地处汉匈交界,易动难安,必须有信得过的人镇守,不然与匈奴勾结乱事又起,恰好,刘恒正到分封年龄,母子存在感不强,论血缘能服众,自己也能放手。这也是刘恒不受宠爱的表现。(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让刘恒当代王,可能有另一个深藏的原因,秦末汉初名相士许负见到薄姬时,认为她能生下天子,魏豹得知后就把薄姬收入后宫打算应天意,谁知还未有儿子就被刘邦抢了,薄姬虽没入后宫,却无缘得刘邦宠幸,幸得有二位朋友赵子儿和管夫人,三人交好,约定苟富贵莫相忘,二人得到刘邦宠幸,便有意无意提起薄姬,故意在刘邦面前讲她的趣事,这样,薄姬才进入刘邦幕帐,生下刘恒。其时赵子儿和管夫人提起的趣事,不排除就是许负相面的传说,而刘邦未必没有顺应天意的用心在内。如果这样,封刘恒出镇代地就可理解为:王者不死,百炼成钢。尽人力以顺天意。


南方鹏


大家还记得戚夫人的那个孩子,刘如意分的是什么王,赵王。

很多人都分不清楚这个代王,代表的是哪个地区,其实这一点我们可以去参考一下战国的历史,当时赵国的邯郸被秦国给攻破,此时此刻赵王的孩子从邯郸城逃了出来,跑到了北方的代地,地方其实是属于赵国的一块儿土地偏北方,所以这个孩子也就被称代王。

总体来讲,这个地区它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属于北方啊,而且还是苦寒之地,所以把孩子分到这块儿土地上是不明智的,也并不体现自己懂得仁慈。

可是,赵如意就在这个地方做赵王啊,而且也是自己的孩子,两个孩子靠得比较近一点,也是可以互相照顾。

同时对于刘邦来讲,这个刘恒说句实话,并没有太多的情绪在里面,本身薄姬和刘邦之间就是一夜情,有了一夜情以后才有这个孩子,刘邦对这孩子虽然是做父亲,但是事实上也没太多情绪,她和薄姬之间的感情,还不如和吕后之间的感情来的好。

代王首先第一点,实力比较弱,实力比较弱是建立在国家相对于贫乏的土地之上,这样的话可以减少这个孩子以后为了处理国家朝政是会费大量心。

另一个方面,对于当时的大汉王朝来讲,其实北方地区并不太平,比如说刘邦快死的时候,派樊哙去讨伐燕王,就是因为燕王要谋反,在自己最心疼的小儿子前面放一块儿挡箭牌,这是每一代的汉王都会做的事情。你比如说汉文帝将自己的位置传给汉景帝以后,就让自己的最小的儿子在梁国,结果七王之乱,猛攻的地区就是梁国。


漩涡鸣人yy


刘邦为什么封刘恒为代王?汉朝建立后,刘邦的儿子们还小,刘肥封为齐王,他不是嫡出的儿子,因为行大却占据着偌大的齐地。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封在偏远闭塞的代地(今平遥)。

一.刘邦在平息了陈豨的叛乱后(实际上陈豨是一个非常贤能至善的人)展望此地必须有自家人来镇守治理,皇子中刘恒就成了代地代王的恰当人选,赵王刘如意年小、吕后的儿子刘盈那是皇苗太子,刘恒封为代王应该说刘邦与吕雉其意见是一致的。

二.刘恒的母亲薄姬不但长的漂亮,而且大富大贵,著名的女相师许负给薄姬看相,就看出了她将来将有贵子临世,贵到贵不可言的天子境地,那还了的,刘邦听闻此言便临幸了她,以此有了刘恒,薄姬母子的只言片语真正的是天意啊。

三.刘邦建立汉朝后最让他烦乱的事就是立太子的事,他认为刘盈懦弱,不类他,他喜欢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类我,吕后那儿过不去。他把刘恒封在偏远的代地是否有此考量,让他远离政治漩涡的京城,风暴过后还有皇苗的存在?当然这是后话,哪有那么久远的先见之明啊,至于说到许负古之往来那就是神!


杨柳青青春之声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镇压了陈郗叛乱后,同年就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在之前各个异姓王的领土上,其根本目的就是在于以同姓王控制汉初异姓王甚至战国以来各国贵族的领地和族群,而在刘恒之前,已有长子刘肥为齐王,控制着当年韩信以及战国齐国贵族的地盘,是众诸侯国中地盘最大,势力最强的国家。


本来代王之位是由三子刘如意来继承的,但是因为刘邦实在太过疼爱这个儿子的,所以把他改封为赵王,另派了不太受宠的四子刘恒为代王,执掌代地。刘恒的生母薄姬其实是个苦命人,先是魏王魏豹的妾室,魏豹死了就入了刘邦后宫,可因为各种原因,入宫一年多了连刘邦一面都没有见过,而刘恒之所以能出生完全就是刘邦的一时心软,听到另外几个美人讨论薄姬的命苦之后过意不去,当夜就临幸了薄姬,也就这一次,薄姬就怀上了刘恒。

刘恒被封到代地当时来看是不幸的,但后来却是十分幸运,从领地来看,代国比不上齐国,而且处于北方苦寒之地,从王位来看,虽说自古赵代不分家,但是赵王明显比代王要高出几个级别,从宠爱来看,刘邦是因为舍不得三子刘如意,才派了刘恒去代地,而把刘如意留在自己身边。刘邦对这个自己一夜情而产生的儿子刘恒,其实并没有过多的爱护和教导。刘恒的温和,不与人争先等优秀品质完全是出于他母亲薄姬的教诲。

不过也是因为薄姬,刘恒母子处处忍让,事事小心,在吕后干政,吕氏叛乱的情况下,弱小的代地却能保持这一方静土,相反,受宠的赵王如意被毒杀,强大的齐王刘肥献郡自保,甚至连后来的皇帝刘盈也处处受制于吕后,死时年仅二十四岁,而刘恒以代王身份入继大统,恰恰也是因为国危需长者,母亲性仁善两个方面,这对刘恒乃至于西汉近两百年的江山来说确实是十分幸运的。


狐史首丘


刘邦削番的手法是,每削一个异姓王,就封一个同姓王,这样下去异姓王就解决了,都成了同姓王,而且,这样会给异姓王侥幸心理,觉得刘邦不是削番,

汉五年(前202面)先以造反的名义杀了臧荼,然后封卢绾为燕王,后杀卢绾,马上让儿子刘建做了燕王。

然后抓了楚王韩信,汉六年(前201年),将贬为淮阴侯,封自己的弟弟刘交为楚王。

再是赵王张敖,刘邦朋友张角的儿子,也是刘邦的女婿。汉高祖八年(前199年),废了张敖,立刘如意为赵王。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刘邦在亲征平定代地陈豨的叛乱后,就立八岁的刘恒为代王。

同年,找理由灭了梁王彭越,然后封自己的儿子刘恢为梁王。


南朝四百八十寺


刘邦是在楚汉之争时杀了魏豹,作为其妾刘邦临幸薄姬,之后刘邦称帝粉黛无数忘了薄姬,一曰与薄姬交好的二女谈话被刘邦听见,谈当年三人约定,谁将来风光不忘另二人,二人边说边笑。刘邦怜悯薄姬,后见。薄姬说梦龙入怀,刘邦说让我帮你完成心愿吧!后薄姬生子,少见刘邦。后其子刘恒被封为代王,与其母入居偏远代地。

刘恒之名应该是刘邦起的,从恒久的名字,到封为代王,有传宗接代,代代相传之意。刘邦是足智多谋,有远见之人,如果史料记载真实,薄姬从刘邦后来召幸即有心为之,即其生子,已有此心。吕后之子懦弱,戚妃之子小。吕后专权,世事无常,刘邦又不能杀吕后背上无义骂名。他死后祸乱生,内心隐秘寄希望于不受人注目的代地,子刘恒。薄姬之姓是刘邦顺应天意,薄待。不亲近反而长久。


圃香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看以楚汉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看完《汉刘邦》、《楚汉传奇》、《汉武大帝》后,我还撸了一遍《大风歌》。

在电视剧《大风歌》中,刘恒并不太受兄弟们的喜欢,他骑马不如三哥刘如意,力气不如起地刘长,母亲薄姬在后宫中又不受宠,等到刘邦分封诸子时,他竟然被分到又偏又远的代地,而他的哥兄弟们,捞到手里的封地,都远远强过他,尤其是皇长子的齐地和皇三子的赵地。

就为这,刘恒委屈过,痛哭过,但最后他还是记住了他母亲的教导,不争不抢,做好分内事,把代地打理得井井有条,并在吕后过世后的权力斗争中捡到皇帝的宝座。

那么,为什么刘恒被封到又偏又远的代地呢?刘恒被封到代地的原因是他得不到刘邦的喜欢吗?

其实,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中,都没有刘邦不喜欢刘恒的记载,我们也不能因为刘恒的母亲见到刘邦的次数少就认为刘邦不喜欢刘恒。

刘恒之所以只得到又偏又远的代地,一是因为刘邦太喜欢三子刘如意,二是因为当时能给刘恒的封地只有代地罢了。

之所以要在这里提到刘邦的三子刘如意,是因为在《汉书·高帝纪》中记载,代地原本是给韩王信的,韩王信叛变后,汉军收复了代地,把代地给了刘邦的二哥刘仲,刘仲在代王位子上面对匈奴的进攻,虽没叛变,但却弃国,刘仲弃国过,代地就给了刘邦的三子刘如意。

如果不是因为刘邦偏袒刘如意,按照刘邦封赏兄弟子侄的顺序,代地就应当一直是刘如意的,如果再有其他异姓诸侯王叛国或造反,下一块封地或者全部给皇四子刘恒,或者拆分成几份,分别分给剩下的几个儿子。

可惜刘邦太过偏袒刘如意了,当更为富饶的赵地被倒出来后,刘邦急急忙忙地把刘如意改封到赵地做赵王,就这样,代地成了无主之地。

这是发生了汉九年的事。

但在汉九年到汉十一年间,刘邦并没有把代地封给任何一个子侄,直到代地被陈豨劫掠,刘邦才意识到,代地应当再封个诸侯王了,就这样,在刘邦下诏选代王后,在诸侯王和群臣的奏请下,刘邦封皇四子为代王,剩下的四个皇子依旧没捞到任何一块封地,也未必能捞到封地。

如果时间在汉十一年戛然而止,这之后的历史发生改变,梁王彭越没有被诛,淮南王英布没有造反,燕王卢绾没有投敌,剩下的四个皇子怕是得不到封地了——除非刘邦划出中央郡的土地给他们做封地。

如果历史是朝着我说的这个方向发展,大家就不会说刘恒被封到又偏又远的代地了,而是说怎么刘恒就能那么幸运呢?幸运捞得一地为王呢?

参考资料:《汉书·高帝纪》、《史记·高祖本纪》


遥望燕园


也许他知道将来吕后对他的几个儿子下手,出于保护,把刘恒送到了偏远地区的代国做代王,果不其然,刘邦死后,吕后开始了对刘邦的儿子,除了刘盈和刘长外,其他的儿子是大杀特杀,一个没生,对于这场浩劫,刘恒躲过去了,八年之后,吕后崩逝,有陈平,周勃,灌婴以及刘氏子孙开始了诛吕行动,这场暴动之后,这些功臣为了平衡,迎接刘恒为帝,史称汉文帝


平凡的我平静的心


这是一种中央控制地方的一种手段,古时传讯和交通都不便,地方发生事务,往往要很久才能通报到中央,所以,刘邦建国后建立了几个藩国,封了几个异性王!但是后来异性王实力越来越强,刘邦就不得不考虑要削藩,但是削藩之后,留下的空白总要填补吧,不可能在去封另外一个异性王,这时候就只能在宗室里面挑人了。而且挑的年纪都不大的,这样封地上实际做主的就是中央委派的国相了,这样一来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就能达到,不过这后期的隐患很大,比如后来爆发的七国之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