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什么意思?

喷火的猫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有几分道理,某些方面吾认同;但是,没道理的份额也更大,吾就不以为然,而且经有些高级学者一解释,多一言不敢喏喏唯唯守口如瓶溜须拍马点头哈腰唯权是从的一副奴才相毕露无遗了。是以,有那几分“不言、守中”的道理吾在此就不多说了,各路高手估计说解够祥了,下面吾就着重数落这句话的不是。批它个体无完肤狗屁不是。不能一色的都是天花乱坠的言辞切切的赞美什么经典经典的,作古抱老子的脚趾丫子,况且,老子《道德经》原话与这大有出入。再者,请各位大家学者允许俺
多言两句不尽如意的话,至于守中否?你读完本篇文章自有见解。

是以,那,首先提醒下,打点预防针于各位大师专家:“守住”自己的“中”,何必在意于俺这小腔小调的批评吵骂,何必多言俺呢,话有不当处,请你们少批评,少言语,难得糊涂,多言数穷,不若守中乎?!言多必失,小心遭俺暗算啊。呵呵,好,下面废话少言,且看俺“多言”长篇正文:

首先,“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只是一种说法,据最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甲乙帛本而言是,“多闻数穷,不若守中”。大家注意,这里就有两处不同了,一是,多言数穷,是“言”,一是多闻数穷,是“闻”,二者差别极大;“闻”者,听闻,博闻强识,有关心之意;“言”者,就是言语,说话的意思,听与说能一样嘛?

再一个,一是“不如守中”是“如”,一是“不若守中”,是“若”,当然也有出入。若的涵盖面大,如的就小些了。

其次,最主要是,不能断章取义,不说联系整篇的《德经》《道经》全部章节吧,最起码得放到这句话的原段落出处: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这里需要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整段所言者的主角是谁?一、天地、二、圣人。这个得确定。你一般人不是天地、不是圣人吧?天地与圣人的特点是啥?文段说的很明显: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下面紧接着说了,圣人与天地对待老百姓咋着呢?

“以百姓为刍狗”意思就是天地是不仁慈的,一视同仁的自然的,对待百姓不闻不问,就像祭祀时用的草扎的狗,古祭祀时用其替代活狗作为祭品,随扎随用,用新不用旧,祭祀时庄严神圣,祭毕抛弃。这话对的很呀,天地本就没有感情,客观存在嘛,可见圣人不容易呀,必须要达到无私无欲,无情无义,不吃不喝无知无德,存天理灭人欲,欲练此功必先自宫。这样与天地同存,死而不亡,自己就是天地,恒久存在,既是恒道。一般人你做到了吗,小俗人一枚。其实这是古时说给统治者的要求,所谓,天子吗,替天行道,最高统治者要像天地一样不仁慈,这样才能达到,守中,恒守于中,《尚书.大禹谟》有所谓的中华心诀,允执厥中,惟精惟一,这里的“中”与“一”与老子所言的这个守中的“中”,意思大致相同的。恒。道可道,非恒道,1979年出土的帛本用的是“恒”,后来版本都是“道可道,非常道”,恒改成常,较可靠的研究说这个是避讳汉文帝刘恒的“恒”字改了。所以,“多闻数穷,不若恒守于中”比“多闻数穷,不若守中”更完整久远尊重原意些。恒者,恒久,能量守恒定律,物质不灭定律。所以,这一句“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啥意思呢,就是呀,天地之间好像一个大风箱鼓风吹火啊,

因空气有“其”压强,虽虚空而不屈,故愈加鼓动,其气愈出。

但是,估计大概主要是独尊儒术之后,后来的版本断句、删减、更改等,已经缪差极大极大矣,而且整体用意恰好相反了。成了道德教条,静止的看问题了。仁义礼智信,天子代表上天行使仁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苦其心志,考验合格后,就成了明君,仁君,然后他代表天地,日夜运行不息,厚德能包容承载瞎猫死老鼠藏污纳垢,一切存在皆合理,权力崇拜,唯命是从,良心即天理,主观既是客观,思维完全乱套,逻辑颠三倒四,畸形的臭脚丫子是“金莲”,木讷麻木的一副三脚不出一个屁的僵尸样曰是厚德,总之只要符合权力需要,天地有情调;于是老子成了太上老君,神格化了,天地人格化了。

古代,八股文若说是限制了部分人尤其读书人的思想,那么文字狱就是全民的思想阉割,身体的阉割是太监,不会有后,其实,思想阉割也是太监,不会有新思想的出现;于是到了近现代民族救亡危存的时候,那是排山倒海的运动呀,这就是弗洛伊德说的,

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鲁迅说呢,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他们难得糊涂,沉默是金,要想发大财抱金子,沉默是金何不沉默呢,哪怕船沉大海,他们抱着金子觉得自有人来救来处理,于是不若守中。这不是乱套吗?语境环境不分,主客观不分。

是以,关键,这个句话,存在的时代背景,说给谁的,从哪个角度理解是重点,这句话的“中”“恒”“天地”“圣人”咋理解这才是关键。


再次,另辟蹊径,下面论一下“言语”吧。

言语是思维的外在延伸,是日常交流的方式。人是有感情的动物,需要正常交流的存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可是人不是天地,不是没感情的不吃不喝的客观的大自然存在。活人几乎不可能达到没情没欲不吃不喝的与天地一样的圣人,所以但凡圣人,几乎都是死后封的,孔子是、孟子是,画像是圣人,可是它是死物啊,拿它来要求活人,啧啧,而且历来的天子,本身就是圣人的化身,可是,你看那稗官野史,后宫淫乱的卑污事,不胫而走,虽然表一套,冠冕堂皇,但没有不透风的墙,百姓的眼光雪亮的,于是里一套也就形成了杂史野志,不是没有言,而是,以不同的言存在着,而且愈多言了。知者不言言者知,此言吾闻于老君。若言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自相矛盾。

当今社会,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落后,太没必要了,话无不可对人言,真诚诚信的社会人人是受益的。言论自由,最基本的权利。

噤若寒蝉,道路以目,这不是理想的社会,正道之言越是不畅,邪门外道之语就会越猖獗,真理真言真语正言正语正能量需要多言,马克思说,语言是人类斗争的武器,一切社会的发展都是在对立统一中发展的,正义禁言,邪言恶语自然会猖獗。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而言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没有所谓的没有碰撞交流的发展。

人类因为有了语言而世界丰富多彩。今年的高考,好像有一卷的作文考题就是关于“语言”的话题作文,对,是江苏卷的,现网上查一下,摘过来大家一看,江苏卷语文作文题大致为:

花自语,鸟有语,生活处处有语言。生命也可以用语言来解读,雕塑、基因……都可以用语言来传递。语言丰富生活,语言诠释生命,语言传承文明。请根据所给材料作文,自己拟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是呀,看到没,连花有花语,鸟都有鸟语,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言语是正常交流的需要,语言未必能表达所有的真理,但是,传递、解读生命、探索自然万物奥秘,传承等都是需要很多语言的。“困”者何?口中塞木,困难的存在首先是思维的思想的限制,言语是思维的延伸。麻木不仁从来懒于多言语的,怕事,可是终究事找上门。

道法自然。恒守于中。道家讲归中守一。可是人类社会中的普遍的俗子何有“守中”何时归一了?连知道何谓“中”也不知。譬如,太极拳讲究中定,这个中,有太多的练拳者练了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都没搞明白。不若守中的“中”有几个搞明白了,更别说做到了,首先,六根清净了吗,出家不关社会俗世杂事了吗?

再有,就按二元论,“言”是分善言恶言的,就是,儒家还讲,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立言与立功一样,多立功也要多立言,这是古时对仕子的期许要求。就是宗教普化世人也都是说,多积功德,多言善语。

综上,“多言数穷,不若守中”建议改回来,改成“多闻数穷,不若恒守于中”。意思这样解释就可以啦:每一位公民呀,守住中道正道,康庄大道,莫走邪路歪路,勿闻作奸使滑投机弄巧的说客政客瞎忽悠,天地间有恒定的能量守衡定律,守住平衡生态和平的中定大道。别的所谓博闻强识歪门邪说,少闻少问,既是,庄子说的,其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以有涯殆无涯,殆已。譬如,身体健康这个就是“中”抱元守一合于中,至于别的损害生命捞大金赚大财的忽悠、鸡汤等言语,还是少听点,少中毒,须知,天上不会掉馅饼,结果身体搞坏了,金票又流跑了,能量守衡定律,恒守正道守中归一如此而已。这里的“中”绝不是好好先生似的,左右摇摆的所谓中间派庸派喔


东声西音

《道德经》第五章中,老子这样写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大概意思是:天地对万物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看似冷漠,其实正是最好的态度。


那么,在人的世界里,也应如此才是正道。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因为话多惹祸上身的,《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杨修自恃聪明,口无遮拦,在曹操面前一再显示自己,引起曹操的注意和忌恨。

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时,在斜谷界口被困住,进退两难,因此在吃饭时看着碗中的鸡肋有感而发。正巧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于是,夏侯惇以“鸡肋”传于众官。


杨修见上面传下“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惇得知大吃一惊,于是问杨修道:“你为何要收拾行装?”杨修说:“鸡肋,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而现在,进兵不能胜利,退兵恐人耻笑,在这里没有益处,不如早日回去。我断定明日魏王必然班师还朝,所以先行收拾行装,免得临走时慌乱。”


于是,夏候惇与军中的诸将领都开始准备回去。

曹操得知后大怒,传来杨修:“你怎么敢造谣生事,动乱军心!”随即喝令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

杨修的才学智慧的确令人佩服,但是坏就坏在他说了本不该由他说的话而招致了杀身之祸,令人深感惋惜。



20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海明威有一句名言,“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杨修的教训,应该深记。


既然言语多了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就应该都变成哑巴,不再说话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说到底,还包含一个智慧的问题,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这个分寸的把握非常重要。这就要求人的心地要清净,为人处世要做到敬人、敬事、敬物。


孔子也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意思是,一个人要么不说话,要么一开口就说中要害。


对此,墨子有个生动比喻,“苍蝇、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燥,然而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震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


所以我们不得不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自我约束“话到嘴边留三分”,以防自己考虑不周,牵扯到不该说的事情和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其实不仅中国的先贤们有这样的说法,外国人也有相同的认知。



“雄辩是银,沉默是金。”这句话是英国文豪托马斯·卡莱尔的著名谚语。意思是雄辩象银子一样贵重,但关键的时候,沉默会像金子一样,更为重要。


我们要牢记先贤们的教导“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当然并不是要我们不论遇上任何事,任何场合都要保持沉默,不要说话,而是要做到,言必有中。



有书共读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本身确实注入了作者的大量心血之外,还有各主要原因就是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不同的感受。

一部道德经,区区五千言,却流传了上千年,而且每一时代的人的对它推崇备至,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五章,这句话前面还有几句话,如果能够合在一起理解就会更加的明白。

整章如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大家最熟悉的句子。天地和圣人是不具有人类一样的感情的,只要依循着自然的法则运行就可以。在天地和圣人的眼里,万物之间本来就没有什么区别,不会对某一类事物有所偏爱。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之间,难道不像风箱吗?空虚但是不会穷竭,发动起来就会生生不息。“虚”虽然看起来消极,但是通过“虚”才能让万物又发展的空间,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善自己的生活。经济学理论说,人们只有在经济高度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幸福。虚弱之后,发动才是幸福的根本。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政令复杂反而会引起衰败,不如持守虚静。秦朝灭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法律太繁杂。到了汉代与民休息,才有了汉武帝一展身手,成就了大汉光荣。

任何一句话单独拿出来都是偏离作者的原意。结合前几句话,这句话正是老子对于治国的一种思想。


诗书君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安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老子的这句话说的特别有道理,在我们生活中也有特别健谈的朋友,无论走到哪都是夸夸其谈,别人根本插不上话。这类人到底受不受欢迎?

言多必失,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对语言的总结。

多言数究,不如守中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做人本本份份,不仅求一份心安理德,我们从不夸大其辞,但也不是心中无数。心中有数而不言实为君子,心中无数而乱言,实属小人。有的人外表憨厚,不善言谈,这种人是真的心中有数,察言观色、外才不露,绝对的实干型。对于话多者来说,刚开始让人心生敬仰,但话如果太多,一是惹人讨厌,再有话多必有过失,说到最后无法圆场。我的一位朋友,特别健谈,每次聚会就他一个人在哪没完没了的说,说到最后词穷,还不罢休,刚开始能控制自己的嘴,后期根本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东家长李家短,从头说到尾,就差没说 自己媳妇穿什么内衣了。这就是言多必失,到最后变成了笑话。

与人交流,别一人独享,话怎么说、事怎么做,这就是为人处事之道。

言多者人不一定坏,但话太多必有失分寸之处。不擅言谈的人不一定全是好人,但做人心中有数,懂得分寸。话多话少,各有优缺,只须做到:需要你说话时别沉默,不需要你说话时,保持沉默,自己能控制住自己就好。

要学会语言共享,生活中,你话多还是话少?


尼木子

老子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句话充满着大大的智慧。为什么?在我们生活中遇到误会的时候,遭受了冤枉的时候,不要争辩,争辩往往越描越黑,难以说清,这时不如坚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为人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内心中坚守正道,心态平和,言行和善,一如既往的生活,静待水落石出时。面对空穴来风,选择无视是正确的选择。这也是一种无为,不胡思乱想,避免胡作非为,学会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巧妙地做。避免将简单的事情搞得复杂,避免将有理的事情搞得没有理,天下本无事,避免庸人自扰之!


智慧慈光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语出《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健康一线

《道德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寥寥几字,意义深广。

“多言数穷”,大概有两层意思。

1、我不说了,因为无论我再怎么说、说得再多,也说不清楚这个“道”的。

2、如果你们修道、修行,那就不要说太多话,因为说话说得再多也没有意义的。

在圣人眼里,说话多是一种病。这也的确是一种病。

为什么现在人那么爱说话?如此地爱说废话?为何如此地热衷于闲谈?

就是因为人们空虚,所以试图通过无休止的说话来填补它。他们妄图用语言来填补这个无尽的无聊和空虚——这是人类最常用的一种手段。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佛家会有一种苦行的方法叫“禁语”。因为“静能生慧”,或叫“定能生慧”。智慧只有从宁静中才能产生。这句话在儒家称之为“宁静致远”,它们的含义是一样的。


“不如守中”。

“守中”是一种非常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不管在道家、佛家还是儒家都是非常地重视的。儒佛道三家都提倡“中道”。

那么“中”是什么?

其实“中”就是心。在道家,就是那颗“道心”;在佛家,就是那个“佛性”;在儒家,就是那个“良知”。

在《论语》中提到的“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就是这里的“守中”;同样也就是《中庸》里的“中庸”;同样也就是《孟子》里的“养吾浩然之气”的“浩然之气”。它们的表达方式不同,其内在含义是完全相同的!

那么,“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用现代的语言表达,就是:

停止你们的语言和说话,安静下来!

在寂静中感受世界、感受自己、感受生命,

去感受并守住你心里的那点“道心”吧!


大道之光

细读原文,其实都误解了,它是讲修炼丹道的言论。

不信请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没有仁不仁的偏好和特性,万物一视同仁,像刍狗一样,圣人视百姓也是如此。天地之间像风箱一样,呼吸空虚而充盈。而人也要学习天地和圣人的自然性,少说,说多了,内外的精气神会消耗,不如像天地一样守住身体自身的自然性和中正,不说不思,方能体悟大道并和大道交流,得到身心的提升,亦延年益寿。



静观物语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出自《道德经》第五章,加上与之相关联的几句话: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释:

其犹橐龠乎:大概就像个大风箱吧。其,表示揣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橐龠,音tuóyuè,风箱。

虚而不屈:空虚却不会枯竭。虚,空旷。而,转折连词,这里相当于“却”。屈,音jué,尽,竭。

动而愈出:越推拉风量越大。动,拉动,推动。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这里相当于“就”。愈,越……越……,更加。出,产生。

多言数穷:说的多行不通的就多,说的多屡屡行不通。数,音shuò,屡,多次。穷,困窘,困厄,行不通。

不如守中:不如遵守中正的原则。守,遵守,坚守,恪守。中,中正,适中的原则。

把这几句话整体通释一下:

天地之间,大概就像个大风箱吧?空虚却不会枯竭,越推拉风就越大。说的多行不通的就多,不如恪守中正的原则。

解读:

这里讲的是无为、守中的道理。”以“橐籥”作喻,告诉人们“动而愈出”的道理,进而得出“守中”的结论。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这个比喻意在阐述这样的道理:风箱推拉频率越高,产生的风就越多;推拉的力度越大,产生的风越就大。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几句话的逻辑关系。“风箱”中间是空的,“动”而成风,越动越有风;风多成灾,多言因做不到而屡屡困窘;而且多言与“无为”也矛盾。穷,困窘之状也。天地这个大风箱,“虚而不屈”,没必要“动而愈出”。“多言数穷”有两种情况:一是说的多,办不到必受窘;二是言多必失,会招致灾祸。

所谓“守中”即动而不频,言而不多。“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在劝诫人们顺应自然而“无为”。多言、多做是为自己找麻烦,这是反面得出的道理,结论是“不如守中”。

守中就是坚守适中适度的原则;“守中”就是不该做的坚决不做,必须做的才做;该做的不做也不是“守中”。

“守中”就是守道。《道德经》中的“守中”与儒家的“中庸”思想如出一辙,都强调做事要把握好度。当然,“中庸”思想源于《尚书》,这是明智的古人推崇的思想方法。 本章产生成语“多言数穷”。


陈广逵

言:政令,言语。数:速,迅速。穷:穷尽,困境。守:保持,坚守。中:中道,静虑。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①作为国家的领导戓是一个公司的上司,不应该颁布太多的规章制度,法令太多了,百姓人民就会像被绑了手脚一样很难施展出自己的才华,很难自由地进行生产活动,创造的激情也会不断消失,没有创意,一个公司怎么去跟别人竞争?一个国家应该还治于民,让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去干涉。

②作为个人而言,一个人说话说得没完没了的,这就很容易看不清事物的本质,用自己的言语把自己关在一个思想的牢笼中,听不见别人的忠言,吸收不到别人的人生经验,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多言必多心,多心必多虑,多虑必多烦,如此反反复复,只能在痛苦的轮回中不断地迷失自我。

一个人最大的福报是能做到“止语”,止语才能与天地同在,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感受生命最大的乐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