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掠奪非洲?美國專家:西方輿論缺乏事實,美政客看法是錯誤的

中國掠奪非洲?美國專家:西方輿論缺乏事實,美政客看法是錯誤的

中國公司正在創造就業機會

環球時報:您最近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認為美國政客對於中國在非洲的活動認知都是錯誤的。您的依據是什麼?

布羅蒂加姆:我在文中寫道,在華盛頓,共和黨和民主黨普遍將中國視為非洲新的帝國勢力,認為這對非洲人來說是個壞消息。有人指責中國使用“掠奪性貸款的方式”,破壞非洲的經濟發展,增加了非洲的債務,且幾乎沒有創造出工作機會,警告非洲人民提防這種“新殖民主義”。但實際上,美國政客對於中國在非洲的活動很多看法是不正確的,西方輿論關於中非關係的辯論很少基於確鑿的事實。

我最初研究中非議題是出於好奇,但我漸漸發現有很多失實的觀點和報道,我想把正確的東西說出來。此外,我認為美中關係非常重要,但這應該建立在事實和證據之上,而不是被扭曲的實際情況。

中國掠奪非洲?美國專家:西方輿論缺乏事實,美政客看法是錯誤的

環球時報:中國企業為非洲當地提供的就業機會如何?

布羅蒂加姆:中國公司正在創造就業機會,在非洲的中國企業有至少3/4的工人來自當地。從商業角度上看這樣做有道理。與過去幾十年來將工廠遷至中國的美歐企業一樣,中國企業現在將自己的製造業外包給低成本國家。我一直對中非關係的未來抱樂觀態度,並認為其依然是非常有益的、互惠的。

當然,中國公司僱了很多非洲人,但主要是半熟練工人,在技術、管理層面仍是中國人。中國政府為非洲學生提供很多赴華學習獎學金,但沒有人對這些學生畢業後的去向做調查。

我建議,中國政府可以提供專門資金,讓在非洲的中國企業向這類非洲“海歸”提供諸如三個月的實習崗位,這對他們的經歷、對中國企業在當地的發展都有好處。

部分非洲國家的領導人想實現工業化,比如盧旺達和埃塞俄比亞。但即使埃塞俄比亞這樣的大國,要真正建立一個工業化國家、實現出口也是需要時間的。以中國的深圳為例,經濟特區不是在一夜之間實現的,是需要時間的。當日本、中國臺灣、韓國、美國和歐洲的製造業成本越來越高時,製造業就轉移到了中國大陸。但埃塞俄比亞沒有這樣的“周邊環境”,周邊的蘇丹、索馬里、也門、乍得,情況都不太好。所以對中國公司來說,搬到埃塞俄比亞的前景並沒有那麼誘人,雖然有一些中國公司在埃塞俄比亞進行生產,但他們的產品主要是在埃塞俄比亞市場上銷售,並沒有實現出口。

中國的生產成本在增加,不過目前還沒出現太多生產轉移到非洲的情況。對非洲而言,產業轉移是有可能實現的,但現在還為時尚早。不過,對開放的非洲國家而言,窗口機遇期是存在的。

中國掠奪非洲?美國專家:西方輿論缺乏事實,美政客看法是錯誤的

“巨大”是中國在非洲活動的一個顯著特點

環球時報:有人認為中國給非洲的是“掠奪式貸款”,加重了非洲的債務負擔,您對此如何看?

布羅蒂加姆:我和研究團隊一直在努力構建中國貸款數據庫,初步統計,2000至2016年,中國向非洲國家政府提供的貸款總額累計為1020億美元。如果是“掠奪性貸款”,那意味著有邪惡意圖的貸款方會故意引起問題,但目前一些非洲國家雖然出現了債務問題,但我不認為這是貸款方故意為之造成的。

借錢就會帶來債務負擔,這是經濟常識。中國向非洲發放貸款不是問題,重點在於債務如何可持續。中國在非洲的存在和影響越來越大,這也意味著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和風險。目前部分非洲國家出現的債務問題,一部分原因是借錢太多,另外加上銅、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不穩,導致這些國家償債比較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向非洲提供貸款遇到過同樣的問題,當發現部分非洲國家出現債務危機無法還錢時,美國中止發放貸款。

與美國、日本等國相比,中國在非洲活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巨大”。中國企業對建築領域很感興趣,貸款規模很大,用於建設機場、公路、鐵路、發電廠和住房等。事實上,中國的貸款正在助力非洲發展。中國的貸款通常利率較低,還款期較長,為非洲嚴重的基礎設施缺口提供資金。在一個逾6億人無法獲得電力的大陸上,40%的中國貸款用於發電和輸電項目,另有30%被用於更新非洲搖搖欲墜的運輸基礎設施,而電力和運輸是經濟增長的基本條件。

不少人說中國向非洲提供很多援助,但在我看來,中國提供的更多是商業貸款。外界產生這種誤解的原因是,美國實際上是在向非洲提供援助的,大家會以為中國在非洲也是這種行事方式。其實,中國在非洲主要是從事商業活動,提供出口信貸。我真心希望中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的成立,可以完善這個運作體系。機構的名稱非常重要,因為經濟合作和援助是不同的。

中國掠奪非洲?美國專家:西方輿論缺乏事實,美政客看法是錯誤的

 中國大量買地、運去農民的故事是編造的

環球時報:有一種說法稱,中國政府贊助中國企業去非洲購買大量土地,送了很多中國農民去非洲種植糧食,然後再把這些糧食運回中國。您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布羅蒂加姆:我做了學者該做的事,沒有散播這些假新聞,而是建立了一個研究項目。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一個國際性農業研究機構——編者注)的團隊整理了一個數據庫,包括57個案例,內容為傳聞中國企業或政府已經收購或在商談購買大量(超過500公頃)非洲農田,如果這些媒體報道全都屬實,那將佔據非常驚人的600萬公頃,佔非洲總耕地面積的1%。

我和研究團隊花了三年時間追蹤每一個案例,從馬達加斯加到莫桑比克,從津巴布韋到贊比亞,事實證明,這些故事近1/3都是假的,中國企業實際購買的土地總量僅為24萬公頃,佔報道數量的4%。事實上,非洲目前仍然是食物短缺地區,需要從亞洲進口糧食。大規模購買土地和中國農民被運往非洲為中國種植糧食的故事,大多是胡編亂造。

中國掠奪非洲?美國專家:西方輿論缺乏事實,美政客看法是錯誤的

環球時報:中國在非洲能源領域的投資迅速增加,西方不少輿論認為中國在非洲投資的首要目標是資源,是一種“新殖民主義”。您覺得呢?

布羅蒂加姆:真正的殖民主義非常可怕,因為它意味著在軍事和政治上都被外部勢力所控制。新殖民主義是一種新的形式,意味著間接控制。例如,有些人會把法國和非洲前殖民地的關係稱為新殖民主義,因為他們出口很多原材料到法國,在法國進行加工後再回到非洲。在我看來,並不能把非洲出口原材料再進口成品這樣的貿易關係看作“新殖民主義”,因為這沒有超越貿易的本質。許多非洲國家沒有多樣化,沒有經歷過經濟結構轉型,基本上仍然是農業和初級產品生產國,所以它們和外界的貿易關係是這樣的。

石油和礦產品在中國的非洲活動中的確佔重要地位,但能源投資並非中國在非洲投資的最重要領域,我看到了一個全球化而不是殖民化的故事,是一個非洲的故事。就像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改革一樣,中國以前也出口石油和煤炭原材料,但很快成為“世界工廠”,經濟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不過,很多非洲國家還沒有發生巨大的變化,也沒有多樣化,仍然在生產原材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