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一部思考人生的電影,人該怎麼活?

二十幾年前的一部電影,年紀比我都大。那時候,船長還健朗地活著,十九歲的伊桑霍克還是名副其實的小鮮肉,一副無辜惹人憐愛的模樣。如今人事變幻,人類無法再回到過去,然而電影可以。《死亡詩社》也被翻譯為春風化雨,兩種不同的翻譯名稱看起來彷彿千差萬別,然而卻又相得益彰,各有各的好處。春風化雨重在彰顯影片內容,彰顯教育。而死亡詩社雖是英文名的直譯,卻突出的是影片的靈魂,相比下來,也應是無分優劣,全憑個人喜好罷了。

《死亡詩社》:一部思考人生的電影,人該怎麼活?

導演彼得·威爾,可以稱得上是絕對大師級的導演,作品無數獲獎也無數,也捧紅了數位好萊塢巨星。這些都不提的話,單是憑藉一部《楚門的世界》,就足夠其享譽世界了。但我認為彼得大師最好的一部電影便是《死亡詩社》。可以說,這部電影開啟了後來人對教育對個性壓抑的進一步思考。細看後來的《蒙娜麗莎的微笑》,《放牛班的春天》,《三傻大鬧寶萊塢》,《心中的小星星》等,無一不帶著死亡詩社的影子。

《死亡詩社》:一部思考人生的電影,人該怎麼活?

威爾頓預科學院無聊至極的開學典禮,幾個孩子扛著傳統,榮譽,紀律,卓越的大旗吹著刺耳的音樂走向會場,首先就讓觀眾對威爾頓預科學院沒有留下太好的印象。再加上臺上所有的老師除了Keating全都表情嚴肅,伊桑霍威爾頓預科學院無聊至極的開學典禮,幾個孩子扛著傳統,榮譽,紀律,卓越的大旗吹著刺耳的音樂走向會場,首先就讓觀眾對威爾頓預科學院沒有克扮演的Todd表情木訥地坐在臺下,年紀較小的學生抱著母親哭訴不願留在這裡,此情此景倒不像是入學而是入獄了。開學後的日子也並不那麼美好,呆板的教師微求精確的教學,連詩歌都要用分析數學的方式來解讀,只有Keating老師為學生們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撕掉教條式的課本,讓學生們自由發揮想象,重新感受詩歌的魅力。

《死亡詩社》:一部思考人生的電影,人該怎麼活?

Neil是這部電影中我最喜歡的角色,高大俊朗頗具領導風範的,相比於Todd的怯懦他勇敢活潑,深受K老師的影響首先提議重開死亡詩社;相比於Charlie的玩世不恭,他幾乎事事做的妥帖,父親和學校的雙重高壓下他不但將功課做的很好還依然保持著對詩歌對未來對演戲的無限憧憬。這種憧憬是他的信仰和動力,是支撐他在森嚴壓抑的威爾頓活下去的動力,當這一點小小的憧憬和希望也被父親無情地掠走後,他徹底絕望了,選擇了自殺。我想在他下定決心拿出父親的手槍時,在他心中回放的一定是和夥伴們拿著手電筒奔跑在黑暗中充滿濃霧的樹林、是在夜雨的山洞裡讀著惠特曼雪萊的詩,是在話劇舞臺上盡情綻放的表演,是站在課桌上看到的另一個世界。

《死亡詩社》:一部思考人生的電影,人該怎麼活?

梭羅說“大多數人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並且往往覺察不到自己的絕望,因為根本就沒有希望,又何來絕望。當Neil打破自己生活的平靜,去努力追尋自己的希望時,現實給了他當頭棒喝。我並不覺得他的選擇是懦夫的行徑,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活下去,與行屍走肉又有什麼兩樣?如果是K老師是Neil的精神導師,那麼Neil則是Todd的精神導師,鼓勵他參加詩社,鼓勵他寫詩,用自身的激情和夢想去感染他。當Neil自殺後,Todd在瀕臨崩潰的同時受到巨大的打擊,一向溫馴怯懦的他在白茫茫的雪地裡狂奔咆哮,在K老師被趕走時第一個站在課桌上大喊“O captain ,my captain”。Neil的死帶來的不是對自由思考的絕望,反而是對壓抑填鴨式教育的徹底控訴,是石頭堆砌思想的徹底崩塌。

《死亡詩社》:一部思考人生的電影,人該怎麼活?

人為什麼而活?好像是一個世紀問題,有多少人能說出答案?為了賺更多的錢?為了受人尊敬?還是為了改變世界?也許很多人都只是在為了活著而活著。這個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公平,但只有一樣是絕對公平的。那就是All man must die ! 所有人到最後都變成了一抔黃土,變成蟲子的食物。或許只有深刻理解這一點的人才知道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答案其實只有一個:活的有意義,活的深刻,活的漂亮!活的漂亮不需要取得巨大的成就,不需要具備改變世界的能力,也不需要成為金字塔尖,活的漂亮其實只是一種最舒服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是否活的漂亮其實只取決於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