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带领英国打赢了二战,为何却被民众赶下了台?

liyanpengjia

1945年5月7日,就在二战欧洲战场胜利仅几周后,丘吉尔开始了另一场战争,即首相大选之战,他对大选颇有信心因为他带领英国百姓度过了最坚难时期,理所应当继续坐这个位置,但是在这次选举中丘吉尔受到了侮辱,他领导的保守党几乎被彻底击溃,英国人竟然对他伟大的战争领袖如此恶意相向。

究其核心原因就一个:丘吉尔是居功至伟的战争领袖,但是在其它方面他做了很多错事,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丘吉尔最多只是个二流的政治家。1939年二战爆发后英国首相张伯伦的绥靖政策破产,辞职的张伯伦建议好战的丘吉尔组阁,没有通过选举仅1个小时的时间丘吉尔就和艾德礼达成组阁,丘吉尔由国王授予出任战时首相。

图为左边艾德礼和右边英国国王乔治六世,艾德礼对战后恢复有杰出贡献,但在外交方面非常软弱。

1945年经过战争洗礼的英国人如释重负,民众们都想忘掉战争的痛苦,向往着新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艾德礼所带领的工党立刻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大规模的福利事业、国民医疗制度等,而和艾德礼竞争的丘吉尔带领的保守党此时的口号依然是“战争领袖丘吉尔”,好像要把英国民众继续带到战争氛围中,丘吉尔对民众的判断严重错误,丘吉尔的这种理念在战争期间非常适合,但如果用于1945年结束战争后的选举会让民众非常反感,而他的对手艾德礼的口号则是“让我们展望未来”,这才是当时英国百姓所需要的。

所以丘吉尔是赢在了战争,败在了和平。

丘吉尔在出任战时内阁之前各种选举都没有获得过大成功,他也不了解英国百姓,没有坐过公共汽车,仅坐过一次地铁而已,而丘吉尔也一直以维多利亚贵族的眼光看待当时的英国工人阶级,他认为工人阶级和他家里的仆人没有区别,跟他仆人替他拿帽子、擦皮鞋做的工作都是一样的,所以工人阶级要和他的仆人一样不要有想法和需求,所以丘吉尔代表的是富人和贵族的保守党,他希望百姓还是回到战前的样子即可,他要的是回归,而他的对手艾德礼代表着改变,工人们想要的是改变。

英国人不想回到2.30年代鼠患猖獗的贫民窟和失业的日子,并且人们翻旧帐拿出1924年丘吉尔任财政大臣时执行过很多失败的经济政策,比如金本位制和镇压大罢工等,人民像恨希特勒一样恨丘吉尔代表的保守党,果然1945年大选,丘吉尔惨败,当他副手多年的工党领袖艾德礼当选为英国首相。


图文绘历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1940年5月25日,英法联军的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攻势下,迅速崩溃。英军被迫在敦刻尔克进行了一场历史上最大规模、最成功的军事撤退行动,这就是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然而在这次成功撤退的后续行动中,曾发生了一场人类史上的第二大海难,而此次大海难,竟令二战“三巨头”之一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亲自下达了禁止泄露此次海难的“封口令”。

纳粹德国于1940年5月10日开始横扫西欧,当时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拥有147个师,300多万军队,兵力与德国实力相当。但法国战略呆板保守,且动员较为迟缓,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上,对德国宣而不战,只是在德法边境上,发生过小规模的互射,并没有进行大的战役,从而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战争"。

然而德军并没有攻打马奇诺防线,他们首先攻打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并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渡河,从背后袭击了法国,不久德军的铁蹄又踏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1940年5月21日,德军直趋英吉利海峡,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仅有万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为海上退路。

已经毫无还手之力的英法联军,如果不能把这四十万人迅速撤离,在德军强大炮火的打击下,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后果。因此,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来营救这支已经落入虎口的残兵败将。他们最初的计划是力争救出三万人,然而这支杂牌船队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里,竟然神奇般的救出了三十三万五千人。美中不足的是,在这次成功撤退的后续行动中,不幸出现了"兰开斯特里亚号"大海难的悲惨事件。

兰开斯特里亚号隶属于英国航运公司旗下,本是一艘来往英美之间的豪华邮轮,二战爆发后被征用做了军事运输船。当它奉命前往法国圣纳泽尔市卢瓦尔河口接送被困的英军士兵时,遭遇德国空军的袭击,于1940年6月17日,在法国圣纳泽尔港外海被纳粹德国空军的轰炸机击沉。据推测这次沉没事件导致的罹难人数达4000名以上,而这起海难的死亡人数,比"泰坦尼克号"和一战时被德国潜艇击沉的英国轮船"路西塔尼亚"的总和还要多。

这起海难发生在法国敦克尔克大撤退的两周后,尽管当时大多数英国远征军都已从敦刻尔克安全撤回了英国。但仍有超过3万人滞留在法国南特市和圣纳泽尔市港口,其中很多都是英军工程师、皇家空军地面人员、运输人员和无线电操作员等。由于流入大西洋的卢瓦尔河口海水很浅,"兰开斯特里亚号"停在了距河口6英里远的海面上,通过小型交通船将岸上士兵运送到大船上。

“兰开斯特里亚号”没多久就装满了乘客,包括800名挤在货舱中的皇家空军士兵。大副哈里·格拉蒂奇感到船只已经严重超载,于是下令停止继续上人。据估计,当时核定载员1000人的“兰开斯特里亚号”上,已经装载了6000多名英军士兵和平民。格拉蒂奇和“兰开斯特里亚号”船长鲁道夫·夏普商量是否立即起航返回英国,然而夏普担心遭到德国潜艇袭击,他希望等一艘英军驱逐舰来护航。

17日下午4时左右,几架德国容克轰炸机出现在了天空中,向“兰开斯特里亚号”投下了几颗炸弹,炸弹全扔在了水里;几分钟后,另一批德国轰炸机飞了过来,投下的4颗炸弹全部击中了船身,在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中,“兰开斯特里亚号”瞬间成了一片火海。被炸弹击中的“兰开斯特里亚号”开始渐渐倾覆,格拉蒂奇下令弃船,命令船上乘客或乘救生艇逃走,或穿上救生衣跳入水中。尽管船上有1000件软木救生衣,但士兵们根本不知道如何使用它,许多人穿着它跳下水中时都摔断了脖子。一些士兵疯狂地从舷窗中往海里跳,还有一些人则将椅子、板条箱,以及所有能浮在水面上的东西都扔向海中,船上当时的混乱和灾难场景远胜于“泰坦尼克号”沉没时的惨状。

由于“兰开斯特里亚号”的油箱被炸裂,黑色的柴油流到海水中,随后又被大火引燃,海面上也成了火海。一些跳入水中的士兵不小心吞入了油污,几乎窒息而死;另一些士兵则被燃烧的柴油活活烧死。大副哈里·格拉蒂奇试图揪住一个溺水士兵的头发将他拉上来,结果发现他拉上来的竟是一只断裂的头颅。经过核实,“兰开斯特里亚号”大海难共造成了超过3500名英军士兵死亡,仅有2500人获救生还。

在此后的几天里,当地居民不断发现有尸体漂到海滩上来,一些当地渔夫在打鱼时,网到的不是鱼,而是一具具尸体。不过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尸体的来源。也许惟一的例外就是当年7月底,美国《纽约太阳报》首次刊登了一名水手拍摄的"兰开斯特里亚号"海难照片,然而那却是惟一的一次。

而"兰开斯特里亚号"大海难之所以不为世人所知,源于丘吉尔下达的“封口令”。这位曾经做过”在人类战争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人从这么少的人那里得到这么多”精彩讲演的英国首相,在得知"兰开斯特里亚号"大海难的消息后,立即做出决定,禁止任何英国媒体公开报道这起灾难。

而当这2500名劫后余生的士兵回到英国后,他们也接获了军方密令,禁止他们向任何人谈论这起灾难,丘吉尔强行将这起英国最大的"二战海难"向世人掩盖了起来。当然,丘吉尔这也做大概是怕影响到盟军的士气吧!


刀墓手札

丘吉尔二战结束后“被赶下台”的说法不准确,恐怕只有那些仇视西方国家的,带有严重意识形态偏见的人才会如此贬低这位来自英国,乃至全世界都备受尊敬的历史人物!

英国人的文化和观念里,对待伟人的态度或许与某些文化背景下的国家或民族不一样,在褒扬赞美伟人的丰功伟绩时候,对他的缺点、过失以及历史的局限性从来不会藏着掖着,更不会姑息养奸!他们深信人性的共通弱点,同时也相信人类社会有着的自我完善特性。

记得此前在观看BBC《英国历史》的时候,英国历史学界对早年的丘吉尔评价谁说他是“社交上无耻,行动上无畏!”可见理性、固执,从来不畏强权的英国人对待这样一位领导英国人在德国人的狂轰滥炸下,渡过艰难岁月的历史人物的态度。即便是敬重感激,同样也可以挑剔刻薄,他们相信唯有如此才能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当时的情况,英国对德宣战后,在1940年,首相张伯伦辞职后不久,便推荐丘吉尔出任首相一职。虽然保守党在丘吉尔的领导下和工党、自由民主党组成战时联合政府,但保守党此时已经非常不受民众的欢迎了。战后重新组织大选前,工党领袖拒绝了丘吉尔继续联合组阁的请求,随后他辞去首相职务,而应英国国王要求组成临时看守政府并准备参选。

对丘吉尔竞选失败而下野的深层原因,学界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其中较为流行观点是,英国选民认为性格十分好斗的丘吉尔不再适合作为和平时期的领导者。丘吉尔竞选失败的原因,不是针对他个人,而是受到保守党前任领袖(鲍德温、张伯伦)一连串糟糕失败的执政记录影响。

而从丘吉尔本人推崇的执政主张来看,他曾公开蔑视当时的一些流行思想,特别是建立国家公共保障体系和改善公众教育方面。在当前的世界来回看他当时的观点,确实是非常保守的。有学者研究认为丘吉尔之所以有这种观点,是因为受到1944年哈耶克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反极权主义的影响,丘吉尔真正担心的是国家官僚机构对公民自由的侵害。

总之,在英国发展了几百年的宪政体制,英国民众通过自由选举,能够充分体现出大部分民众的愿望和诉求。而此时在野多年的英国工党推行的主张恰好迎合了民众的期望,因此丘吉尔的下野则显得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虽然丘吉尔本人同许多保守派人士一样对大英帝国仍然抱有非常强烈的信心,认为大英帝国是一个仁慈的现代版罗马帝国,但在当时的世界环境下,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无论是海外殖民地印度还是大不列颠内部的爱尔兰,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和长期文化冲突的加剧,加上资本主义自身根深蒂固的弊病,日暮西山的大英帝国终究已是风光不在了。英国国内顺应新世界的改革(殖民地自治)呼声也逐渐增多。

好在理性的英国人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丘吉尔也一样,在得知自己竞选失败,身边的医生同情他替他鸣不平说“英国选民有多么忘恩负义”时,他却说“我不认为他们是忘恩负义,他们也渡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

其实,无论是否赢得大选,丘吉尔都是人生赢家,在历史的拐点上,书写了一段辉煌的人生,为人类留下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人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而在丘吉尔身上这句话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商企公信

英国民众对邱吉尔不满主要是好战!

英国人民经历过一次世界大战,被美国超越,失去了日不落帝国地位,沦为老二。

英国人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又被德国苏联超越,成为老四。

英国人民是害怕与德国再战的,因为知道德军的历害,知道凡尔赛条约的不公,知道德国工业的强大,知道德国人民的愤怒,英国人民是有自知之明。

英国人想通过废除凡尔赛和约争取和平,而邱吉尔是死硬的强硬派,幻想恢复大英帝国的荣光,而不顾现实,一味好战。

二战开始后,面对德苏联合,德国的闪电战威力,不自量力提前对德宣战,让英国仓忙上阵,准备不足,民怨极深。

当德军对英法联军进攻时,又犯致命错误,被德军抄了后路,大败而逃,大失颜面。

在北非沙漠,强大的英军被隆美尔闪电战打的怀疑人生,海上被邓尼恣的狼群战术打的无粮可用,只能求助美国,割让海外领地获取援助,掏空国库黄金买入军火,让民众怒火中烧。

太平洋战争曝发后,英国远东舰队,远东驻军被山下奉文的自行车部队击溃,几十万英军成了俘虏,远东舰队被联合舰队打的落花流水,失去了马来亚,新加坡,缅旬,连印度也将不保,让民众自信心受损。

整个二战,英军胜少败多,让民众怀疑邱吉尔领导能力,非常反感。

二战后,邱吉尔又犯老毛病,自不量力发动对苏联的冷战,让英国民忍无可忍,将他赶下台。


心有远芳

1945年的英国大选让无论是保守党还是工党都跌破眼镜,工党393个议席,保守党213席,在选民支持率上,工党也以47.8%的支持率胜过39.8%的保守党,这两组数据只有一个结论就是丘吉尔竞选失败。这是丘吉尔自己也没有想到的结果,毕竟正处于事业、名誉的顶峰。他想不明白为什么连士兵们都没有投他票,毕竟他认为自己是他们优秀的领袖。甚至当时的美国评论家说出:英国选民是不是记忆力不强,许多人简直是患了政治健忘症。

但这就是结果。如果从结果中倒推,我们会发现很多的合理性,而不是选择丘吉尔更多的情绪化,毕竟这是位超级演说家。工党的胜利在于他们将竞选的精力主要放在了社会改革上,这对当时战后亟待重建,重拾生活信心的人们非常重要,工党提出建立全面的 社会保险制度和实行国民医疗保健。战争让英国失去了40万人口,社会四分之一的财富毁于战火,此时的人们比以往更渴望各方面的保障:更好的食品、住所、社会福利等。而保守党给人的印象偏偏是保守、默守陈规、因循守旧。民众对战时的丘吉尔可能非常崇拜,因为他们需要一个精神领袖,而和平时期,他们更需要一个实干家。对选民来说,“作为战时领袖的丘吉尔依然深孚众望,作为和平时期的领袖,他却毫无吸引力”。因此,如同1945年7月《每日先驱报》所评论的那样:“投丘吉尔的票,就是赞成保守主义的一切黑暗面……投丘吉尔的票就是要英国人民仍然过他们不愿再过的那种不愉快的日子。”


国家人文历史

丘吉尔和希特勒是一类人,都是狂热的民族主义沙文主义帝国主义者。只不过丘处于成熟民主社会,不可能按元首的方式行事,而且民族沙文帝国这一套强硬右翼思想,在面对纳粹侵略时正好能派用场,而英法战前的左倾保民思想在面对侵略时不合时宜,所以老丘捡了个漏。但是本质上,他不是好人,而是不折不扣的爱国贼。英国与敌人打仗,归根结底是为了保卫大英帝国,如果胜利的代价是损失了帝国,那么这种胜利毫无意义。二战是一战的延续,是德国为了报一战的仇,也可以认为二战就是一战的下半场。而这世界大战正是丘吉尔为主的一帮好战分子为了个人荣誉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挑起来的。在萨拉热窝刺杀之后,本来经过各方努力,局势已经缓解,德皇也不想真打,但是丘吉尔等一帮激进派官僚上下撺掇,到处煽动,丘本人作为海军大臣,在德国还在犹豫,英国也未宣战的时候,先拉出大舰队向德国挺进,渲染气氛,加上其他部门的极端派官僚配合,在外交军事政治各方面刺激对方,终于如愿以偿爆发了大战。讽刺的是,这种爱国贼在古今中外都是最受民众热爱和欢迎的,而二次乱战之后,英国不但伦敦炸烂,还欠了一屁股债,最重要的是失去了帝国。


手机用户68036243551

丘吉尔在二战末期失去了领导权力,在1945年波茨坦会议最后时刻,美国总统换成了“杜鲁门”、英国首相变成了艾德礼。只有斯大林还是三巨头之一,斯大林对丘吉尔说:“丘吉尔,你打赢了仗,人民却罢免了你。看看我,谁敢罢免我!”丘吉尔说:“我打仗就是保卫让人民有罢免我的权力。”这位带领英国人民走过战争年代的首相被“选举”罢免了,原因很简单:丘吉尔好战刚烈的性格不可能带领英国走向强盛,他的时代已经随着希特勒的自杀而终结。

丘吉尔并不适合和平时期的英国首相之位,因为他是一位战士却不是也个博士,它只会维护大英帝国的领地和权力却不会治理帝国土地上的人民。大英帝国是一个领土遍布全球、种族众多的综合统一体,丘吉尔带有种族主义的性格是不可能领导这个集体的。丘吉尔对印度人、黑人、黄种人甚至邻居爱尔兰人都视为二等公民,在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眼看既要进入印度时,丘吉尔残酷剥削当地印度人的同时还对印度孟加拉邦的大饥荒视若无睹,甚至有意阻挠救济灾民。他的这种政策就是出于内心的种族主义理念。

丘吉尔说:“印度人像兔子一样生一窝孩子”因此饥荒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但是印度的英国当局在饥荒之前强迫印度输出粮食,并大量囤积稻米谷物和销毁当地的牛马等运输工具,说是为了战争需要囤积粮食同时防止日军缴获利用当地的运输工具,却片面促成了饥荒的大爆发。毋庸置疑这是丘吉尔政策的责任。英国官员艾默里对丘吉尔种族歧视非常失望,他说:“看不出他(丘吉尔)的观点同希特勒有多大区别”;丘吉尔对非中黑人更加残暴,英国殖民地肯尼亚爆发黑人和白人对肥沃土地的争夺,丘吉尔下清理当地黑人,将15万起义黑人关进集中营其中就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祖父。

担任战争大臣兼任殖民地大臣期间,丘吉尔启用臭名昭著的爱尔兰王室“警吏团”镇压爱尔兰天主教徒的起义活动,爱尔兰本是英国的本土这种镇压直接导致其独立出去,对待遥远的土著如此残酷。对待近在咫尺的爱尔兰人同样如此,可见丘吉尔的种族主义是多么狭隘。从1900年进入议会开始丘吉尔就以纳粹相同的口号鼓吹殖民战争,口号为“雅利安血统必将获得胜利”,这和纳粹根本没有区别。这些战争就包括对中国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可见丘吉尔就是英国的“希特勒”,这样一个战争狂人是不会被选来承担建设英国经济的重任的。


利刃军事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二战结束时是丘吉尔在英国威望的最顶峰,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戴。与其说是被民众赶下了台,倒不如说是以英国为首的欧洲代议制的选举制度。

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包括英国在内,选举时都不是选人而是选党,如果党派议席过半,党魁就为首相。

当时丘吉尔是代表贵族阶级的保守党,而名不见经传的艾德礼是代表工人阶级的工党。

大家想一下,当时二战刚刚结束,之前大家为了民族为了统一,不管你是贵族爵士,还是农民铁匠,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坚定地抵抗法西斯的侵略。

然而战争结束了,绝大多数荣誉满满的士兵,脱下军装回到田间、回到工厂的时候,不想再受贵族阶级当权者的压迫和剥削了,他们也要拥有平等的医疗及教育。所以前线的士兵都投了工党。

在这种背景下,工党以超过保守党一倍以上的席位夺得了执政党,党魁艾德礼成为了英国首相。

就连丘吉尔都自嘲道,他理解英国人民,其实他们最想选的是一个拥有丘吉尔的工党。

一位带领着大英帝国战胜了法西斯的丘吉尔,就此黯然下台。


米格F117

丘吉尔不仅想打赢二战,还想重现日不落帝国的荣光。二战期间英国采用拉高税收,实行商品管制的政策,大量物资为战争服务,虽然本土较少受到战火波及,但人民的生活状况还是下降了很多的。因此,战后人民渴望的是和平与民生的发展,希望切实地恢复到优良的生活水准。但是在对待民生方面和福利国家的改革方面,丘吉尔所代表的保守党态度是消极的,在1945年的竞选宣言中保守党只是做出了社会保障,建设住房方面的许诺,但是反对当时已是潮流,已是民意的国家干预方针。并且,丘吉尔竞选宣传的侧重点在外交,帝国和国防战备,这些在战争后人民已经厌倦的东西上,甚至提出了“准备进行又一场巨大而恐怖的战争”。1945年的竞选纲领被称为保守党史上最失败的竞选纲领之一也不为过分。 反观工党,1945年工党发表了题为《让我们面向未来的》的竞选宣言(1945Labour Party Manifesto -),提出“战争中的胜利必须伴随着繁荣的和平”,突出民生,主张和平,严词抨击资本主义和大资本家。不知如此,工党还对选民一直关注大的农业,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提出了详细具体的政策措施,为人们提供了战后美好新生活的期待,与丘吉尔带了战争阴影的选举相比,人们自然更亲近工党。


假如没有冬天

英国人是一个极为理性的民族,他们考虑问题更多的是依靠理智而不是冲动的感情。无论丘吉尔在二战中多么功勋卓著,都不能改变英国人基于自身理性的判断。在经过理性的思考后,英国民众认为丘吉尔并不适合做一个和平时代的领袖。

为什么说丘吉尔这个人不适合做和平时代的领袖,这取决于他的性格和专长。丘吉尔这个人,性格粗鲁,为人恃才傲物,并不讨喜,因此,在二战爆发前,此人无论是在民间还是政界,都不受大家待见。直到二战爆发,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彻底破产,丘吉尔才依靠其强硬坚韧的性格成为首相。

丘吉尔的顽强坚韧帮助英国挺过了二战,他的性格虽然适合战争年代,但在和平年代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缺点。和平年代,需要的是能协调各方利益,恢复经济,安抚民众的领导人,丘吉尔狂妄的性格使得他并不适合担任这些工作。

他粗鲁的性格让人生厌、他只会战争不会建设,他为人专制狂妄,更是让民众对他可能的独裁倾向感到恐惧,毕竟,二战中的希特勒给英国人留下了太大的阴影,他们绝不希望英国也出一个希特勒。在非紧急情境下的和平年代,民众已经不需要所谓的铁腕领袖,也无需迫不得已的让渡权利,现在,他们需要的是民主和自由。在这个大背景下,丘吉尔落选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除了丘吉尔的性格,他的观点也十分的危险,丘吉尔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重视意识形态的政客,十分仇视苏联,经常针对苏联说一些过激的言语,这让英国人感到非常恐惧。

刚刚经历过二战的阵痛,英国人绝不想失去来之不易的和平,丘吉尔对苏联的过度挑衅只会平白增加战争的风险,这对英国人来说绝对不能容忍。

种种原因再加上英国人一直是一个有着理性和民主传统的民族,将丘吉尔轰下台已是势在必行。

这就跟巴顿之死一样,现在很多人怀疑巴顿是被美国情报部门杀害的,因为巴顿过于好战,他甚至准备进攻苏联,美国为了避免刚刚建立的和平被破坏,因而暗杀了巴顿,就算是巴顿和丘吉尔这样的伟人,在违逆世界大势和民众意愿时,同样会被毫不留情的抛弃掉。

能随时针对形势需要摒弃个人感情,做出最理性的判断,这是英国人最可怕的地方,殊不知其他国家,有多少领导人借着民众的爱戴最后成了压迫人民的独裁者,英国人能主动做到防微杜渐,不愧为理性腹黑的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