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非遺|一盞蘇燈 一生情

蘇州燈綵,作為國家級非遺,以精巧秀麗、玲瓏剔透的外觀,和高雅濃厚的文化氣息而獨具一格,歷經千年自成一派。不過最近幾年,燈綵行業的發展不容樂觀。生活中,大家已經越來越難看到正宗的蘇州燈綵了。前段時間,石路步行街上軋神仙,出現了一些燈綵造型,這引起了蘇州廣電總檯“尋找非遺”攝製組的注意。

尋找非遺|一盞蘇燈 一生情

燈綵,又叫“花燈”,悠悠數千年來一直活躍在我國的民俗生活之中。蘇州燈綵的雛形最早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一園燈火從天降,百花吐夜不夜天”,歷代文人騷客都曾對當時張燈結綵、萬民同樂的景象進行過吟誦。不過時至今日,隨著現代社會審美趨勢的不斷變化、人們娛樂方式的日益多元,要見到正宗的蘇州燈綵,已經不那麼容易了。

尋找非遺|一盞蘇燈 一生情

我們找到了軋神仙當晚花燈製作的負責人朱建平,他的燈綵廠位於蘇州城北一座簡陋的倉庫裡。朱建平告訴我們,這幾年他的燈綵業務下降的厲害,手下的這些燈綵工人都是臨時工,他們並不單獨掌握燈綵製作的全部手藝,往往都是與之搭邊的切割工、電焊工,所以做出來的燈綵相比真正的蘇燈還有一段距離。

尋找非遺|一盞蘇燈 一生情

褪去往日的霓虹絢爛,這些燈綵們靜靜地躺在這裡,孤獨地與灰塵、記憶為伴。我們本以為只要軋神仙這樣的傳統節日習俗還在,蘇燈總能夠找到它存在的位置。但時代的匆匆腳步,卻讓燈綵這樣的傳統手藝正在褪去其精緻的外表,以及匠人們精益求精的追求。拍攝中我們瞭解到,目前蘇燈還有唯一一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他和他的女兒這些年來,一直還在堅守著最傳統的技藝製作,我們決定去拜訪。

尋找非遺|一盞蘇燈 一生情

我們在山塘街還未開發的一段深巷中,找到了蘇燈製作代表性傳承人,74歲的汪筱文。

尋找非遺|一盞蘇燈 一生情

談起蘇燈,汪筱文如數家珍,他告訴我們,在宋代,蘇州燈綵的製作水平已經冠絕全國。古人范成大的一首樂府詩《燈市行》中,曾有這樣的描述:“疊玉千絲似鬼工,減羅萬眼人力窮”,描寫的就是兩盞最為名貴的燈綵---疊玉千絲燈和萬眼羅燈。當時這種巧奪天工的技法,後來失傳了多年。

汪筱文與蘇州燈綵已經結下了半個多世紀的緣分,他從17歲開始學藝,扎架、造型到繪畫、剪紙,十年才算出師。

尋找非遺|一盞蘇燈 一生情

汪筱文帶我們來到了當年他工作過的地方。斑駁的門牌,依稀還能辨認出民間工藝廠的字樣。正是在這裡,汪筱文經歷了蘇州燈綵在現代社會的輝煌時期,也見證了燈綵遭遇的滑鐵盧。汪筱文曾經是民間工藝廠的副廠長,提起當時情形,他頗為驕傲。

工藝廠鼎盛時期,這裡曾聚集了四五百個身懷傳統手藝的匠人,而現在這些人大部分都已轉行,廠子也已挪作它用。蘇燈行業的衰落不僅僅影響著蘇燈的發展,更影響著蘇燈的傳承。

尋找非遺|一盞蘇燈 一生情

為了把蘇燈這門手藝傳承下去,汪筱文走進校園開設了蘇燈技藝傳習班。平日裡他閒下來,滿腦子也都是惦記著蘇燈的傳承。

尋找非遺|一盞蘇燈 一生情

據不完全統計,蘇州目前能夠掌握蘇燈全部製作技藝的已不足5人。2018年5月16日,汪筱文被評為第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實現由省級到國家級的跨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